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的故事1热爱生命的残疾人——张海迪 张海迪,女,1955 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 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中学课程15 岁时,海迪跟随父亲,下放聊城农村,给孩子们当起教书匠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始终对人生充满信心01983 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万字的应与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户》、《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还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就重印了三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前,这个奖项 还从未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 30 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 1983 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 100 万字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我要学习张海迪姐姐那种面对困难、挫折,鼓起勇气面对生活,有勇气就有希望今后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热爱生命的故事2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
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 5 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
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热爱生命的故事3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 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
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 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热爱生命的故事4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 7 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 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
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 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热爱生命的故事5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
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 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 10 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 10 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热爱生命的故事6!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 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 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 15 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海伦·凯勒 1880 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热爱生命的故事7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沙利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 50 年在沙利文帮助之下,进入大学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我生命的故事》,讲述她如何战胜病残,给成千上万的残疾人和正常人带来鼓舞这本书被译成 50 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又写了许多文字和几部自传性小说,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后来凯勒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聋哑人筹集资金二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士兵,她的精神受人们崇敬1964 年被授于美国公民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国] 海伦·凯勒 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 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热爱生命的故事8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开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