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64KB
约29页
文档ID:314585137
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_第1页
1/29

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篇1: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李白《送长沙陈太守》全诗翻译鉴赏送长沙陈太守二首李白【其一】长沙陈太守,逸气凌青松英主赐五马,本是天池龙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荣君按节去,不及远相从其二】七郡长沙国,南连湘水滨定王垂舞袖,地窄不回身莫小二千石,当安远俗人洞庭乡路远,遥羡锦衣春①湖水句:《水经注》: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②五峰:五峰指衡山紫盖、天柱、芙蓉、石廪、祝融峰湘水回九曲,衡山望五峰这两句是说,湘江有九曲回转,衡山有五峰争秀水美山秀,隐喻陈太守“逸气凌青松”的风姿以景状人,含蓄隽永,别有韵味译文:【其一】长沙陈太守,逸气飘洒如凌云的青松皇上任命你为出行配五马,你真是天池飞龙湘水九曲回旋,遥望衡山五峰荣耀的太守信马由缰,踏着优雅的`节奏而去,真想多陪你走几程其二】长沙古国统辖七郡,南边连接湘水滨汉定王喜爱看垂袖长舞,就感觉地窄回不过身莫小看太守二千石的俸禄,也能安定这远方的百姓。

洞庭湖虽然离家乡路远了点,但是我很艳羡你有锦衣还乡之荣誉篇2: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鉴赏李贺雁门太守行全诗鉴赏《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斗争场面的诗歌,全诗用浓艳斑驳的色调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注音雁门太守行(xíng)黑云压城城欲摧(cuī),甲光向日金鳞(lín)开角(jiǎo)声满(mǎn)天秋色里,塞(sài)上燕(yān)脂(zhī)凝夜紫半卷(juǎn)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g)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注释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概摧:毁坏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惊慌气氛和危机形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金鳞: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塞土燕脂凝夜紫:夜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浓艳得近似紫色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化妆品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胭脂凝成据说长城旁边多半是紫色泥土临:抵达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塞上”一作“塞土”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洪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聘请人材、招揽隐士玉龙:指一种宝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君王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好像要被摧垮;阳光照耀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如同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静静接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斗争场景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开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调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惊慌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颖,形象丰富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运用表现秾艳色调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显明的色调,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显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调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超的画家,特殊擅长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画轮廓而已。

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颖浓重的色调,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胜利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惊慌气氛和紧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猛烈,以及交战双方力气悬殊、守军将士境况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突然,风云变化,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异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指责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哽咽咽地鸣响起来明显,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斗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昂扬,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干脆描写车毂交织、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聚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示意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旧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示意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闻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显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剧烈的对比。

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调显明,爱憎分明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当奇诡而又妥当,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调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调斑斓的奇异画面却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化的斗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当惟其奇诡,愈觉新奇;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实;奇诡而又妥当,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技,他的珍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惊慌气氛和紧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猛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篇3: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李益《行舟》全诗及鉴赏行舟李益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鉴赏一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

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细致品尝,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心情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经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假如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欣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家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最终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看法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很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全部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1]鉴赏二这是一首抒写游于思乡情怀的诗作一般写思乡情深之作,不免有哀婉之辞,但这首诗却以悠然之笔写出一段淡淡的乡愁,读来别有一番情韵一叶小舟行驶在扬子江中,岸上绿柳飞絮,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在赏识着那随波荡漾的点点红菱看来诗人悠然得很然而,面对这江水碧澄、红菱泛波的明媚春色,诗人为什么毫不动容?莫非那随风入怀的柳絮,使他回忆起“杨柳依依”的离乡之日?莫非一年一度的春色使他想到久羁异乡的境况?细心的读者在细研诗意之时,心中不免会生出这些疑窦假如说,读前两句时读者的疑窦还是一种敏感的揣测,那么后两句诗则给了一个明证闻道风光满扬子”春到扬子,人所共见,诗人却只是听人道来,可见他对这大好春光是既不想看,也不愿看,毫无爱好的了难怪他斜卧舟头,不理睬那撩人的红菱碧波哩!那么他行舟江上又是为何呢?“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被一腔乡愁所驱而来到江上的怪不得那善解人意的柳絮会逐舟而来,扑入游子的襟怀!“天晴”二字大有深意。

晴天丽日正是游春的大好时日,诗人却要趁着此际登楼望乡,或许他以为天晴气爽,可以极目千里、望断云天吧?尽管诗人没有明说,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他的专心读罢全话,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位独卧舟头,百无聊赖的诗人形象,在扬子江的烂漫春光中,他显得多么孤寂啊!我们不准从中品出一丝落寞惆怅的苦味篇4:《兵车行》全诗翻译注释及鉴赏《兵车行》全诗翻译注释及鉴赏兵车行 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