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与社区整合 民间信仰与社区整合——以仙圃寨风雨圣者信仰为中心的调查研究 【作 者】翁泽琴 【作者简介】翁泽琴(1979-),女,广东潮安人,潮安县凤凰中学教师广东 潮安 515656 【内容提要】潮安县金石镇仙圃寨是由11个村所组成的以风雨圣者信仰为中心的超宗族的民间信仰,在仙圃寨的社区整合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社区内村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摘 要 题】民间宗教 【关 键 词】民间信仰/社区/整合/仙圃寨/风雨圣者仙圃寨位于潮安县金石镇,由11个村所组成2001年11月,我在对这个寨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以风雨圣者信仰为中心的超宗族的民间信仰,与该寨的历史发展和寨内各村之间冲突的协调有密切的联系 一、仙圃寨风雨圣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发展 1.仙圃寨建寨的历史原因及概况明朝中后期,战争迭起,社会动荡,山贼海盗趁机作乱,侵害村民;[1](P65)同时,村落械斗之风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负异姓的现象不时发生有些村落为了增强力量、确保自身安全,联合友好村落,组成会乡进行械斗这种会乡械斗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危害也更严重村民为了有效抵御山贼海盗的侵犯和敌村的进攻,就在乡的周围筑起围墙,从而形成一个寨堡。
仙圃寨的形成就属于这种情况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头黄、厂头吴、赖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黄、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10个村组成的明朝末期,黄厝巷、张厝巷、陈厝巷和横陇,辜厝和仙乐,赖厝、廖厝和仙都,厂头吴和古楼林、下陇之间互有矛盾,吵架械斗时常爆发,于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这10个村结成联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与东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注:参见清代吴道镕所纂《(光绪)海阳县志》(卷三)之《舆地略二》,1900年版,第25页它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北邻龙下村,东邻仙乐村,南面宏安,西面仙都,地势开阔,寨内除赖厝的西厝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外,其余各村都属于海阳县上莆都 2.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及组织巡游会的缘由仙圃寨建寨的确切时间无从考察但据寨中老人说,建寨是由“戊辰八贤”之一的辜朝荐(注:辜朝荐: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县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祯元年进士,永历二十二年病逝《金石镇志》(卷2),1978年版,第245页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71岁,退休教师,高中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1日可知建寨时间应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风雨圣者是至清嘉庆三年(1798)才开始的。
据记载:“盖仙圃寨所祀风雨圣者,原于浮洋斗文清仁宗嘉庆三年(1798),吾寨干旱,乡绅自斗文恭请圣者金印、香火设坛求雨而得甘霖回銮之期,神示驻驾仙圃,民以寨中诸神裁定,示警大路顶黄林谢庄合建之娘宫前殿,故设庙刻金身奉之后有鉴于各地会乡之风甚盛,为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便遵斗文村旧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为神游期,并拈阄以定灯首,主全年神事至于神游所行之路,则由神降乩于黄厝巷乌门一位十余岁童子之身,由其前导而确立之灯首则由嘉庆六年(1801)始轮排注:仙圃圣庙石刻《潮州仙圃寨风雨圣者史略》该碑存于风雨圣者庙内,1993年立,宽116厘米,长232厘米那么,风雨圣者究系何方神圣,为何仙圃寨要以它为主祭神并组织规模浩大的巡游会呢?陈景熙在《孙雨仙信仰研究》一文中已作概述:风雨圣者姓孙名道者,南宋人,生于揭阳孙畔村北厝,小时候就能预知风雨13岁时,他在开元寺看到官民设坛求雨,于是登坛代之,雨果然大至第二年,他在宝峰山上牧牛时忽然不见,人们认为他是钻入巨樟中遁仙而去,于是伐樟刻像建庙奉拜,皇帝也封其为“风雨圣者”[2](P237)由于风雨圣者很灵验,又是皇帝亲自册封的,因此信仰它的人很多每逢大旱之年,不少乡村从拥有“雨仙真像”的浮洋斗文恭请雨仙金印、香火设坛求雨,立庙祭拜。
仙圃寨内各村历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在古时水利灌溉系统不发达、人力对自然的改造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果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旱魔的威胁下,人们只能仰仗神力,祈求神明的帮助仙圃寨的雨仙信仰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起来的至于把风雨圣者作为全寨的主祭神并组织隆重的巡游会,则是适应“增全寨团结,共御外侮”的需要当时,仙圃寨各村都有自己的信仰神,但要把寨内别村的神作为自己的主祭神,村民也不愿意于是,新诞生的风雨圣者信仰及其巡游会适应形势的需要被全寨村民共同接受了这个以风雨圣者为中心的超村际的祭祀圈,经历了两百余年复杂纷繁的内外部社区整合,直至今日还是一个非常紧密的地域组织,这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超凡的凝聚力了 3.翁厝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的始末在调查中,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尽管翁厝也祭祀风雨圣者,有一段时间在行政上也归属仙圃寨,但在仙圃寨村民的意识中,翁厝却不属于仙圃寨,“老爷”无份;而翁厝也有自知之明,寨中“大闹热”(即风雨圣者巡游日)时,其他村祠堂前挂的绣匾写的是“合寨平安”,惟有翁厝写的是“合乡平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使得翁厝虽也祭祀风雨圣者,其寨内成员的身份却得不到承认,陷入妾身未明的尴尬境地呢?这还得从翁厝信仰风雨圣者的始末说起。
翁厝在古时与仙圃寨并不在一个“都”里,它当时属于海阳县东莆都古时翁厝是属于下九社的这个社由陈厝陇、翁厝、李厝、卢厝、董厝、王厝、吴厝、曾厝、谢厝九个村组成和其他会乡一样,下九社也通过信仰仪式增强凝聚力,他们所信仰的神是陈尧佐王公但是,下九社在清末就解散了卢厝在村落械斗中被东凤陈氏所灭;李厝则因盗贼袭击,村民奔逃而散;王厝、吴厝、曾厝等村则迁移的迁移,绝丁的绝丁;到最后只剩下陈厝陇和翁厝,于是它们分别接管了这些村的王公,把他们作为本村的地方神陈厝陇和翁厝还是继续联合游神,直到1921年发生了一件不大却足以改变现状的事情事情是这样的,陈厝陇和翁厝联合游神,游完“安路”(神所经过的特定路线)后,两支队伍在村交界处分手当时盛行着一种“掷石头”的习俗,即两村的村民拿石头互掷对方,据说这样做会使自己的霉运飞向对方,从而使自己兴旺发达这种习俗使得每年都或多或少有人受伤,但因受伤的是平民百姓,习俗还是得以继续盛行1921年游神中,翁厝一名10余岁的孩子被石头掷伤,翁厝才决定不联合游神为何一名小小年纪的孩子的受伤可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习俗呢?原来,这名孩子的伯父是县长,(注:翁梓光,20世纪20年代初曾任大埔县长。
家族中还有达官贵人,这个显赫的家族对其生活地方的社会生活,权力分配,冲突解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0多年后,这名孩子荣任仙圃寨乡长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翁克庶,男,翁厝村人,91岁,退休干部,大学文化调查时间:2001年12月16日下九社散了,翁厝需要重新寻找盟友翁厝之所以选择仙圃寨,是因为翁厝与仙圃寨不仅地理位置紧邻,而且在信仰、社会生活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翁厝还属于下九社时,因为风雨圣者巡游时恰好要经过翁厝,因此,有些村民已有祭祀风雨圣者的习俗下九社散后,翁厝为了寻求安全保障,就加入了仙圃寨;又因为风雨圣者在寨内诸神中的地位最高,翁厝也就入寨随俗,把它作为全村的主祭神,而原来供奉的王公反而降到次要位置对于风雨圣者为何要经过翁厝,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仙圃寨10个村有9个村都完全属于上莆都,只有赖厝比较特别,以村南厝和西厝的水沟为界,分属上莆都和东莆都当时,在确定寨墙时,负责人考虑到不同“都”之间如果围起来可能会发生税收等纠纷,因此没有把属于东莆都的西厝围在寨墙内,(注:笔者调查材料报告人:廖镇汉,男,廖厝村人,71岁,高中文化,风雨圣者庙理事人员调查时间:2001年12月23日但作为赖厝的领土,它又确实属于仙圃寨,风雨圣者巡游时还是要经过其地。
而赖厝西北与翁厝接壤,东南紧靠廖厝,东北隔一小溪与厂头吴相望这样,巡游队伍无论是从赖厝到厂头吴,还是从厂头吴到赖厝,都必须经过翁厝,这就为翁厝加入仙圃寨创造了客观条件 翁厝加入仙圃寨,参加祭拜风雨圣者时,10个村的风雨圣者灯首已经确定风雨圣者理事会经过商量,认为翁厝与赖厝在地理位置上是邻村,决定让翁厝与赖厝一起担“灯脚”(潮州音译,即组织巡游会之首席),所以人们总是说:“翁倚赖”(指翁厝依靠赖厝)而人口比赖厝多,经济比其发达的翁厝人认为自己虽然没有“灯脚”名分,一样可以把祭祀活动办得热热闹闹,根本不需要借助赖厝“灯脚”的名义虚张声势,因此不愿意接受“翁倚赖”这种说法;而寨内人一方面认为风雨圣者翁厝无份,另一方面又认为翁厝不愿意接受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尽管翁厝是后来加入的,仙圃寨还是最终确定了风雨圣者信仰和祭祀的地域范围,即11个村共同信仰和祭祀风雨圣者 4.风雨圣者巡游会风雨圣者巡游日即本地人俗称的“大闹热”每逢“大闹热”到来,全寨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爆竹震天,人潮涌至,到处一派升平欢乐的气氛在“大闹热”的一系列活动中,最能体现风雨圣者对全寨的影响的首推风雨圣者巡游会风雨圣者巡游会开始于嘉庆六年(1801),第一个组织巡游会的是陈厝巷,其次分别是黄厝巷、上官路、赖厝、廖厝、田头黄、张厝巷、辜厝、厂头吴,最后是南埔黄。
每村十年轮流一次风雨圣者的巡游路线是逆时针方向(见图1)灯首和巡游路线是通过拈阄和神降乩确定的,这表明仙圃寨各村尽管有强弱大小之分,但在风雨圣者面前一律平等这种平等性还体现在圣驾的停留时间上在确定圣驾的停留时间时,曾有人主张在大村的时间应比较长,但最后经过一番争议,还是决定在每村的停留时间都为15分钟当然,当届组织巡游会的村落也有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祭祀权祭祀风雨圣者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圣驾巡游本村时,村民才将祭品集中拿到祠堂前祭祀,惟有“灯脚”村的村民可先祭祀2)请剧团剧团是指由真人现场表演的潮剧团,而非道具戏自有风雨圣者巡游会,只有“灯脚”村才有权请剧团就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约定这条约定是否是为了防止“灯脚”村的风头被别村超过,已经不得而知了也因这个规定,未获“灯脚”资格的翁厝村就成了全寨中惟一在“大闹热”中没有请过剧团的村落3)组织锣鼓标队进行表演锣鼓标队是由标旗队、锣鼓班、英歌舞队等组成的,一般在正月二十二日上午八、九点风雨圣者巡游后举行近几年,锣鼓标队在正月初二到镇政府及镇内其他村政府那里去拜年,正月初三则游行寨内各村代表仙圃寨地区保护神信仰的锣鼓标队到寨外其他村游行,这是其他神明信仰所少见的,从中也可以看出风雨圣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大。
图1 风雨圣者巡游路线翁厝村虽然不能享受上面三种特权,但也有其他村落所没有的特权这就是:无论轮到哪村担“灯脚”,其巡游队伍经过翁厝,都会在村口把神轿交给翁厝人,让他们抬到祠堂供人祭拜,而经过其他村时,却不曾有这样的事为什么翁厝人有这样的特权?原来,“在乡村社会中,神明往往起着地域分类的作用[3](P163)神明在巡游时,足迹是不能踏进其信仰范围之外的其他地方的,否则会被视为侵犯了他人的领土,从而引起乡村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翁厝不属于仙圃寨时,为了确保翁厝人不捣乱,仙圃寨决定,在翁厝村口让翁厝人抬神轿护送“老爷”过境;翁厝人认为这样做能使“老爷”保佑自己,也就乐意去做后来,虽然翁厝也加入风雨圣者祭祀圈,这一做法却保留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翁厝未能获得担“灯脚”资格的遗憾由于不能承担“灯脚”角色,翁厝一直不被视为仙圃寨的一员,但翁厝也并非没有机会获得这一资格据寨里老人讲,1940年,南埔黄曾提出把“灯脚份”让给翁厝,因为南埔黄一直人丁不济,只有20几户人家每次轮到它担“灯脚”,辜厝、田头黄、黄厝巷都得鼎力相助,尽管如此,南埔黄人还是感到组织巡游会确实力不从心,因此想放弃“灯脚份”当时翁厝也同意。
但南埔黄一名富有的华侨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有损村的体面这名华侨刚做生意时,曾在风雨圣者面前许过愿:如果能赚到钱,就分一半给神后来他果然生意兴旺,他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