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辩证唯物观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7KB
约9页
文档ID:29249242
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辩证唯物观_第1页
1/9

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作业课程名称: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任课教师: 唐静 课程性质: 学位基础课 期中/期末: 期末 成 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 名: 相文倩 学 号: 51122300077 导 师: 刘秀梅 日期: 2012 年 12 月 日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1解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之辩证唯物观——读哲学名著《弗洛伊德与马克思》所悟 相文倩[内容摘要] :哲学名著《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为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者 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及一般人对于这两种学 说之更精密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先例。

正如本 书译者董秋斯引言所指出的:“关于奥兹本先生,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即使他不曾解决于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他的辉煌的 贡献便是他已经提出了这个 问题 ”该文章试图通过《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第三章“心之构造” 来阐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辨证唯物观,以便明晰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 [关键词] :弗洛伊德;心之构造;精神分析;马克思;辩证唯物 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卡尔·马克思分别从人的主观生活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思想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而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却不时受到学者们及社会的排挤,并被斥为唯心主义者及其学说在本科期间读过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和《精神分析引论》,带着对两位丰碑式人物的崇高敬意与对问题进一步了解的初衷,我仔细阅读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读毕, 对弗洛伊德所描写的人的主观生活和马克思主义所观察过的经济过程的客观世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所明晰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的矛盾根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强巨大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趋向心理畸形和性格变态,甚至进一步导致病态人格或者精神病状,可以说精神压力问题成为威胁社会和谐发展的一大因素。

面对这种情形,我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分析,以达到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促进人的心身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在探究与学习心灵中,务必涉及历史上第一位正视心灵问题之人———弗洛伊德,但在学习与发展其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有不少学者对弗洛伊德其人其思想持不满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2态度,甚至对其进行了苛刻的批判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同为犹太人,同接受过德国哲学的洗礼,在批判与继承德国哲学过程中分别创立了自己的哲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弗洛伊德主义学派弗洛伊德主要描写了人的主观生活,对人的“心之构造” 做了具体科学的分析 ,将“心之构造”作为其进行精神分析的基础,进而推广到对社会、宗教、文化、道德等领域的解析; 马克思主要研究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宗教、道德、法律等领域做出 阐明 这样就使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看似相矛盾,加之马克思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使得人们及一些学者极力排斥精神分析学,甚至将弗洛伊德斥为一个“ 性范论者”或“精神变态 主义者” ,“骗子 ”,“伪科学家”等。

弗洛伊德在创立精神分析学初始时也指明其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及其分析法将遇到困难,遭到排挤 “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是和他们的道德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 1事 实上,我 们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时片面的排斥其他一切思想,那样只能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活的灵魂,有其自身的发展张 力,随着 历史的发展其必将 获得相应的发展正像英国学着奥兹本指出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看似不相干,甚至似乎是矛盾的学说,其实是有内在的一致性的 “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也是心理学的” ,“精神分析应当成为马克思的一部分” 2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为无产阶级所熟知,或许现在从心灵上调动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性更为重要弗洛伊德并不是忠实的唯心主义思想,而是一种研究心灵之科学既是科学,在其探究与发展过程中总难免出错 ,有待以后科学的批判与 发展;既是1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 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4第 8 页2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M].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 3—4 页。

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3科学,其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研讨的一部分, 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下面我将对弗洛伊德及其学说的科学性即辨证唯物思想做一个阐述,以便证明其与马克思的对话关系2、用弗洛伊德“心之构造”论证其精神分析学所蕴含的辩证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来自其对心之构造(潜意识、潜意识与意识)的分析谈及“心之构造 ”——潜意 识、潜意 识、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做了空间的比喻,“潜意识的系 统可比作一个大房 间,在这个大房间内,各种精神兴奋都像许多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在前房相毗连的,有一个较小的房间,像一个小接待室,意识就停留于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责守门 之责, 对于各种精神兴奋加以考察、检验,对 于那些他不赞成的 兴奋,就不 许他们进入接待室……那么他们就不能成为意识的;那时我们便称他们为被压抑的但是就是那些被允许入门的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因此, 这第二个房间成为前意识的系统” 3英国学着奥兹本将弗洛伊德“心之构造” 概念做出了 类似的比喻,将其比喻成三层楼的住宅, “在最高一层住着意识家庭的高尚的分子在他 们下面是前意识的人们——安静而守礼的人们,他们得到随便 访问他们上面的邻居。

固然,有一个警察站在楼梯上,但他是一个和善的人,很少禁止通行但是住在底层的市民却是一群骚动的为受教化的家伙,吵闹着要通过那个站在他们与前意识人们之间的操劳过度的警察,这个警察的任务是制止他们不要扰及楼上的人们偶然有一个从旁边溜过去,总是乔装作善良无害的人,并常常在警察的防范因在夜间而迟缓下来的时候这个警察是著名的检查员,与上边所说的压制力是相类似的” 43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 论[M].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 233 页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4通过这比喻,使得抽象的“心之构造”的构造及其关系具体体现出来,尤其是意识对潜意识欲望之检验及压抑作用形象的体现在字里行间同时,对应于潜意识、前意 识与意识弗洛伊德又分别做了人格的区别,即伊德(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区别与联系,将其引向道德伦理领域本我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指人生而有的生物学的原始性欲和本能冲动,是一种强烈追求性满足与本能满足的非理性力量,而不顾及法律、道德等 规范,它只遵循“快乐原 则” 即自始至 终以追求满足快乐避免痛苦 为唯一目的;自我是面对社会现实的人性中之理性部分,约束和 压抑本我的欲望,使其适合环境及社会的要求时尽量满足本我实现的条件;超我又称道德话的自我,也即自我典范,其作用是监督自我对本我的本能的压抑,如果自我失职 ,将会由于超我的作用而产生自卑感和犯罪感,超我的作用就相当于孟子的人性的“ 善 恶四端” ,潜在的给自我以行为规范,自我与超我遵循的是“唯实原则”。

弗洛伊德同时强调了“唯乐原则”与“ 唯实 原则”之间的对立统一,唯有两者彼此兼顾,才有利于社会的文明 发展弗洛伊德对梦做了大篇幅的分析,认为梦最为清楚地表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对梦的分析一转以前将梦仅仅看作是占卜者、预言家以及各种江湖术士的领域,也改变了以前科学家将梦看成是疲倦的脑筋混乱之产物,排除了把梦仅仅看成是外在刺激与内在刺激的反映弗洛伊德指出,梦是为了防止打 扰睡眠的一切事物,梦是有意 义的,梦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对儿童的梦与成年人的梦做出了区分,指出儿童的梦往往是纯粹的欲望满足,而成年人的梦往往是经过了意识的稽查作用和梦的化妆工作之后才进入梦意识的弗洛伊德在分析梦时将梦的内容分为潜在的内容(隐意)与显在的内容(显意),着重分析了梦是如何通过梦的工作从潜在内容过渡到显在内容,对梦的凝缩作业、移置作用、4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M].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 8 页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5润饰作用、以及象征作用等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

之后谈到了如何通过与梦者聊天,由梦者自由联想,分析者的积极配合可以从梦的显在内容预见其潜在内容可见,弗洛伊德对梦的原由,梦的目的,梦的工作,怎样解释梦都做了详细而明确的分析,可说是对梦做了非常全面的探究,给梦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潜意识在弗洛伊德“ 心之构造 ”中占据基础地位,在分析潜意识过程中谈得最多的是性(尤其是儿童的性)之潜意识,于是,对性概念及其 发展构成了潜意识的重要部分,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较之普通的用法大大的扩大了性的概念,我们一般认为性在童年时并不存在,性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逐 渐成熟的过程中形成的,是表现 在男女两性之间那种不可遏止的吸引当中,其目的是性交,或者至少是向那个方向的行为,而对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 性倒错”等现象,则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性倒错者”也被认为是性变态者所谓“性倒 错者” 是指男人的对象是男人而非女人或者女人的对象是女人而非男人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被描述为“ 相反的性感觉者”, 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倒错”,但是弗洛伊德的性感念将其包含于内,其所谓的性是指“一切与 ‘爱’ 字有关的那些本能的力,一方面是自我爱,另一方面是父母 爱、子女爱和一般人类的爱,以及对于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忠诚” 。

5弗洛伊德对性的发展也做了科学的分析,将性的发展做了两个时期的划分,着重分析了俄狄浦斯情节,其内容是 “男孩子早就对他的母 亲发生一种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夺 此所有物的敌人;同理,小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自己应 占的地位” 6弗洛伊德的性概念以及对性的发展的分析,尤其他的俄狄浦斯情节受到了众多的非难然而奥兹本提醒我们不要忘了,当我们被提及人是由下级的种源经过若干千年的进化而来时,我们不也怀疑批判人怎么会是从毛猴而来,5 [英]奥兹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M].董秋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 35 页6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 论[M].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滴 160 页2012 级 广播电视 51122300077 相文倩 马克思社会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唐静6但是现在觉得理所当然了,也许同样有一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我 们或许会接受在我们心中存有俄狄浦斯情节科学上任何新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假设到接受的过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