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西江月》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西江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 过程与方法 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阕词的意思 难点 根据上阕词意,借助图画,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体会词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诗与词有什么区别? 3解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你们在夜间走路有什么感受?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看投影,听课文朗读,注意重音和停止的地方 2自由练读上阕词,并在书上标出重音和停顿的地方 3指名读并评议。
4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上阕词的意思 1复习学习诗词的方法投影:学习诗词的方法:字 词 句 诗意 体会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默读词的上阕,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参照老师提供的一些词的意思先自学,投影词意 3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上阕词的意思 4交流上阕词的意思 (1)指名读第一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并说说这句的意思 (3)齐读三、四句讨论: A.是什么送来一阵阵稻花香? B.是谁听取蛙声一片? C.是谁在说丰年? D.指名说说三、四句的意思 5把上阕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 体会上阕词的意境 1在上阕词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听 闻 想) 2上阕词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3小结:上阕词主要写了黄沙岭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板书) 这些景物美吗?有这么多的美景陪伴着作者夜行,他孤独吗?4、上阕词中,作者从看、听、闻、想着几个方面来描写乡村夏夜月光下的清丽美景,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五)指导朗读。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词,用心体会景物的美丽 2指名读,齐读并评议 (六)拓展:观察图画,想情景写一段白话文 1出示图 2投影小练笔:根据上阕词,图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写了那些景物?把作者看、听、闻、想到的补充进去,写一段白话文提示:可抓住“明目”、“清风”、“稻花香”、等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去描写 3生练笔,师巡视 4展示,交流,修改 《西江月》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译文: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枝头的喜鹊,清爽的夜风吹来了蝉儿的鸣叫 稻花飘香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听得阵阵田蛙歌唱 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滴滴细雨酒落山前 过去的小客店还在村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指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诗歌鉴赏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在全首中这两句产生的印象最为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心情都写活了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片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桥,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
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炼,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口技》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
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
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