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清一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42.48KB
约14页
文档ID:44611352
论清一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_第1页
1/14

183論清一代對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鄒 逸 麟*一,清代大一統疆域的形成17世紀中葉,統治了中國276年的明朝,為興起於遼東女真族所建立的清朝所滅,中華帝國的疆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清代統一疆域的形成,有一個相當曲折和漫長的歷史過程從1583年明遼東建州女真努爾哈赤發難,先統一了東北女真諸部,後又佔據了明代遼東都司故地,1644年進山海關推翻明朝,1683年平定臺灣,據有明朝全部故土,前後整整化了100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清朝對蒙古地區推行“遠交近攻"之策,以“厚賞" 、 “聯姻"並雜以武力方式,完成了對漠南蒙古諸部的統一1688年漠北外喀爾喀蒙古舉旗投清,外蒙古進入版圖中國歷史上除了蒙元朝,蒙古高原從未真正與中原王朝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內外蒙古進入清朝版圖,確為曠古未有之盛事其後雍正論及國家統一時指出: “歷代以來,各蒙古自為雄長,亦互相戰爭至元太祖之世,始成一統,歴前明二百餘年,我太祖皇帝開基東土,遐邇率服,而各蒙古又復望風歸順,咸稟正朔,以迄於今是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而塞外之一統始於元代,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然各蒙古之所以統一者,亦皆天時人事之自然,豈人力所能強乎?"1)然康熙以來,西北尚有強大的準噶爾部未入版圖,其所控地跨蔥嶺東西、天山南北,東抵哈密,西及中亞,疆土之廣,不下於中原;又勾結沙俄,覬覦中華。

後由康、雍、乾三朝,經歷大小多次戰役,歷時數十餘年,終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二十四年先後征服準噶爾和平定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西北疆域收入版圖同時順、康年間先後冊封達賴、班禪額爾德尼,賜以冊印後又擊退準噶爾入藏軍,西藏遂入版圖清王朝的疆域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空前遼闊的範圍史稱 “自茲以來,東極三姓所屬庫頁島, 西極新疆疏勒至於蔥嶺,北極外興安嶺,南極廣東瓊州之崖山,莫不稽顙內鄉,誠系本朝 "2)我國歷史上疆域的變遷,與地理環境有關我國地處亞洲的東部,北面是蒙古高原的茫茫大漠,向東延伸為外興安嶺,西北為阿爾泰山,西面為帕米爾高原,西南為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教授1) 《雍正起居注》雍正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中華書局影印,第四冊,2910頁2) 《清史稿》卷54《地理志一》 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別冊 4184部面臨大海在這樣四周封閉的地理環境下,決定了我國歷史上疆域的拓展、內縮,基本上在這個範圍之內同時,由於地域遼闊(東西跨62經度,南北跨50緯度) ,不同的氣候和地貌條件,在此範圍內形成了東亞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等三大自然地理區。

這三大自然區內的先民們,根據自身所處的特定地理環境,逐漸形成了從事農耕、畜牧、採集和狩獵等三大經濟區在大漠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東亞季風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社會,從商周以降,農業生產逐漸占主要地位,到了西元前221年秦統一國家疆域的形成,基本上包含了所有農耕區換言之,我國最早統一國家疆域的形成是建立在同一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所以秦漢以後,歷代漢族王朝的疆域概念,主要是指其統治下的農耕區,以後中原王朝疆域的伸縮變化,主要是在與北部乾旱和半乾旱區遊牧民族(匃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空間和人口、物資而發生的八、九世紀以後,原處於比較落後高寒區的狩獵、採集經濟的民族,逐漸發展為以遊耕、狩獵為主,政治上也出現了部落聯盟或國家政權的形式(渤海、女真、吐蕃) ,於是開始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發生了土地、資源和人口的爭奪概言之,清代中葉以前我國歷史上疆域變化,實質上是由三大自然區決定的三大經濟區之間的交融與爭鬥的表現清代前期統一帝國的形成,是將二三千年來,形成的農耕、畜牧、狩獵採集三大經濟區融合在一個政權之內,是三大經濟區的民族在長期相互交流、融合的自然結果此後對三大經濟區的協調,完全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而不是軍事手段,從而大大減少了對社會經濟的破壞性,為各經濟區的發展,人民生活的安定,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清代及其以前傳統的疆土、版圖觀念在我國傳統中國社會裏,歷代中原王朝統治者認為他們所統治的核心地區是所謂“九州" ,為天下之中 “九州"之外有甸、侯、綏、要、荒等五服,五服之外,為四海,即蠻夷之地古人心目中,其直接統治農耕區是為中國本土,其周圍四夷均為臣屬之地,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3)宋人石介《中國論》代表了典型的傳統中國觀,他說: “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 "4)古代王朝所謂守禦疆土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好所統治的農耕區,就是本土其周圍為臣服的四夷,四夷的經濟、文化遠落後于中原,只是臣服朝貢關係,無須有明確的界域,因此當時沒有明確的國界線的概念雖然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唐蕃、宋遼、宋金的劃界,但實際只是一種臨時的軍事分界線,在沒有對立民族或政權3) 《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楚囊瓦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結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務成功,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所以後人發揮為“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則諸蕃雖地有遠近,情有逆順,正朔有及不及,而凡我行人轍跡曾至者,皆因事備書,以昭國家一統之盛。

" ( 《殊域周咨錄》卷一)4) 載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116頁,中華書局,1984年論清一代對疆土版圖觀念的嬗變(鄒)185的邊區,就沒有產生過這種界線因此這種界線與現代國家的邊界線含義不同今天大家公認的表示國家疆域領土的“版圖"一詞,在我國傳統社會裏主要指中央王朝派官直接控制和治理的人口和土地 《周禮·夏官·職方氏》 : “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穀、六畜之數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 " 《清史稿》卷283《何國宗傳》論曰: “國家有疆宇,謂之版圖版言乎其有民,圖言乎其有地 " 版,即版籍,人口統計數字;圖即所據有土地的地圖我國數千年傳統社會是以農業為基礎的社會,土地和人口(勞力) ,就是國家統治的基礎所以“版圖"一詞,就是指王朝直接派官治理,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並據此按規定征納賦稅和勞(兵)役但在我國數千年傳統社會裏,中央王朝所統治領土內的情況非常複雜,有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和土地,有的則是通過邊區少數民族首領控制的羈縻地區因此,歷史文獻中所謂“版圖" ,往往包有上述兩層意思,沒有嚴格限定為今日國家版圖的含義。

在統治集團的心目中,前一種含義才是他們最為關注的“版圖" 例如,漢武帝西逐匈奴,控制了西域之地,置有西域都護府,但在《漢書地理志》裏只記農耕區的103郡國唐朝盛時,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均已內屬,但在其地置羈縻都督府州,以其部落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 “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 "5)就是對中原農耕地區以外周邊少數民族地區採取羈縻的統治方式,即對中央不納賦稅,不服勞役,與內地農耕區不同到了明代, “即使在中國的統治已經推到長城以外,並設置戍軍以支援的時候,其目的也是不對外發展,而是一種防禦性佔領,以填充可能被利用來攻擊中國邊界的缺口 "6)清代康、雍、乾三朝大統一帝國疆域的最後形成,使清代統治者面對的是空前遼闊的疆域,擴大了的邊疆的視野歷史上中原王朝的北邊長城已經失去了國防的意義,不過是一條天然農牧分界線而已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巡幸喀爾喀蒙古地時,躊躇滿志地對扈從諸臣說: “昔秦土石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7)由此可見,清代前期統治者對疆土的視野遠遠超過了以往歷朝歷代但是數千年來形成 “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的觀念並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可以從清代統治者對其領土的管理和對“版圖"的觀念中反映出來。

清廷統一以後,對轄下廣大領土的不同地區,採取不同的統治方式和行政體制,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 (一)直省,即內地十八省,為明代故土,是傳統的農耕區,清初仍沿明制,採取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制度,不過改南京為江南,初為十五省,後有所析置至乾隆中葉定為內地十八省(直隸、江蘇、安徽、山西、山東、陝西、甘肅、河南、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成為定制 (二)藩部指邊疆部落地區,包括極東北大小安嶺5) 《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羈縻州6) [美]拉鐵摩爾著,唐曉峰譯: 《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241頁,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7) 《清聖祖實錄》卷151,康熙三十年四月壬辰, “諭扈從諸臣曰:昔秦土石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 (中華書局影印本,第5冊,677頁)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 別冊 4186地區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原始狩獵部落,清代泛稱“打牲部落" ,還有內外蒙古、回部和西藏,屬中央理藩院管轄範圍東自黑龍江、松花江,北盡喀爾喀,南以長城為界,西北包括整個新疆和青藏高原,西南直至川滇邊區8)各地區的統治模式雖所有不同,但都是清王朝的直屬領土。

9)(三)滿洲發祥地東北地區,採取以軍政為主、州縣為輔的特別行政體制由於清代疆域空前廣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自然條件的差異很大清王朝採取不同行政統治方法是符合實際的但是,滿洲政權是從一個相對落後的遊耕、狩獵民族,經過一百多年的錘煉,最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農耕、遊牧、採集狩獵三個不同地區、民族統一在一個政權之下的龐大帝國,面對是完全新的政治局面,對帝國的統治者來說,一方面是要以新的理念來統治遼闊的疆土,一方面還沒有完全脫離中國固有傳統的國家理念,因此對現代國家政治意義上的疆土、疆域、領土、版圖等概念的理解,開始是很不清楚的,甚至是模糊的例如藩部各地,在清一代大部分時間屬崇德三年(1638年)成立的中央理藩院管轄,但理藩院還統轄外藩屬國,如俄羅斯事務亦由理藩院柔遠司管理,當時清廷也將俄羅斯視為 “北蕃" ,10)這裏就有中外分別不清之弊,這種模糊的中外關係,實出於清人對藩部的看法還是傳統的“王者守四夷"觀念,11)對周邊四夷主要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曠然更始而不驚,靡然向風而自化 "12)還離不開傳統的文化疆域的概念直至咸豐十年(1860年)理藩院掌管的外交事務,才劃歸總理衙門管理。

又如,中國傳統社會裏,將農業文明和儒家文化地區視為本土,而此外則視為化外之地帝國的君主認為只要這些化外的“蠻夷"恭順臣服,按時納貢,為中國守四方,就無須有明確的邊界線所謂: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於臣服之也 "13)進入清代,這種觀念仍舊,如清初入關佔有明朝故土,概謂之“新入版圖" ,14)並謂 “目今廣輿大勢,漸次盡入版圖 "15)但又有將原已進入中央王朝統治領域內的少數民8) 張永江《清代藩部研究》102頁,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9) 詳見張永江《清代藩部研究》第四章藩部政治體制構造的基本原則與行政模式(一) 、第五章藩部政治體制構造的基本原則與行政模式(二)10) 龔自珍《主客司述略》 : “我朝藩服分二類:其朝貢之事,有隸理藩院者,有隸主客司者其隸理藩院者,蒙古五十一旗,喀爾喀八十二旗,以及西藏、青海,西藏所屬之廓爾喀是也隸主客司者,曰朝鮮,曰越南,曰南掌,曰緬甸,曰蘇祿,曰暹羅,曰荷蘭,曰琉球,曰西洋諸國……自朝鮮以至琉球,貢有額有朝,朝有期;西洋諸國,貢無定額,無定期 " ( 《龔自珍全集》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118頁)11) [清]昭槤《嘯亭雜錄》卷10《理藩院》 : “北人,自秦漢後匈奴、突厥遞雄其部,漢唐主不能與抗,乃至和親納幣,含垢忍辱,以求旦夕之安,而寇警邊烽,又環然至矣。

至若本朝,威德偉然,氈廬月窟之長,無不匍匐庭除,爭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