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研究 摘 要 由于种种原因,民事强制执行程序在帮助债权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权利的同时,可能会对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并引发实体性争议为有效解决争议,保障债务人、第三人的实体权益,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规定了民事执行异议之诉这一实体性执行救济方式 2007 年,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确立了案外人异议之诉,以此为标志,我国法律赋予了当事人、案外人通过诉讼的方式救济不当执行行为所造成的实体性损害的权利从完善执行救济制度的角度来考量,这一规定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但是,从执行异议之诉本身来考查,现行法的规定在前置审查程序、执行异议之诉的种类、提出事由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加以改革完善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执行异议之诉进行系统考查,对我国相关立法规定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执行异议之诉的若干设想,以期能对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完善有所裨益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重点研究了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基本理论范畴首先,界定了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概念,指出了其概念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标的是不当执行行为所引起的实体法律关系争议;二,执行异议之诉的目的在于排除现实的强制执行,实现实体权利保护。
其次,指出了执行异议之诉的三个特征,分析了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及制度价值取向最后,论述了原执行名义既判力与执行异议之诉的关系,指出在某些情形下,执行异议之诉与原执行名义既判力之间存在冲突关系,在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化解这种冲突的方法 第二章比较分析了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及地区的相关立法例本文主要从提出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提出执行异议之诉的事由、执行异议之诉与原执行程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比较,归纳出了立法的相似与不同,并指出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规定对完善我国执行异议之诉制度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第三章对我国现行法规定的民事执行异议之诉进行了分析在对法律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不足之处:债务人在执行程序中无法救济其实体权益;由于前置审查程序等规定的存在,案外人在执行程序中救济其实体权益面临重重困难 第四章是对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实证考查结合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典型案例,指出我国执行异议之诉存在的一些问题: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呈现单一性; 《民事诉讼法》第 204 条与第 202 条的适用混乱;某些情况下前置审查程序浪费司法资源、降低执行效率;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的期间规定不合理。
第五章是笔者对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的思考首先,指出完备的执行异议之诉包括债务人异议之诉与第三人异议之诉两类,但不包括参与分配异议之诉其次,对债务人异议之诉与第三人异议之诉的诉讼主体与诉讼提出事由进行了详细论述再次,笔者主张取消前置审查程序,而规定法院的一项“告知义务” 最后,提出了完善执行异议之诉诉讼程序的设想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出执行异议之诉应具备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法院审查受理后,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对于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当事人可以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实现救济笔者还特别指出执行异议之诉的裁判对于当事人及第三人之间的实体争议具有既判力 关键词: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 债务人异议之诉 第三人异议之诉 前置审查 目 录 引 言 .............................................................. 1 第一章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基本理论范畴 .............................. 4 一、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概念....................................... 4 二、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特征....................................... 6 (一)执行异议之诉是发生在执行过程中的一种民事诉讼 ........... 6 (二)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目的具有双重性 ....................... 7 (三)有权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是债务人或者案外第三人 ....... 7 三、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 8 (一)六种学说介绍 ........................................... 8 (二)对以上六种学说的评析 ................................... 9 四、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价值思辨.................................. 11 五、原执行名义既判力与执行异议之诉的关系........................ 12 (一)既判力的内涵与范围 .................................... 13 (二)原执行名义既判力与执行异议之诉之间的冲突 .............. 14 (三)冲突的化解——执行异议之诉基础事由法定化 .............. 15 第二章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及地区立法例比较分析 ....................... 17 一、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例考查...................... 18 (一)德国的相关规定 ........................................ 18 (二)日本的相关规定 ....................................... 21 (三)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 ................................ 23 二、简要评析.................................................... 25 (一)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规定的相似之处 ........ 26 (二)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相关立法规定的区别 ............ 26 第三章 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之规范分析 ......................... 28 一、我国相关立法概况............................................ 28 二、对于我国现行立法的评析...................................... 29 (一)现行法没有规定债务人异议之诉 .......................... 30 (二)前置审查程序的规定存在较多问题 ........................ 31 (三)案外人申请再审的规定不利于案外人权益保护 .............. 32 第四章 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之实证考查 ......................... 35 一、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35 二、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之实证分析.............................. 37 (一)提起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呈现单一性 ...................... 37 (二)民事诉讼法第 204 条与第 202 条的适用混乱 ................ 38 (三)某些情况下,前置审查程序浪费司法资源、降低执行效率 .... 40 (四)案外人提起异议之诉的期间规定不合理 .................... 41 第五章 完善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的思考 ......................... 43 一、科学规范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种类.............................. 43 二、明确执行异议之诉的主体与提出事由............................ 45 (一)债务人异议之诉 ........................................ 45 (二)第三人异议之诉 ........................................ 48 三、取消前置审查程序............................................ 52 四、完善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程序.................................. 53 (一)执行异议之诉的提起与受理 .............................. 53 (二)执行异议之诉的审理与裁判 .............................. 54 结 语 ............................................................. 57 参考文献 ........................................................... 58 1引 言 从某种意义来讲,现代法治的发展史是一部公力救济取代野蛮私力救济并进行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历史。
在现代社会中,民事主体间产生纠纷后,会选择合法的私力救济 ①、社会救济 ② 或者公力救济③,以解决争议、明确法律地位或者确定权利归属在这个“定纷止争”的阶段结束后,当事人一般会获得一份载明权利归属或者明确当事人法律地位的法律文书法律文书的获得可能意味着纠纷已得到彻底解决、权利已得到切实维护,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法律文书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维权活动的终结对于某一类纠纷,法律文书记载的内容是债务人的给付作为,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不主动履行给付义务,权利人的权利则不可能真正实现,④ 为应对这种状况,国家确立了民事执行制度,以期帮助债权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权利 作为当事人实现权利的最后保障,民事执行程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强制执行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保障债权人权利的同时可能对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因此,完善的强制执行程序必须包括执行救济制度全面有效的执行救济既包括程序性救济也包括实体性救济 民事执行的根本目的在于迅速、高效地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债权人权利⑤ 民事执行程序是纠纷解决程序之后的权利实现程序,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机关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审查执行名义所载之实体权利与真实状况是否一致;此外,执行机关在执行过程中对于某一财产是否属于债务人的责任财产范围也只能根据该财产的外在表征 ⑥ 进行判断,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通过审判程序确定该财产的真实权利归属. . . . . .由于以上种种因素,执行机关的执行行为可能没有违法,但却事实上损害了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实体权益,因此,在执行程序中给予当事人① 例如和解。
② 例如调解、仲裁 ③ 民事诉讼 ④ 现代社会禁止私人采取暴力方式实现自救 ⑤ 参见童兆洪:《论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执行制度》,载《法治研究》,2008 年第 2 期,第 20、27 页 ⑥ 动产的占有状况和不动产的登记状况 2及第三人实体性救济实属必要,这种实体性救济制度落实到法律操作层面即为民事执行异议之诉① 民事执行异议之诉与普通诉讼在本质上并无差别,二者都是实体权利受到侵害的一方通过行使诉权,请求法院解决实体争议的救济方式执行异议之诉内生于执行程序中,受执行程序“效率优先” 、 “维护生效裁判既判力”等价值追求的约束,执行异议之诉又表现出其自身的特点正确理解执行异议之诉的内涵,明确执行异议之诉的特点,对于执行异议之诉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均有重大指导意义 近年来,执行异议之诉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执行异议之诉的种类、执行异议之诉的性质、执行异议之诉的提出事由以及具体制度安排等方面,但较少从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