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论语》解析孔子的慈善思想-]孔子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61KB
约4页
文档ID:208646925
从《论语》解析孔子的慈善思想-]孔子_第1页
1/4

从《论语》解析孔子的慈善思想]孔子 论文导读::]“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的慈善思想正是以“仁”为中心构建的,包括“泛爱众”、“惠民”、“均贫富”、义利观等内容,对历代以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论文关键词:]孔子,论语,慈善思想一、慈善的含义《汉语大词典》中,“慈善”指的是慈爱、善良、仁慈、富有同情心由引,我们可以认为慈善是人们出于对他人的同情和怜悯而对其进行的不求回报的物质和行为的帮助在学术研究领域,慈善具有双重含义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是指政府与社会公众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无偿救助行为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之上的民营性社会救助事业,是一种混合型分配方式[①]文章以传统意义上慈善的定义为标准解析孔子的慈善思想二、孔子的慈善思想儒家的慈善思想是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中是最重要的一种内容,也是中国独有的慈善思想孔子的慈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以“爱人”为尺度的仁”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道德境界和宝贵的思想情操,也是一种个人利他人、利群体的价值取向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当时周王朝的统治濒于崩溃,诸侯征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孔子悲天悯人,提出“泛爱众”、“惠民”、“均贫富”主张、重义轻利等无不显示出其周济困苦、关爱天下的情怀。

孔子设想由统治者实行“仁政”]孔子,勤政爱民,节用恤民,与民共忧等等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缓和统治阶级和民众之间的矛盾一)“泛爱众”主张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仁,最初表示对父母兄弟的一种爱的意识仁者爱人”不是只爱自己的亲属、亲族,而是超越宗法血缘关系和社会等级,推而及于其它社会成员,即“泛爱众”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文范文《论语学而》)其意就是将对亲属、亲族和同宗族人的“爱”推广到宗族以外的人们中间去,将对本宗族的关切推广到整个天下去孔子赞同子贡所讲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并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成仁为圣的途径孔子“泛爱众”思想的一个特征是它由以家庭为基础的亲爱关系推而及于家族及社会而成的,以“孝”为出发点,最终达到“泛爱众”的境界,是一个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由亲及疏过程在孔子看来“泛爱众”是是一种建立在自身的道德约束基础上的责任这种推己及人、利人利他的思想促进了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社会风尚的形成,也正是后世中国民众从事慈善活动的动机所在二)“惠民”主张对于统治者而言,“爱人”就是要实行“惠民”之政执政者身怀怜悯之心,体恤民众疾苦,利用统治阶级所独有的人力和财力的优势关爱百姓往往能起到独特作用。

孔子曾赞扬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直接表达了孔子对统治者的期望子张问政于孔子,孔子又说应做到“君子惠而不费”,“因所利而利之”]孔子,“择可劳而劳之”《论语尧曰》) 在他看来“惠民”不仅是直接为老百姓谋福利,更应该引导人民自己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从而使百姓获得恩惠在施政过程中就是要实行“德治”,统治者要想到人民,关心人民的利益不仅如此,孔子还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从源头上减少民众的劳苦,这是对“惠民”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回顾中国慈善活动的发展历史,“惠民”思想正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推行仁政,抚恤百姓,在灾祸横行之时通过开仓放粮、施粥、布药等各种慈善措施来救济灾民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秦汉时期,备荒仓储制度就已经建立,隋唐时开创了寺院救济,宋代更是出现了官办社会救助机构三)“均贫富”主张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可以看出,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主要从巩固统治着想,主张财富分配贵在均和,不要因贫富悬殊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抗,以致危害国家政权的稳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立场]孔子,但更是对统治者委婉的劝说历史上很多统治者只顾自身利益并不关心民众的疾苦,最终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抗,导致统治秩序混乱甚而统治崩溃孔子虽然从分配财富、贫富分化与国家政权稳定的关系来要求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而“均贫富”他扶贫济困、周济困苦的怜悯心态是不能被抹杀的子曰:“吾产闻之也,君子周急而不继富”《论语雍也》孔子认为应该帮助那些真正的贫苦和困难的人们,而不是给那些富裕的人锦上添花在给他的总管思原酬资时,他大方的给了九百斗粟米,思原推辞不受,孔子则说明自己真正的用意是希望思原能够周济贫苦的乡邻现当代我国慈善组织也多以扶贫济困为宗旨,旨在为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慈善组织政府主导色彩浓厚与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目的是直接相关的在当代中国,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滞后改革开放以后,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政府使用公权介入并以支持,慈善事业得了极大的发展但也留下了慈善主体不明确的积弊均贫富”思想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四)孔子的义利观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反对“不义而富且贵”(《论语述而》)的巧取豪夺,主张见利思义论文范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在获取利益,发达富贵之时,不应该忘记多行义事,才能获得道德上的心理满足孔子还认为“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凡事只认自家有便宜处做,不恤其他人,就会招致很多怨恨,提倡“义然后取”《论语宪问》人们做事不能只以个人获利为目标]孔子,否则不仅自己良心不安,而且会招致很多怨恨,只有着眼于义,多做义行,才能“坦荡荡”的活着在古代,商人虽位于士、农、工、商等级次序的底端,但是由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很多人重义轻利、“富而无骄”(《论语宪问》)伺逢灾祸,不可胜数的开明绅士、善达官员、儒士、贤人、正直商人便积极的加入到扶弱济贫的队伍当中去如汉代的赵温散尽家财养活了万余人[②];宋代富弼青搭建房屋、劝捐粟米、安置游民,广为传诵[③];明朝杨东明创建同善会救济孝子、节妇、贫老病者[④]三、对孔子慈善思想的评价孔子的慈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他寄希望于统治者能够以爱人之心而行惠民之政,博施而济众,告诫统治者只有爱民、利民,才能换取民众的支持,这更是中国古代政府主导慈善救济的理论基础泛爱众”主张则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伦理基础,至今每个中国人都牢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行为准则,广泛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理念,最终成为中国慈善的原动力。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孔子更多强调慈善与否是个人道德操行的表现,是受内在道德力驱使的一种自律要求行善可以获得良心上的满足,而非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行为与道家的善恶因果报应的思想和佛家的因缘业报观相比,孔子的慈善思想缺少他律的强制力道家和佛家将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教众有一中压迫感,行善与否将会有不同的来世并累及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因此,孔子的慈善思想过分看重道德教化功能而忽视了人趋利的一面[1]施昌奎. 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 [M]. 北京:社会经济出版社]孔子,2008,47-50.[2]王俊秋. 中国慈善与救济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0.[3]董乃强. 孔学知识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8,134-198.[4]姚式川. 论语体认[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许卫全,金同启. 从《论语》解读孔子的民本思想[J]. 连去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姓名:刘一性别:女籍贯:河南周口工作单位:郑州大学[①] 王俊秋.中国慈善与救济[A].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C].江苏:学海,2005,第36-43页[②] 《后汉书赵典传》。

[③] 李文海主编:《中国荒政全书》第1辑,北京古籍出版社,第73页[④]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事业”,《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85-94页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