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共3页)

des****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0KB
约3页
文档ID:227706613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共3页)_第1页
1/3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十一章 晚明诗文晚明时期,明王朝气运已衰,而在诗坛上却别开生面这就是在王学左派思想影响下,以反复古主义为号召,实质上鼓吹人的性灵、自然情性和文学主体性,反对程朱理学对文学的桎梏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新潮流李贽、公安派和竟陵派的相继崛起,给日益衰落的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气息一、李贽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回族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26岁中举,30岁任辉县教谕,官至云南姚安知府54岁辞官晚年著书讲学,以“异端”自居,猛烈抨击当时的假道学、程朱理学和封建传统,引起当权者的不满于是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捕,自杀于狱中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主要以思想家名世,他是王学左派泰州学派后期的代表人物在思想上反对儒学,尤其痛恨伪道学,对程、朱理学进行过尖锐的揭露与批判,甚至对“至圣先师”也敢于大胆怀疑与批评他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他反对男尊女卑的纲常伦理,认为女子有同男子一样的见识  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虽然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但他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和要求,带有叛逆性和战斗性。

在文学上,他对公安派、汤显祖及清代金圣叹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在文学上,李贽反对复古,提倡“童心说”,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他提倡“童心说”,在当时的环境中有进步性与深刻性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就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认为文章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文章既然是表现“童心”的,那么一切模拟剽窃的东西,便都是“假言”,所以他反对复古派的拟古主义他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秦汉”?在他看来,一切表现“童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在这个基础上,他认为小说戏曲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古今至文”,他亲自评点过《三国演义》、《水浒传》 李贽的作品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二、公安派 因其代表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该派领袖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万历进士,先后任吴县知县、顺天教授、礼部仪制司主事等职,有《袁中郎全集》三袁”中以他成就与影响最大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其一、认为文学因时势而变,是时代生活的反映,应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模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其二、反对文学复古倒退,模拟、剽窃古人秦汉而学六经,岂复有秦汉之文;盛唐而学汉魏,岂复有盛唐之诗”(《叙小修诗》)其三、认为作家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感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叙小修诗》)这些观点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把心灵当作创作的源头,以为“心灵无涯,搜之愈出”,这又暴露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其四、提倡语言本色自然,反对陈词滥调袁宗道《论文上》“辞达而已”;《叙小修诗》“本色独造语”袁宏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把文学看成性灵的表现他的散文大都写得清新自然,生动活泼,具有抒情特色游记尤多佳作,清新俊逸,自然秀美公安派的缺点是题材比较狭窄,思想比较贫弱,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他们的不少作品流于浅薄,俚率代表作《徐文长传》、《虎丘记》等三、竟陵派 由于公安派的缺点是题材比较狭窄,思想比较贫弱,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他们的不少作品流于浅薄,俚率于是,以竟陵人(今湖北天门)钟惺(1574—1625)、谭元春(1586—1637)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企图加以纠正。

谭元春: 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形式主义与拟古主义,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试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来矫正“公安派”作品的纤巧轻浮他们主张抒写灵性,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四、晚明小品文 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小品文的创作占据着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小品文在晚明时期趋向兴盛 这种文学样式的兴盛,不仅是传统散文发展的结果,也是“公安”、“竟陵”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 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有的描写风景,有的杂记琐事,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并非全是吟风弄月。

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都有所表现袁宏道、张岱的作品较好张岱: 受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批小品文作家其中张岱的成就最高张岱(1597—1679),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生性孤傲,一生不仕明亡后避居山中,读书著文他汲取了公安派和竟陵派的长处,散文创作的内容比“三袁”有所扩大,晚年著作回忆往日的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反映了明末现实的一些侧面其散文多短小精悍,结构精巧,文笔简净,富于诗情画意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复社、几社文人: 崇祯初年,张博、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在政治上自认为是东林党的继起者,坚持和阉党的斗争陈子龙和同邑夏允彝等创建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1、张溥(1602—1641),字天如,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自幼勤苦好学,读书必自手抄崇祯四年进士,次年与同乡张采一起组织复社,提倡“兴复古学,务为有用”,复古而强调为现实斗争服务。

有《七录斋诗文合集》其散文在明末较有名,风格质朴明快,代表作《五人墓碑记》2、陈子龙: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诗风也开始转变陈子龙是其代表陈子龙(1608—1647),陈子龙是复社、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以兴复古学为号召,文学主张比较倾向于前“七子”,但他又不满意“七子”的专事拟古,也反对“公安”、竟陵的强求新异,推重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他强调文学应反映时代,发挥扬善抑恶的作用 他早期的诗歌较多模拟之作,内容比较贫乏;后期诗风发生变化,尤其是国变之际的诗篇,抒写爱国襟怀,慷慨悲歌,沉痛苍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易水歌 陈子龙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皓皓送君迢迢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喝心茫茫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搏浪沙!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狱中上母书》解读 《狱中上母书》是夏完淳就义前在南京狱中写给嫡母盛氏的诀别信。

数百年来,读者都被这封血泪交迸的遗书深深感动然而人们在激赏作者情操、气节的同时,往往强调国难当头之际,忠君爱国的一致性,而较少关注其舍生取义的思想根基,对忠孝节义和宗法观念的文化内涵更缺乏深入的探究 因此,我们有必要作深入的文化解读,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指出特定历史条件下忠君与爱国的一致性,又以对后代负责的态度,指明宗法观念的局限性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专心---专注---专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