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反思函数单调性的教学设计反思: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研究函数时经常要注意的一个性质并且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对函数作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应用上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后面学习反函数、不等式、导数等内容的基础,又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素材它常伴随着函数的其他性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函数的单调性早已有所知,然而没有给出过定义,只是从直观上接触过这一性质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概念的理解有一定好处,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感觉乏味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加强对概念的分析,希望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定义中有不少值得去推敲、去琢磨的东西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确立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判断或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又因为教学对象是高一新生,准确进行逻辑推理比较困难,所以把判断或证明函数单调性确立为教学难点为了使学生从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我采取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究实际生活中上下楼梯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亲切活跃的课堂氛围;渗透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单调性的内涵,缩短心理距离,降低理解难度。
其次,探索新知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 归纳类比的思维过程,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针对函数图象,依据循序渐进原则,设计三个问题,学生直接回答的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展示图象及动画,使学生理解增减函数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教师及时对学生鼓励评价,会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这一过程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提供了灵感思维的空间,在对概念理解基础上,强化了单调区间这一概念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归纳类比三例,师生合作得出增减函数、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定义,然后设计判断对错题,达到细、深、全面的理解定义,学生经历了“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利于发展创新意识 再次,巩固新知,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利用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和根据定义判断或证明函数的单调性两种方法体验了数学方法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探究时先以基本初等函数为载体,再深化扩展为函数的一般性质从而理解掌握二次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为后面的学习及综合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下面介绍一下我对函数单调性教学反思的由来,这和我的教学有很大关系,我讲授这节知识已经三遍了:第一遍是执教第一年,开学未久就遇到了这课。
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对于教材理解不深,匆匆忙忙地在一堂课时间里将内容照本宣科讲完,自以为是地提了自己以为的重点,又把课本例题全部讲解好当时的感觉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是课后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显示,教学目的没有达到,学生反映对于这节内容感觉好象都听得懂,但是真的说学了些什么好象模模糊糊,上课效果和自己看书也没有多大的区别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处于上课听教师讲概念,推导定理、公式,分析解题思路,课后完成作业从事大量的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之中,逐步形成了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仅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形式,造成“投入多,产出少”,学习效率低下,抑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遍是执教第二年,这一次重新开始,我吸取了去年的教训,上课不贪图进度和难度按照大纲要求,将概念引入、讲解、重点分析、举例巩固、课后练习这堂课无论是自己或者学生都反映良好,概念清晰,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的时候也准确率较高但是,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问题还是暴露出来,学生对于单调性的概念由于时间关系已经模糊了,产生了类似于自变量大,函数值大,即可以得到函数是增函数的错误结论已经忽略了自变量取值的任意性这一基本要求,概念不清;更有甚者,连“对于任意的x1
课后反思: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想除了学生自身对知识的遗忘,很大程度上与我没有交代清楚“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本质密切相关,学生只是对知识有了表面的理解,这种理解是表象的、肤浅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容易就会消失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许多数学知识仅凭课堂专心听讲是难以真正做到理解和掌握的,还必须经过反思这一环节得以消化、吸收现在总复习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已不足以满足我的要求,我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在准确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有关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为进一步的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做铺垫前两次的教学我采用的都是利用课本的引例,即利用二次函数和三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的现象,然后就单刀直入地提出了“函数的单调性”这个概念,解释一下要点“任意”、“都有”、“定义域”、“区间”,就结束了,直接进入应用概念的阶段好处是节约时间,直接明了,条理清楚;缺点是学生对于概念的本质认识模糊,很容易随着时间的流逝将其遗忘,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概念性较强的证明题时尤为明显为了让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更透彻,后续学习更加顺利,我在这一次的教授过程中做了适当的调整。
引入部分还是采用了二次函数,还加入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这两个特例,前者是课本证明题例2;后者既是例3又承担着概念辨析的重要职责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直观现象容易为其所接受),一方面也是尽最大可能地利用课本承前启后学生在描述上述三个函数图象的时候较为顺利,此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描述其的特征:从左往右图象上升然后顺势提出让学生观察其余两个函数的图象,是否有类似的现象学生1:二次函数图象上升;学生2:二次函数图象下降;学生3:二次函数图象下降后上升学生1和学生2在学生3回答后感觉自己似乎错了,但又说不请理由此时,教师指出:在同一个观察任务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观察的顺序应沿x轴的正方向即“从左向右”,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在理解错误原因过程中亦得到了正确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上述三个函数存在从左往右看图象上升或下降的现象,及时提出课题“函数的单调性”,并指出以上函数的单调性及增减函数的名词直观上承认这一性质以后,我放弃了以前直奔主题的做法,结合学生常常接触上下楼为情景由学生仿照刚才的分析,解释图象的“单调”特征继而提出:图象特征如何转化为数学语言?经过思考,通过图象直观的影响,教师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到此,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终于接近目的地,自己给出了“增函数”的定义我让学生打开书本,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肯定他们的成果,并提示采用书本更为精确的用语这个定义的给出,与以往我生硬地将课本定义直接给出大相径庭,由学生容易接受的直观图象开始,先形成“单调性”是函数的一种现象、“增(减)函数”是什么样的这样的印象,由学生自主探索接近、得到定义,学生对此印象深刻,理解深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原来自己也可以写数学定义兴奋点启动以后,后续的学习就顺利多了,“减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很快给出最后指出“函数的单调性”本质上反映了函数随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相应地发生变化的性质这个结论的提出,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函数的单调性”作出了最本质的概括,学生深受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