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创作中的情感透露 科学和艺术都在探索真理,但二者有所不同,科学主要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索,而艺术则主要是在情感的领域里探索在科学创造中,个人的情感和灵性最终淹没在对共性和规律的探求中而文学艺术的创造,则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的情感和灵性有人说:如果没有牛顿,一定会有"马顿"或"羊顿"取而代之,因为苹果总要从树上掉下来,万有引力总要被发现;然而,如果没有达•芬奇、莎士比亚和曹雪芹,也许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人类还能创作《蒙娜丽莎》、《哈姆雷特》和《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编谈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时,曾经引用过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的一句名言:"愤怒出诗人",用以说明"愤怒"在描写现存生产方式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或者在"抨击那些替统治阶级否认或美化这些弊病的和谐派的时候,是完全恰当的";但"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做象征"[1][p.189]显而易见,在这里"愤怒"对于经济科学是无足轻重的,但对于抨击现实、反映生活的文学艺术——————"诗"来说,它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经济科学是靠纯理性支持的,它主要运用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本身需要的是理智和冷静。
而"愤怒"却是情感积蓄的极致,是情感火山的爆发,对于以理智和冷静为思维特征的经济科学来说,它不但不会带来利益,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形成危害因为情感的激化,会破坏理智和冷静,干扰对客观数据的精确统计和对经济规律的科学分析 而文学艺术却与经济科学不同,它主要是靠情感来支持的必须指出,情感的产生必定受世界观的制约,自然也要受理性的支配;"愤怒"更是主体对不合主观意愿的制度和行为的一种强烈反应,也自然是理性判断的结果,而且分析起来它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但是,文学艺术中的理性却与科学中的不同,它是潜藏在情感或"愤怒"之中的,是与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艺术的特性决定了潜藏于其中的理性如果稍微游离于形象半步,也会被视为是对艺术形象的损害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一样,它愈是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说是情感给文学艺术灌注了生命的活力惟其如此,不少作家才特别注重情感的因素 托尔斯泰甚至把文学艺术说成是人与人交流感情的"工具" 他给艺术下的定义即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p.47-48]他还认为,"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假的艺术的肯定无疑的标志,是艺术的感染性"[2][p.148]这种见解确实道出了艺术的真髓 "文学是人学",人本身是特别富有情感的动物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大脑机能是特别发达的,而同脑机能发展并行的是人的情感系统的发展这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家以社会行为最基本的形式——————母子依恋为例,来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的人性自然因素:低等动物需要的依恋期很短,有的几乎一生下来就能依赖本能而独立生活,如山羊仔落地就会吃草但灵长类一般都需要较长的依恋期,如黑猩猩大约需要四年左右,早期人类至少六年以上脑内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越高,个体发展成熟需要的时间越长,母子依恋的时期也越长,情感系统也随之愈益发达 这样,情感系统的发达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情感活动与位于大脑皮层之下的丘脑、下丘脑、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的神经组织密切相关其中下丘脑又是控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中枢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共同控制内脏器官(心脏、血管、胃肠、肾等)、外部腺体(唾腺、泪腺、汗腺等)以及内分泌腺(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的活动。
因此,当神经兴奋达到皮层下部位时,就会在人体中引起种种生理反应;呼吸、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组织,内、外腺体以及代谢过程的活动,在情感强烈的状态中(尤其是愤怒、悲伤时)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情感的力量及其产生的影响对一个作家来说,情感就决定着他创作的成败 一、情感因素是文艺创造的动力 法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李博(1839——1916)在《论创造性想象》一书中指出":一切创造总要以某种需要、某种愿望、某种用心、某种没有满足的冲动、甚至常常以某种痛苦的孕育为它的前提"[3][p.186]尤其是文艺的创造,没有情感的推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在对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仔细研究后得出结论说:"诗可以怨"(《论语•阳货》)这里的"怨"就包含复杂的情感内涵:一方面是对当政者的不良政治、贪鄙行为和他们对人民诛剥的不满和谴责;另一方面又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道义上的失责、友谊的背叛或爱情的不贞而造成的人们感情上的骚动和不安,具体表现为忧伤、追求、感叹和痛斥等多种形式诗已然可以表现和抒发这些情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情感正是诗歌创作的动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正义•毛诗序》)情感推动创作,早已为前人所认识汉代大文学家司马迁则更明确地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少卿书》)这段话,不仅是对历史上有成就的学者所经历的思想道路的一种高度概括,更是他自己一生含诟忍辱、潜心著述的痛苦体验和理论上的总结尽管司马迁的时代,对文学与其它学术著作的界限还没有分得清楚,但他毕竟认识到一个重要道理,即情感是创作的动因,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保证而且,情感并非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身外之物,它是结在人心上的,"皆意有所郁结",是一种"心病",是莫大的痛苦这样的情感的抒发,就等于是生命的呼号,心血的外注,它足以使见之者动容,闻之者惊心正是因为如此,刘勰才形象地把创作比喻为"蚌病成珠"(《文心雕龙•才略》),以此来说明祸患、穷愁、郁结、心病,可以化为优秀的感人之作正所谓"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也"(《淮南子•说林训》)。
p#分页标题#e# 明代李贽读了司马迁的"发愤所为作"那句话后,感慨说:"由此观之,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也虽作何观乎!"(《焚书》卷三)可见,情感推动创作这已是古往今来作家们所认识到的一条定律了 二、情感会转化为创造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李博所说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音乐家,甚至雕刻家和画家,都能感受到自己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和欲望,和所创造的人物完全融合为一,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几乎也是一条规律了"[3][p.186]艺术是情感的结晶,作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融进了作者的情感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强烈地体现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意大利诗人但丁那不朽的千古名篇《神曲》,就是一部以诗人自己为主人公,并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史诗但丁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物和一段生活经历这两个人物,一个是他的初恋情人彼亚德丽采;另一个是他的老师柏吕奈托•拉丁尼而那段生活经历即是他的被放逐所有这些,都令他动了真感情彼亚德丽采是但丁全身心爱着的"天使"从诗人九岁时认识这位比自己小一岁的花容月貌的小女孩开始,她那可爱的倩影、那娴雅动人的仪态和严肃端庄的举止,就深深地铭刻在这个少年的心中,一直到死永志不忘。
爱情的火焰年复一年地在但丁胸中燃烧,似乎世界上除了见到彼亚德丽采以外,再没有别的事物使他高兴然而,除了一次在街头邂逅和在她的婚礼上与她见面之外,但丁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她年仅二十四岁,彼亚德丽采就不幸去世了诗人为此痛不欲生他的老师则以学问影响他,使他从极度悲哀中得到解脱经过长时期的精心构思,诗人决心用独特的方式把对彼亚德丽采的歌颂和议论重大的社会政治道德问题结合起来,《神曲》就这样孕育成了这部一万四千二百多行的诗篇,正是融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同样的道理,歌德之所以能把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得那样凄婉缠绵、真挚感人,也正是因为小说反映了作家青年时代因与友人未婚妻的不幸恋爱而产生的烦恼 反之,作品如果不是写的真情实感,或者根本就没有情感,那就只能是艺术中的赝品,赝品是不会感动人的据伊士珍《琅嬛记》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阙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 李清照的词作之所以高于赵明诚,当然与二人艺术修养的高低有关,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一个是情真意切地自然流露,一个却是为写词而写词",务欲胜之"而为之。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早就认识到文学上的这种现象并对此做了理论上的阐述,他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荆潭唱和诗序》)情感是艺术必不可少的内容,情感关系到艺术的生命故而历来伟大的艺术家都并非只在艺术技巧上下功夫,而是十分注重情感的体验和情感的积累有了真情实感,再通过高度的技巧表现出来,才能是上品的艺术 《乐府古题要解》里解说琴曲《水仙操》的创作经过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赍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不还‘伯牙遂为天下妙手"这里的"移情"即是通过情感体验来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彻底改造情感和人格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伟大艺术的创造作者有了痛彻骨髓的情感体验后,他的作品也就很容易灌注情感的汁液作品有了情感的灌注,就不再是干枯冰冷的赝品,而是生机勃勃的艺术之花了 三、真情实感可以孕育新的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是情感的一种外在表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是"言"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情感的语言叫情感语言;艺术语言就是情感的语言,它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富于情感的古人早就把艺术语言与一般语言加以区分:"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乐记》)"长言"就是一种情感的语言,它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备的充分表情达意的特长在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时,就要"长言之""长言"的产生是由于情感的推动,由科学语言、逻辑语言产生的飞跃,它已进入音乐的境界,成为音乐的语言一个作家最起码的基本功是能够运用语言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是这种传达不一定就是情感的语言;只有在情感发自内心而又不吐不快的情况下,情感才会帮助他去创造新的情感语言内心的感情真挚了,充沛了,就会自然汇成一股热流向外奔突,"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文赋》)唯有此时,恰如其分的、新的语言才会从作家的心田中流淌出来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孤独的、多情的才女的哭诉开头连叠七字,决非作者靠冥思苦索得来的,这是她寂寞、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