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内蒙古主要特色农业优势明显,牛奶、羊绒、羊肉、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均在全国领先,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了获得更大的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内蒙古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农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走出去”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走出去;问题;对策内蒙古农业主要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牛奶、羊绒、羊肉、马铃薯等特色农畜产品均在全国领先,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了获得更大的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内蒙古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一、内蒙古农业“走出去”的现状(一)农产品出口是“走出去”的主要形式目前,内蒙古已形成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例如,建立了围绕俄罗斯市场的出口蔬菜栽培基地、红干椒生产基地、围绕京津唐市场的反季节蔬菜栽培基地、面向南方市场的西芹基地以及优质特色蔬菜加工基地以满洲里、新右旗、额尔古纳等口岸旗市为窗口,沿滨洲铁路向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等地延伸,形成了呼伦贝尔市出口创汇农业的优势区域。
生产品种目前以俄蒙市场适销对路的菜果洋葱、胡萝卜、以色列西红柿、马铃薯等为主,出口创汇农产品已全部实行无公害生产据海关统计,2011年满洲里口岸出口农产品价值2.4亿美元,向白俄罗斯及乌克兰出口农产品仅为13.4万美元,其余全部出口至俄罗斯,近八成出口商品为果蔬二)“走出去”的市场范围越来越广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引导下,自治区企业境外投资取得新的突破2012年前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新批到境外投资企业39家,中外双方项目投资总额为11.63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总额为10.77亿美元新批39家境外投资的企业分别集中在蒙古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保加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例如,巴彦淖尔市晨泰工贸有限公司和巴彦淖尔市隆兴商贸有限公司2户籽仁出口企业出口额500多万美元,对农副产品的出口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目前,巴彦淖尔市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出口品种已从番茄、葵仁、脱水菜、绒纺发展到肉食品、面粉、有机枸杞、小杂粮等出口市场也从传统的欧美、东南亚市场进一步扩大到中东、非洲等市场三)借助南南合作平台,展开对外劳务合作南南合作是中国和蒙古国近年来合作的项目,其意义是中国帮助邻近不发达国家蒙古国在经济上、技术上给予援助和支持,达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自2010年5月中蒙“南南合作”项目开展以来,中国派出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先后在蒙古国实施了11个农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项目,其中畜牧业技术推广效果突出,采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家畜取得成效,在蒙古国试种玉米和紫花苜蓿也初步成功2013年1月,蒙古国食品农业协会组团到呼和浩特市考察考察团一行了解了冬季温室蔬菜、花卉育苗生产技术、蔬菜储藏技术、保护地利用及育苗现场情况,参观农业种子、农药、化肥、小型农业用具市场,进一步加强了双方农业的交流与合作二、内蒙古农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一)认识不足,起步较晚内蒙古农业企业除参与政府援助项目外,真正主动“走出去”,特别是企业“走出去”推广农业方面的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对外投资、开发资源,才刚刚起步这既存在相关部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也与企业实力不强有关二)优势资源尚未完全形成优势产业,企业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目前,内蒙古虽已具备年产1400万吨粮食、100万吨油料、160万吨肉、7万吨绒毛、300万吨牛奶的综合生产能力,但除乳、绒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和先进的加工企业集群,拥有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国内叫得响的驰名商标外,粮油、肉等其它产业缺乏领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区农牧业产业化还存在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初加工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三)政策不配套,资金扶持不够农业“走出去”需要以先进技术、模式、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载体,需要政策配套,资金扶持内蒙古对“走出去”的企业与国外开展农业科技合作,目前还没有完善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一些企业想“走出去”开发资源,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补贴前期考察费用,补贴项目启动经费,给予融资支持,但因为缺乏专项资金扶持而放弃四)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农业“走出去”需要具备既懂外语又熟悉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走出境外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除了一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外,应掌握外语,了解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特别应熟悉投资所在国与经营项目有关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市场潜力、风土人情等情况从对涉外企业的调查看,由于缺乏熟悉国际经贸知识、通晓外语和专业技术知识、富有竞争意识和吃苦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内蒙古企业在周边国家开展各种农业经济活动,特别是影响了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三、内蒙古特色农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促进龙头企业大型化、集群化以名牌产品和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为依托,积极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绿色品牌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业。
要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牧区开发示范工程、农牧业种子工程和“北繁南育”五大工程重点开发羊绒、牛奶、羊肉、牛肉、皮革、马铃薯、玉米、小麦等主导产品产业化系列,巩固和扩大羊绒、牛奶、羊肉深加工产品在全国的领先优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走出去”的主体要坚持扶强扶优原则,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鼓励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扩大经营规模,加快资本积累;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境外资源开发和农产品加工,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二)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1.加快自治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优势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快制定出口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优势产区的基地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品牌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2.搞好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先进适用农牧业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充分利用自治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以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利用,推进农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部门协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在关键的种子种苗、种养技术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3.加强对农民的科研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广标准化栽培、养殖技术,积极引种、示范,开发外国高效农产品,加速农产品品种改良和新技术引进三)推动农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引进来”带动“走出去”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引进来”工作,通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与“走出去”发展相结合,做强内蒙古农业1.依托农业园区,大力引进农业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大型农产品加工和外贸型企业,坚持不懈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2.立足特色产品、优势产业做文章,宣传农业品牌,增强吸引力,以引资开发促档次提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换代3.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了解信息,把握机会,坚持内资外资一起抓,全面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四是积极引进境外技术、人才、资金和服务,促进农业技术和产业升级四)健全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1.加强和规范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农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农牧投入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保障体系。
针对国际市场对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化、安全化的要求,严格限制农药、化肥和各种动植物激素、添加剂的使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为农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提供有效的“通行证”2.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强化对出口农产品生产源头的控制,积极推动良好农业规范(GAP)技术应用,推动传统生产模式的改进,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建立自有种植、养殖基地,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的农产品出口经营模式,建立农产品自检自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3.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牧业循环经济理念,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优势产业,推广清洁生产模式以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以废弃物资源化为纽带,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型循环农牧业,实现农牧业生产无公害化、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资源化,推动粗放型农牧业向集约高效型农牧业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畜产品五)控制投资风险,提高经营优势农业企业到境外进行投资,面临着政治、经济、自然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风险所以企业应该对进入国家进行市场调研,充分了解进入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宏观环境。
对于内蒙古农业企业来讲,特别是要加强对俄罗斯、蒙古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资源条件、市场状况、法律法规、人文环境等方面情况的考察、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建立投资管理体制,合理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风险六)加强农产品出口促销结合内蒙古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研究优势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供需变化趋势,在目标市场加强宣传,打造优势农产品整体形象组织专题研讨、专场推介、休闲农业文化游、美食节等活动,鼓励、引导和组织企业及协会参加运作规范、效益良好的国内国际农业展会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在营销方面,将品牌与产品的包装、标签和企业的视觉形象相结合,提高其品牌形象,运用多种促销手段,扩大影响方面,提高公众对名牌优秀企业形象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与客户建立良好和稳固的关系七)加强“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企业“走出去”必须要拥有高素质的海外经营管理人才这些人应当具有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与财会、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惯例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外语水平高、善于运用电子网络收集、处理、运用国际市场信息,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合作能力所以,要加强农业“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开展语言、外贸、市场调研、农业专业技术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专业队伍,以适应农业“走出去”的需要。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蒙关系综合研究”(项目号:10BGJ006);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内蒙古东部经济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立项项目“内蒙古东部口岸发展与俄蒙经贸合作研究”(项目号:2012J133)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翟雪玲.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6(7).[2]叶李伟、王春丽,福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可行性及推进策略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3]王秋香、陈伟,对中国农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思考——基于对外直接投资主流理论的借鉴和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7).[4]单立岩、黄清,黑龙江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探讨[J],农业经济,2009(3).[5]陈伟.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2(1).[6]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蒙古农牧业厅.内蒙古自治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1(9).(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