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与止血检验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及其临床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当前,有关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检测,在临床实验室越来越普遍,这是因为在临床医学中,无论是出血性疾病(如凝血因子的先天或获得性缺陷、DIC)等或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风、深静脉血栓)以及各种原发或继发纤溶的诊断及疗效观察,都离不开实验室检查而目前内、外各科广泛采用的抗凝疗法和溶栓疗法,以及心脏外科、微血管手术等,更离不开可靠的实验室监控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止血、凝血及纤溶机制止血、凝血及纤溶机制 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 常用检验项目常用检验项目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抗凝血和溶血栓治疗实验监测抗凝血和溶血栓治疗实验监测 卫生部关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操作规程卫生部关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操作规程 通知(摘要)通知(摘要) 常用检验项目组合常用检验项目组合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一)、正常止血机制(一)、正常止血机制 正常止血功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生理功能,其过程极为复杂,它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凝聚成白色血栓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三个基本要素。
整个止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血管期;第二期为血小板期;第三期为血液凝固期;第四期为血栓动力学变化期 血管损伤后同时触发这些过程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而交织,不能截然分开,各因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见下图1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血管壁损伤血管壁损伤 血管收缩血管收缩 胶原胶原 组织凝血因子的释放组织凝血因子的释放 血小板粘附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 内源凝血系统内源凝血系统 外源凝血系统外源凝血系统“释放反应释放反应” 凝血酶被激活凝血酶被激活 血小板聚集体血小板聚集体 凝血酶凝血酶(血血小小板板血血栓栓)初期止血血栓初期止血血栓 二期止血血栓二期止血血栓(红色血栓)(红色血栓)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二)、正常凝血过程(二)、正常凝血过程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逐步扩大的连锁反应过程。
“瀑布”学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的形成; ★第二阶段: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凝血因子名称及特点凝血因子名称及特点因子因子同义名称同义名称功能功能作用作用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依赖依赖VKⅠⅡ纤维蛋白原底物共同--凝血酶原酶原共同++Ⅲ组织因子辅因子全部---Ⅳ钙离子辅因子全部-Ⅴ易变因子辅因子共同--Ⅵ不存在 Ⅶ稳定因子酶原外源++Ⅷ抗血友病因子辅因子内源--ⅨChristmas因子酶原内源++ⅩStuat—Prower因子酶原共同++Ⅺ血浆凝血活酶前加速素酶原内源+-Ⅻ接触因子酶原内源 +-ⅩⅢ纤维蛋白稳定因子酶原共同转酰胺酶-PK激肽释放酶原酶原内源+-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辅因子内源-- ※PK=Prekalikrein ※HMWK=High-molecuar weight Kininogen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l 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l阴电荷物质 HMWK lⅫ Ⅻ a 激肽酶 激肽酶原 Ⅶl Ⅺ Ⅺal Ⅸ Ⅸa+Ca+Ⅷa+PF3 Ⅶa+Ⅲ+Cal Ⅹ Ⅹa l Ⅴ Ⅴal Cal 磷脂l l Ⅱ Ⅱal Ⅰ Ⅰal ⅩⅢa ⅩⅢl ⅠbⅫa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三)、纤维蛋白溶解(三)、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溶解也是经过一系列酶促作用降解为低分子产物的过程,与凝血过程相似,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血浆前活化素转变为血浆活化素; ★第二阶段: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第三阶段: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转变为降解 产物。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血凝系统血凝系统 纤溶系统纤溶系统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动态平衡组织组织 血液血液 组织组织 血液血液 凝血活酶凝血活酶 纤溶激活物纤溶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原 凝血酶凝血酶 纤溶酶原纤溶酶原 纤溶酶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凝块形成)(凝块形成) (凝块溶解凝块溶解)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凝血标本的收集及注意事项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器材】【器材】 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高质量塑料或聚乙烯试管、 21G1.5或20G1.5号针头等。
抗凝剂】【抗凝剂】109mmol/L柠檬酸钠溶液(与血液按1:9比例混匀)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⑴⑴ 避免静脉穿刺过度损伤血管和组织,因为这会释放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机制 ⑵⑵ 如果有凝血标本同时又有其他血液标本要收集,最好先收集其他标本,最后再收集凝血标本,这样可避免组织因子混入 ⑶⑶ 冷冻保存标本对凝血因子来说弊大于利,证明在冷冻时,与活化的Ⅻ接触后,因子Ⅶ也可以被激活,在室温放置2小时,PT、APTT测定结果都十分稳定的 ⑷⑷ 溶血标本和乳糜血标本对结果有影响 ⑸⑸ 有的标本需正常人对照,如PT、TT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常用检验项目常用检验项目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⒈⒈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血浆中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水平的试验,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 参考值】】 :12±1秒 【【临床意义】】 ⑴ PT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或凝血酶原比值超过正常范围 ① 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②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DIC、原发性纤溶亢进、肝病 的阻塞 性黄疸和VitK缺乏及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⑵ PT缩短 ①先天性Ⅴ因子增多 ②DIC早期(高凝状态) ③口服避孕药,其他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 和PLT)均增多 ⑶ 口服抗凝药的监护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PT检查结果报告方式检查结果报告方式:①① 直接报告时间(s)(12±1秒)②② 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即先以不同稀释度的血浆制成标准曲线然后从曲线上读取80-100%)③③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即病人的PT除以正常参比血浆的PT 所得的比值被测PT= PT比值(0.82-1.15秒)正常PT 几乎从PT创立起,人们就注意到了不同凝血活酶给PT结果带来室间室内的不可比性,而以上三种报告方式均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INR 即国际标准化比率在即国际标准化比率在0.8-1.5之间)之间) 大部分自动化血凝仪可根据所测得的PTR和凝血活酶试剂的ISI(组织凝血活酶的国际敏感指数)自动算出INRINR局限性: **INR不适用于口服抗凝药初期的病人血浆 ** INR不适用于肝病凝血因子缺陷病人的血浆 ** INR不适用于非抗凝治疗而PT延长病人的血浆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⒉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最常用的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参考值】】 :31.5-42.6秒【【临床意义】】 : ⑴ APTT延长:(指超过正常人10秒以上者) ① 凝血因子Ⅷ、Ⅸ、Ⅺ减少的疾病。
② 血管性血友病 ③严重的因子Ⅴ、Ⅹ、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减少如肝病、 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病及口服抗凝药 ④ 继发和原发纤溶活力增强(亢进),如DIC等 ⑤ 循环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 ⑵ APTT缩短: ① 血栓前状态,如DIC高凝期 ② 血栓性疾病如心梗、不稳定心绞痛、高血脂、糖尿病血 管病变、 妊高症、肾病综合征、高血糖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⒊⒊ 凝血酶时间(凝血酶时间(TT))【【参考值】】 :16-18秒(与正常对照延长3秒以上有意义)【【临床意义】】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AT-Ⅲ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的量和质异常时(TT)延长)⒋⒋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定量:【【参考值】】 :2-4g/L【【临床意义】】 :⑴ 减少:DIC和严重肝病先天性纤维蛋白原血症和纤溶亢进⑵ 增多:手术后、某些炎症、妊娠、冠心病等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⒌⒌ 抗凝血酶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测定)活性测定【【参考值】】 : 发色底物法70-130%【【临床意义】】 : ⑴ AT-Ⅲ活性增高: ① 血友病。
② 口服抗凝药等 ⑵ AT-Ⅲ活性减低: ① 先天性AT-Ⅲ缺乏(遗传性疾病) ② 获得性AT-Ⅲ缺乏如肝病(合成减少)DIC(消耗增加) 外科手术和血栓性疾病、心梗、肺梗塞和静脉血栓形成, AT-Ⅲ活性明显减低,可能与凝血亢进和纤溶低下引起 AT-Ⅲ消耗性减少有关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⒍⒍ 纤溶酶(纤溶酶(PL))【【临床意义】】 :⑴ 活性增高:见于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症及应用溶栓药物如链 激酶、尿激酶和溶栓蛇毒之后等⑵ 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⒎⒎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测定)测定 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有X、Y、D、E碎片由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称FDP由纤维蛋白原降解的产物称为FgDP它们主要区别是FgDP的X、Y及E碎片中含有A肽,故不能聚合而FDP早期碎片不含A肽,因而能自行聚合产生副凝固参考值】】 :血清<10mg/L 尿 28±17ug/L【【临床意义】】 : FDP增多标志纤维蛋白降解活性增强 见于:原发性和继法性纤溶症如DIC、恶性肿瘤、白血病、肺 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各种疾病引起的休克。
溶栓治 疗时FDP显著增高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⒏⒏ D—二聚体(二聚体(D—D)检测)检测 D—D的形成: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γ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括γ链相连的二个D片段,即形成D—二聚体碎片 也可这样理解,D—二聚体就是通过γ链把二个含D片段的碎片联接起来 D—D是继发纤溶的有效指标以此区别原发与继发) 【【参考值】】 : 定性 阴性 定量 血浆少于400ug/L 【【临床意义】】 : 增高(或阳性):见于DIC、肺栓塞、先兆子痫、深静脉血栓 、继发纤溶等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⒐⒐ 凝血因子检测凝血因子检测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因子检测,可检测单一因子的缺乏和缺乏程度用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因子缺乏的检查如Ⅱ、Ⅴ、Ⅶ、Ⅷ、Ⅸ、Ⅺ、Ⅻ等⒑⒑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 :100-300×109/L【【临床意义】】 : ⑴ 生理性:(略) ⑵ 病理性: PLT减少:① 生成少,如再障、急性白血病。
② 破坏多,如ITP、脾亢、SLE ③ 消耗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LT增多:①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粒、真红 ②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③ 急性大失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感染 ④ 脾切除后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概念:DIC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病理过程 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微循环内发病早期凝血系统功能亢进,使血液处于高凝(易凝)状态,而导致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其后因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又使血液进入低凝(不易凝)状态,加之广泛的微血栓激活了纤溶系统,这不仅进一步消耗了凝血因子,又因FDP的抗凝作用使血液更难凝固,故发病晚期每有严重的出血表现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激活激活 触发触发 触发触发 激活激活血管内皮损伤促血管内皮损伤促 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小板 组织促凝物组织促凝物凝物质进入血液凝物质进入血液 大量破坏大量破坏 质进入血液质进入血液内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系统血小板粘附、血小板粘附、 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变形、聚集变形、聚集DIC DIC的发病原理图解的发病原理图解凝血因子消耗凝血因子消耗 继发性纤溶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血小板被消耗血小板被消耗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 纤维蛋白(原)溶解纤维蛋白(原)溶解血液低凝状态血液低凝状态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出血倾向出血倾向 FDP形成形成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 99年10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第五届会议制订的“DIC诊断标准”作了修改和补充。
1. DIC诊断一般标准诊断一般标准⒉⒉ 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标准实验诊断标准⒊⒊ 前前DIC诊断参考标准诊断参考标准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1. DIC诊断一般标准诊断一般标准. 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肿瘤、清理产 科、大 型手术及创伤等 有下列两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严重或多发性出血; 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剥脱及溃疡 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衰竭 抗凝治疗有效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同时有下列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项以上实验异常 a. 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100×109/L(肝病、白血病患者 <50×109/L)或下列2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 平增高:①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②血小板第四因子(PF4); ③血栓烷B2(TXB2); ④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 。
b.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或超过4g/L(白 血病及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 c. 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60mg/L)或 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正常增高4倍以上(阳性) d.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者PT延长5秒 以上);APTT延长10秒以上或缩短5秒以上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e. AT-Ⅲ活性<60%(不适用肝病)或蛋白PC活性降低 f. 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 g. 血浆因子Ⅷ:C活性低于50%(肝病者为必备项目) h. 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80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 (TM)较正常增高2倍以上 疑难或特殊病例有下列疑难或特殊病例有下列2项以上异常项以上异常 a. 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TXT)或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增高 b. 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水平增高。
c. 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水平增高 d. 血浆组织因子(TF)水平增高(阳性)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TFPI)水平增高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⒉⒉ 基层医疗单位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标准实验诊断标准 具备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可诊断DIC 血小板计数<100×109 或进行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1.5g/L或进行性下降; 3P试验阳性; 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外周血破碎RBC>10%; 不明原因的血沉降低或血沉应增快之疾病其值正常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⒊⒊ 前前DIC诊断参考标准诊断参考标准 存在易致DIC的疾病基础; 有下列1项以上的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及溃疡形成等; 原发病不易解释的微循环障碍,如皮肤苍白、湿冷及紫绀 等; 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轻度或可逆性脏器功能障碍; 抗凝治疗有效; 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异常: 正常操作条件下,采集血标本易凝固、或PT缩短3秒以上 APTT缩短5秒以上; 血浆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①β--TG;②PF4; ③TXB2;④P—选择素。
凝血激活分子标志物含量增加:①F1+2;②TAT;③FPA; ④SFMC 抗凝活性降低:①AT—Ⅲ;②PC活性降低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分子标志物增高:①ET—1;②TM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抗凝血和溶血栓治疗实验监测抗凝血和溶血栓治疗实验监测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口服抗凝药监测指标口服抗凝药监测指标 目前应用的口服抗凝剂包括华法令,酯硝香豆素(新抗凝),和双香豆素等常用的是华法令和新抗凝口服抗凝药3-4天所致的出血发生率为7.1%-20.5%因此,此时应每天对用药情况进行监测 1. 凝血酶原时间(PT)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WHO推荐 INR作为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2. 凝血酶原片段1+2(F1+2)测定F1+2是凝血酶原酶裂解凝血 酶原产生的一种多肽它反映凝血酶原的生成和凝血酶原酶 的活性F1+2对监测口服抗凝集较INR更为敏感和特异但 该项监测试剂昂贵,目前难以推广应用。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口服抗凝剂口服抗凝剂INR的安全有效值范围的安全有效值范围疾病疾病INR范围范围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1.5-2.5腰部、股骨骨折手术2.0-2.5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和一过性脑缺血发作2.0-2.8反复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反复性肺栓塞2.5-3.0心肌梗塞、动脉血栓和人工瓣膜置换2.5-3.0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溶血栓治疗监测溶血栓治疗监测 溶血栓治疗(溶栓疗法)的目的是用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溶栓药物主要有链激酶(SK)、尿激酶 (UK)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溶栓治疗的出血发生率:清度出血为5-30%,重度出血为1%-2%,必须对是否会发生出血及有无溶栓效果进行监测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提示溶栓治疗可能会发生出血指标提示溶栓治疗可能会发生出血指标 治疗开始数小时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0g/L; 治疗3天后,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 APTT延长到正常对照值的2.0倍以上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提示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提示溶栓治疗有效的指标 D-二聚体明显上升后(不同疾病、不同部位的血栓和不同 剂量的溶栓剂,其增高水平不同)逐渐下降;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明显上升后(血浆含量 大于300mg/L)逐渐下降;上述二指标为溶栓治疗有效的直 接依据,DD的测定特异性更高。
α2-抗纤溶酶(α2-AP)是调节溶栓药物用量的指标,溶 栓治疗时应使α2-AP降低到30%以下 纤维蛋白原(Fg )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一般降至1.2- 1. 5g/L为宜; 凝血酶时间(TT)是同时测定的正常对照值的1.5-2.5 倍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附:卫生部关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操作规程通知附:卫生部关于出、凝血时间测定操作规程通知 (摘要)(摘要)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 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器法检测出血时间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测定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常用检验项目组合常用检验项目组合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⒈⒈ DIC检测检测 ⑴ PT(凝血酶原时间) ⑵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⑶ Fib或Fg(纤维蛋白原) ⑷ PLT(血小板计数)(常规做) ⑸ D—二聚体(D—D)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⒉⒉ 术前(产前)检查术前(产前)检查 ⑴ PT(凝血酶原时间) ⑵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⑶ Fib(纤维蛋白原) ⑷ PLT(血小板计数)(常规做) 临床上不必要求所有患者都常规检测出血时间,但临床疑诊血管壁异常疾病时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⒊⒊ 抗凝治疗的监测:抗凝治疗的监测: ⑴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⑵ 其他观察指标: ① ACT(活化凝血时间) ② 抗凝血酶-Ⅲ(AT-Ⅲ) ③ PLT(血小板计数)(常规做) APTT是监测肝素的首选指标 文献报导,应用小剂量肝素可以不作实验监测但是在应用中等剂量肝素和大剂量肝素时,必须作实验监测使APT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1.5-2.5倍可取得最佳抗凝效果而出血风险最小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⒋⒋ 溶栓治疗监测溶栓治疗监测 ⑴ Fib(纤维蛋白原) ⑵ TT(凝血酶时间) ⑶ FDP(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溶栓药物无论是SK(链激酶)、UK(尿激酶)或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输入体内均可通过外源性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来裂解纤维蛋白(原)产生大量FDP,故血浆Fib含量降低,TT延长,而FDP升高 目前,多数作者认为维持Fib在1.2-1.5g/L,TT在正常的1.5-2.5倍,FDP在300-400mg/L最为适宜。
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⒌⒌ 降纤药的监测降纤药的监测 ⑴ Fib(纤维蛋白原) ⑵ PLT(血小板计数)(常规做) 由于Fib是构成血粘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用蛇毒类去纤药可以降低Fib 水平,从而降低血粘度,以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展 应用蛇毒类药物的治疗过程中,临床上常选用Fib和PLT作为监测指标 使血浆Fib和PLT分别维持在1.25-1.5g/L和50-60×109 /L的水平 若Fib<1.0g/L和PLT<50×109/L出血并发率则明显升高血栓与止血检验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