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旧人教版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01KB
约9页
文档ID:452181089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隋唐3隋唐制度的革新旧人教版_第1页
1/9

隋唐制度的革新 3)人教一轮复习隋唐(旧一、隋唐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 1 ;:隋唐的中央官制 ( 1)性质;:隋文帝确立 ( 2)形成确立;:唐太宗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职权 ( 3)完善发展)职权划分( 4三省为中央最草拟颁发皇帝诏中书三省政府机构三门下审核政令, 行使封驳官都有是宰相尚书执行政令, 事无不(六部之首考核任免官吏 ;主管户口,赋税 户 部六部为尚书省 六部 ; 礼 部 主管礼仪制度和贡举下辖机构 主管军政 兵 部 ; 主管刑法刑 部; 主管工程建设 ;部工(5)运行机制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中书省 :草拟颁发 议 政皇帝(诏令) 门下省 :审核,封驳 决 政尚书省 :执行政令 行 政 六部:具体分管皇权加强 相权一分为三(6)基本特点 :通过“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①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制约,各司其政;②相权一分为三,权力分散,长官品级较低;(7)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③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调整了秦汉以来的皇权与相权之争;④是秦汉以来三公九卿制不断发展的结果,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⑤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2、科举制度(1)性 质 :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选官制度 ;(2)产生背景; :门阀士族势力强盛,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 魏晋南北朝 ①.选官标准 :家族名望门第九品中正制选官权:控制在地方:士族势力衰弱,庶族地主渐兴,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② 南朝末年:从根本上讲,科举制的兴起,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地主阶级中士族、庶族力量对比※点拨变化的反映3)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项目时间概况科举创立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朝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科举完善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朝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开元年间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考地位;( 4)科举评价( 1)科举制 ① 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士族门阀势力;积 的创立是古极 代选官制度性 的一大进步② 使大批庶族地主 “在者登以阁, 小者任郡县” ,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封建统治基础;③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相联,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 把选官权力从地主豪门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 2)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提 示 唐玄宗诗赋取士,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发展 ;和局 限 性 ① 造成士人应付考试,忽视实用性学问 ;② 同科进士,结为朋党,败坏官风吏治 ;① 科举制的实行是封建经济发展和庶族地主地位上升的产物, 适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基本认识 ;② 科举制实施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③ 从长远来看,科举制后来成为专制政权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 点拨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演 化 认 化 历 程阶级 关系的变动; 秦 皇帝直接任命③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 科举制 2、科举制度的演化识 演 ① 奴隶社会 世袭制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朝 ② 察举制 选官标准日趋完善 ; 两 汉; 九品中正制产生完善唐发展北加强明承袭清改 革戊戌变法废 除年 1905朝宋朝朝隋朝二、隋唐的经济制度1、租庸调制(1)主要概况① 性 质 :隋唐赋役制度 ;② 实施基础 :均田制 ;③ 起 源 :北魏租调制( 租 :田租,纳谷物 ;调 :户税,纳布(帛) ) ;2、隋唐租庸调制朝代 基 本 概 况隋朝 租调数量减轻,服役时间缩短 ; 沿用北魏租调制租庸调制① 庸有年龄限制, “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以开始部分推行庸代役”制② 纳绢代役 ;指轻体 现了 唐 初唐导徭;存“朝思薄百多租想赋姓思庸的想调予制少取”① 唐初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原因唐初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②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唐朝统治;目的租 主要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 内容调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庸 服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纳绢或纳布代役,没有年龄限制;①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税负担相对减轻,垦田数量增加; 主要 作用② 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③ 巩固了府兵制度;④ 促使国家富强起来;3、均田制(1)起源(2)内容性质无法推行:北魏 ;:把“政府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 均田制 ;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3、两税法 )推行原因 1( 财政封建地主 土地买卖兼政府直接支收 入减少配土地减少( 3)经济的发展 并现象盛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点拨 :两税法的实施,适应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 ;※)基本概况( 2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 780 推行时间 ; ;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实施目的按资产纳税 ; 最大特点 :以资产和土 户税①征收两地多少为纳税标准 主要内容 ; 税 按田亩纳税; 地税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 :每年分夏季和秋季两资纳税 ③征税时间.(3)历史作用①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以资产和田亩征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 ;③“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④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4)面临的问题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并且更加严重;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稼到农民身上,两税之外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重。

※ 归纳总结1、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区分 :最主要表现在征税标准不同;( 1)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收税标准 ;( 2)两 税 法 :按资产和田亩为纳税标准,扩大了纳税面;2、唐朝赋税制度的演变(1)演变 概况 :两税法租庸调制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以人丁为主:( 2)演变认识 ;① 是封建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 ;② 是秦汉以来课役重人丁,轻田产到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 及清代“摊丁入亩”都是对杨炎两税法的继承与发展“一条鞭法”③ 此后宋代赋税制,明代巩固训练★ ) 1、隋唐实行三洲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B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D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隋王时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 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2)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府兵制、科举制 BA、府兵制、三洲六部制D、科举制、均田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削弱了皇权 B 、打破了门第限制下列提法不正确的是⋯⋯⋯⋯⋯⋯⋯⋯⋯⋯⋯⋯ A、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有利于选择人才)、与唐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相比,唐中期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特点是⋯⋯⋯⋯⋯⋯(4 、改变了征税标准 B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赋役负担 D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中国官制史上最重大的变革是⋯⋯⋯⋯⋯⋯⋯⋯⋯⋯⋯⋯⋯⋯⋯⋯⋯⋯⋯⋯⋯⋯(5.A、形成和完善科举制 B、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C、实行九品中正制 D、废丞相,实行三司制6、隋唐制度中能对老百姓带来直接利益的有⋯⋯⋯⋯⋯⋯⋯⋯⋯⋯⋯⋯⋯⋯⋯⋯⋯( )①置中书、门下以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