文档详情

社会学视域下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KB
约3页
文档ID:470196965
社会学视域下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_第1页
1/3

社会学视域下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摘要:高校课堂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构造,其课堂教学行为具有不同于中小学课堂的社会性特点该文着重分析了高校课堂中师生角色对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影响的社会性原因大体来说,高校老师的教学行为受他们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课堂的行为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其自身角色的改变、学习观、以及同伴群体的影响关键词:师生角色;课堂教学行为;社会学分析1高校课堂教学行为的特殊性1.1引导学生进展探究性学习在第斯多惠看来,坏的老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好的老师那么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高校课堂是“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和科学经历的主要途径〞,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本身职责,还应该积极理解该专业领域的学术新动态,大力发扬科学文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填鸭式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学习很多高校老师在进展课堂教学的同时还有自己的科研任务,老师为了对二者进展兼顾,往往在对学生进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融入科学研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以培养学生主动进展探究和考虑的才能1.2兼顾专业性和综合性在高校课堂中,学生卸下了在中小学时面临的升学压力与负担,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要把专业性和综合性有机结合起来,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才能。

这里所说的专业性指的是教给学生在将来职业生涯中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学生还要锻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的适应才能而综合性那么是指多个学科内容与知识的交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求,跟上社会的开展的步伐,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具备巩固的专业根底知识,另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定该专业领域之外的必备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进展自我开展1.3教学与社会接轨一般在身体、心智和思维上开展都比拟成熟的成年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众,他们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鲁莽与盲目,但在他们心里对社会和将来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见解在高校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待在象牙塔中,需要与社会进展接触,培养自己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在不断开展变化的社会中,所有的教育系统都不可能会与固定的教学形式相适应,这就要求老师主动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主动适应变化的世界,这样才能建立一种复合变化的教学形式1.4教学方法更加灵敏多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校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遵循这个原那么要实现“教学有法〞,需要高校老师在专业和学科多种多样的高校课堂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做到“教无定法〞,需要高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改变教学方式来适应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让学生既学到了教学目的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在学习中进步理论和理论的程度。

2高校老师角色与大学课堂教学行为2.1社会地位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地位,详细来讲就是指社会上大局部人对个体或个体身处的某一行业的综合性的价值评估影响高校老师社会地位的主要因素是其经济收入的上下大体来说,蓝领工人和体力劳动职业的收入程度低于老师的收入程度,老师的收入与其他较高等级职业的收入相比程度较低,也就是说,老师的经济收入在整体社会平均程度中处于中等的位置由于学校是老师获得经济收入的职业场所,所以学校对于老师来说,功利性经济价值是居于第一位的对老师来说,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职业活动———教书育人,也是获取经济收入的必要途径,是养活自己乃至家庭的需要由于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和对老师职业的尊重,使得很多人认为高校老师的收入较高,但是在进入高校老师这个职业后,才发现实际情况与想象中的并不一样,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宏大落差,老师产生了绝望沮丧的感觉,更有甚者对正常的教学工作也失去了热情2.2职业声望高校老师的职业声望与其经济地位并不成正比,其职业声望往往高于其经济地位许多人选择高校老师这一职业是因为其职业声望较高,高校老师这一群体被看作是知识的代表,是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专家。

因为科研是考核高校老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之一,所以高校老师不仅要把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还要重视自己的科研成果,这可能会分散老师的教学精力,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老师把重心放在科学研究上,没有精力顾及根底性的教学由此看来,可以把教学与科研适当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进展主动探究和研究2.3职业满意度对老师而言,在教学工作中得到的满足感,不仅是其教学生涯的一个礼物,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还有一局部青年老师认为,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越大,他们越能从中收获工作的满足但还有一局部高校老师对工作没有很高的积极性与关注度,导致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上所用的时间与精力大幅度减少,这必然会导致学术研究与教学质量的降低高校老师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老师工作具有“无边界性〞,也就是说工作与休闲的界限划分并不是很明显,这不仅让老师们事务繁多,还会让他们精神上感到疲惫很多高校老师对工作与休闲的关系不可以完全处理得当,导致他们容易对这一职业产生矛盾心理,形成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表如今工作中,就代表着对教学科研工作失去积极性,对学生不够关注3大学生角色与大学课堂学习行为3.1角色变化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生经常将教学活动看作对所学内容的被动承受,老师的解释和对事实的判断结果是他们更关注的,不能灵敏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大学阶段,由于专业课的大量开设以及专业课内容更加难懂,之前所形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需要进展改变,学生被动承受知识的角色产生变化学生由之前被动承受知识、被指导者转变为更加强调主动性的自觉学习者学生不断进步的自主学习才能使他们可以对自己实现自我管理,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向老师的教学方式也由之前的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原理,更是考虑的方式与学习的方法3.2学习观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根据对学习观的相关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觉得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和积累工作经历,而另一局部学生那么认为学习是一种适应性活动另一项相关调查指出,绝大多数大学生上大学是为了获取大量知识和才能,但也有极少数学生只是为了拿到一纸文凭当今,学习已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开展的基石,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才能,才能立足于竞争异常剧烈的社会中大学生对学习要有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的、有效的学习调查显示,在大学四个年级中,大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有乐观向上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进步的过程,这种认识在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在经过大一整整一年的学习体验之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有了更深化的理解,相比于其他年级,在这一时间段中他们最希望进步和完善自己。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逐渐递增,这样才能无悔于自己的大学生活3.3同伴群体对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中的同伴群体这一概念是指由同龄人组成,并处在同一社会阶层中的团体,在高校中同伴群体是学生自己选择和建构的产物在同伴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有比在家庭与学校中更多的自由,学生之间没有社会身份的差异,没有声誉利益的争夺,也没有成人权威的干预对于平等的渴望是学生形成、参加或向往同伴群体的主要原因学生同伴群体通常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存在一些与成年人世界强权体系相对抗的表现同伴群体对学生在求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将来在社会中的开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群体的非课堂行为一般会呈现出习染性和配合性的特点这样的现象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可以看到,比方在课上看到周围有同学在玩,其他同学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拿出来看看;再比方看到有的同学在看一本书,尽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兴致勃勃,但这本书也会在周围同学中传看同学内部之间会因为一个细微的动作而产生默契,这种行为通常与课堂教学没有关系但是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群体行为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好比在课堂中大家对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进展讨论,为了给自己所在的群体争光,学生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向另一群体进攻。

总的来说,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一种动态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是人的各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搭建完社会角色认知的框架后,老师与学生在此根底上进展各类角色扮演和理论,并以此制定出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标准和期望但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身处在庞杂的社会关系中,与身边的人或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络所以,可能在课堂中进展角色扮演时,会在不同程度上与自己理想中的形象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导致角色扮演失衡参考文献【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程晓樵,吴康宁,吴永军.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教育评论,1994(2):37-41.【3】李德显.课堂控制———种社会学的解读.教育理论与理论,2022(1):16-19.【4】陈平水.课堂教学的情与理之境界———谈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功能.教育理论与理论,1997(5):52-54.【5】李德显.学生课堂违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22(4):5-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