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罗生门》对芥川小说的改编[摘 要] 黑泽明的《罗生门》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导演的杰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导演以小说《罗生门》的构思为背景,以《莽丛中》的情节为主体,对原著进行了多处改编,不仅增加人物,改动情节,还以电影手法丰富和深化了原著内涵 [关键词] 黑泽明;《罗生门》;芥川小说;改编在黑泽明的导演生涯中,影片《罗生门》(1950年)无疑具有分水岭式的意义凭借这部影片,黑泽明得以问鼎1951年度的威尼斯金狮奖,成为当时惟一获此殊荣的亚洲导演也是从《罗生门》开始,黑泽明逐渐为西方影坛认可,成为饮誉全球的世界级导演可以说,既是黑泽明制作了影片《罗生门》,也是影片《罗生门》成就了导演黑泽明黑泽明的《罗生门》之所以能不同凡响,一方面是导演的杰出才能使然,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影片《罗生门》的情节主要源于芥川小说《莽丛中》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如下:平安时代的武士武弘在林中被人杀害,盗贼多襄丸、武士之妻真砂、甚至武士自己都有嫌疑三位当事人都声称自己是杀人凶手,然而他们的供述却相互矛盾整个案件没有审讯,也没有宣判结果,显得真假难辨、扑朔迷离。
需要指出的是,黑泽明并不完全忠实于小说《罗生门》,而是将芥川《莽丛中》的构思也借用过来,在人物、情节和主题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编,以电影手法丰富并深化了原著的内涵一、人物的增加影片开头,暮色苍茫,大雨滂沱和尚和樵夫在罗生门下避雨,樵夫兀自摇头连说“不懂”,和尚面无表情似有同感,这时外面有个仆人跑进来可以看出,黑泽明不仅复制了芥川小说《罗生门》的开头部分,还借用了小说《罗生门》的背景和人物《罗生门》的开篇也是在阴雨天,有个被解雇的仆人到罗生门下躲雨,然而在小说中,罗生门下除仆人以外并无他人也就是说,仆人是芥川小说《罗生门》中的人物,其余人物则主要源于芥川小说《莽丛中》黑泽明将小说《罗生门》中的仆人插进《莽丛中》,体现了导演作为一个艺术大家的独具匠心尽管在影片和小说中,仆人的性格特征并无根本变化,都是贪婪、自私的丑恶嘴脸,但在影片叙事方面,仆人这一角色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黑泽明的整合与加工,尤其是仆人这一角色的横空插入,影片在叙事上立刻集聚了巨大张力在仆人未到罗生门之前,樵夫与和尚对凶案啧啧称奇,樵夫连说两个“不懂”,为观众设置了一种悬念影片并未直接点明“不懂”的内容,而是将故事引而不发地悬在那里,这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期待心理。
仆人来到罗生门后,樵夫又连说两个“不懂”,和尚补充说从未听过这种事情这势必会引起仆人的兴趣和好奇心,激起仆人和观众探求真相的欲望这时,仆人逐渐成为观众的代言人,其询问既是故事叙述的切入点,又反过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在仆人追问下,樵夫对故事的来龙去脉展开叙述,从而构成影片叙事的重要动因在叙述过程中,樵夫曾多次停止叙述故事内容,发表自己对案件和人物的评论这时,仆人作为听众多次发出询问,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叙事的牵引功能在仆人多次追问下,樵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评论,重新回到故事叙述的轨道上来,继续完成自己作为叙述者的使命毫无疑问,仆人角色不仅改变了故事的叙事进程,也改变了原著小说的叙述向度在《莽丛中》,小说叙事完全依赖多位人物的追忆性叙述作品一开头就是证人证言,然后分别是三位当事人的供述故事在证人和当事人的追忆中展开,相互之间不存在“因为”与“所以”的因果关联,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不仅是各自封闭的,而且相互之间也充满矛盾从时间上看,小说情节基本是并列的,主要集中在故事发生时间与讲述时间,聚焦点不是案前就是案发时,整个故事的叙述走向是横向的而在影片中,仆人的询问诱使叙事发生显著的变化,故事的因果关系逐渐增强,影片叙事层层深入,故事叙述逐渐演变为向纵向发展。
二、情节的调整此外,黑泽明还调整了原著《莽丛中》的一些情节在芥川小说中,樵夫作为案发现场第一目击证人,向官府报告了凶杀案件然而总的看来,其作用仅限于目击现场、提供证词,他始终是个站在边上的局外人,与案件没有什么实质性瓜葛而在黑泽明这里,樵夫既是第一个目击证人,同时也是凶案的重要参与者尽管他没有直接谋害人命,却也与罪犯相差无几――他乘机攫取了真砂的匕首那把匕首原来插在武弘胸口,因为镶有珠宝,价值不菲,樵夫便见利忘义,据为己有然而在盗得匕首后,樵夫害怕自己受到牵连,在法庭上隐瞒了偷窃事实经过对樵夫相关情节的改动,导演形象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樵夫悄然偷得别人财物,却不想与案件有任何牵连,不愿去衙门说出真相,与其说这是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不如说是他贪婪自私的本性使然难能可贵的是,樵夫的性格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他在影片结尾幡然醒悟,逐渐恢复了理智和良知,不仅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罪过,还决定收养嗷嗷待哺的婴儿他在决定收养新生婴儿的同时,自己也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获得了新生如果说仆人这一角色的主要功能在叙事上,那么樵夫的功能则主要是为了凸显主题影片通过樵夫的偷窃和说谎行径,反映了利己主义的丑恶和人性的贪婪。
在这一点上,影片与小说《罗生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原著小说中,走投无路的仆人来到罗生门下避雨,夜里听到奇怪的声响,发现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仆人原来在为是否要犯罪而犹豫不定,当听到老太婆说拔死人头发不算罪恶时,不仅下定决心要去作恶,还剥掉并抢走了老太婆的衣服小说《罗生门》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善恶行为取决于人的境遇,为求生存而损人利己是人的基本本能在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正义的信念、道德的防线就会顷刻崩溃,好人与坏人、善与恶就是那样紧紧地挨在一起①影片的仆人甚至说:“因为人太可怕,甚至一向盘踞在这罗生门门楼上的鬼怪,眼下都吓得逃跑了②这是异常深刻而切乎主题的台词按照正常逻辑,人类是应该害怕鬼怪的,因为鬼怪面目恐怖、行为可憎然而在芥川看来,鬼怪却是害怕人类的,因为人类的行径比鬼怪更骇人听闻芥川以夸张说法隐喻人类的堕落和人性的腐败,可谓振聋发聩、用心良苦也许,导演之所以用“罗生门”而不以“莽丛中”为片名,就是要表明其意图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原著对“人性恶”的揭示三、内涵的深化在小说《罗生门》的背景下,影片人物的命运更显得可悲强盗多襄丸淫邪狡诈,因窥见真砂美貌而受到情欲驱使,多次萌生杀人歹念。
武士武弘听信强盗鬼话,跟他去寻找古墓的财宝而抛下妻子,也是受欲望驱使而被缚真砂因为在丈夫面前受辱,羞愧难当,在遭受丈夫轻蔑的白眼之后,甚至要致丈夫于死地三位当事人受到欲望驱使,丧失了做人的理智和良知,从而导致了自身的种种悲剧影片中,除出家的和尚外,几乎人人都是面目狰狞的魔鬼,为了各自利益而互相争夺,甚至每个人为掩盖罪行而谎话连篇犯罪和说谎已经成为所有人的集体行为三位当事人的仇恨心理和可耻行为,印证了存在主义的著名论点:他人就是地狱在小说《莽丛中》中,人类的恶劣行径彰显了道德危机小说《罗生门》以人类相互掠夺的故事,反映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而影片则试图说明,在欲望泛滥和道德危机的时代,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不信任,那么世界就是黑暗的地狱当然,原著小说《莽丛中》的主题是朦胧暧昧的芥川原著并未揭示出凶案的真相,究竟谁是谁非,谁是真正的杀人凶手,作者统统未予揭示作者自始至终躲在后面,这就使得小说成为一个没有谜底的谜而黑泽明借助“罗生门”片名告诉观众,影片反映的就是小说《罗生门》的主题,就是反映物欲横流和利己主义的可怕后果原著中,“环境的丑恶坚定了老太婆的丑恶,老太婆的丑恶又刺激了仆人的丑恶,于是以丑恶对付丑恶,丑恶也就愈加丑恶。
③影片中,三位当事人与樵夫的言行,无疑是“丑恶对丑恶”的缩影可以说,罗生门作为一个阴森恐怖的、停放尸体的地方,是自私自利、贪婪腐朽的人性的象征影片《罗生门》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是显然的,而芥川小说《莽丛中》的主题却是潜在的,并不像影片《罗生门》那样明显,因此,只有借助“罗生门”这一隐喻符号才能得以彰显 原著小说结尾笼罩在压抑的黑色氛围之中小说《罗生门》写道:“外边是黑漆漆的夜仆人的去向谁也不知道④小说《莽丛中》的结尾是:“鲜血又涌到我嘴里来从此,我就永世沉沦在冥世的黑暗中⑤原著小说的结尾极其悲凉,带有较强的悲观主义色彩这是因为芥川对人生和人性持悲观、绝望、怀疑的态度芥川的人生态度显然受到了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悲剧”,因为人受到欲望驱使而疲于奔命,然而欲望是无穷尽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后面无数的欲望紧随而来,人永远都处于拼命追逐的旅途,陷入一种万劫不复的境地在芥川看来,无论剥人衣服的仆人、心生歹念的强盗,还是见钱眼开的武士,都是受欲望摆弄的、身不由己的玩偶芥川在《侏儒的话》中说:“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地狱带来的痛苦并不违背一定的法则譬如饿鬼道的痛苦,是想吃眼前的饭……但是,人生带来的痛苦,不幸的是并不这么简单。
⑥也许,正是由于芥川对人生的极度失望,其小说才显得如此深刻、独到然而影片中,原著的悲观主义情绪已被人性复归的喜悦所取代影片结尾,仆人试图抢走婴儿身上的衣服,婴儿在黑夜中哇哇大哭樵夫赶紧上前制止,并决定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这里,新生婴儿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他预示着人类良知的复苏尽管身处黑暗之中,甚至还犯过一些错误,但樵夫最后守住了道德底线,所以影片末尾,雨过天晴,世界逐渐变得明亮起来樵夫怀抱婴儿走出罗生门的阴影,暗示着人类怀揣赤子之心,坚守人生信念,穿越黑暗之后,必然会迎来一个光明的前途导演黑泽明是借助影片表达日本人对未来的信心二战后,日本国民陷入一种痛苦困惑的时代影片告诉他们,抛弃邪恶欲念,人与人真诚相待,日本才能走出战争失败的阴影,迎来一个民族的新生因此,影片《罗生门》基本反映了战后日本的民族情绪正如张一玮指出的那样:“影片对小说的改动,与日本人战后的心态和精神上的渴求有关影片在展示了绝望、残酷和自私之后,用一个富于希望的结局呼唤着社会精神的重建,重新将冷漠而破碎的心灵缝合起来,合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于道德重建的需要⑦注释:①③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第317页。
② 黑泽明:《罗生门(电影文学剧本)》,钱稻孙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④⑤⑥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小说选》,文洁若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第291页,第514页⑦ 张一玮:《叙事雾霭中的竹林》,《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第39页[作者简介] 孙立春(1979― ),男,河北辛集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代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