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62KB
约6页
文档ID:21111467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_第1页
1/6

弗洛伊德、海明威和“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医学界等都会常常谈到“冰山理论” 何谓“冰山理论”呢?“冰山理论”为何如此著名呢?首先来看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著名作家海明威他们曾经在各自领域里所提出过的“冰山理论” 1895 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合作发表《歇斯底里研究》 ,弗洛伊德著名的“冰山理论”也就传布于世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后来,大家在研究任何文学作品的时候,总是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 ,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正是因为弗洛伊德和海明威在各自领域将“冰山理论”提出并加以应用, “冰山理论”才得以广为流传! 文学与冰山理论1932 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 ,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

”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 “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 (董衡巽语) 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 18 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 ,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 ”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 ”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 ”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 ”我说 “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 ‘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 ”“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马原《小说》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

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冰山风格的结构冰山风格体现在结构上:即反对传统的史诗式的小说结构,他的小说往往只是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时间点,以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至于历史的经过和历史背景,则当作“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匿在洋面之下,但他又让读者强烈地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他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指出“本来可以写一千多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一个人物,以及他们怎样谋生、怎样受教育、生孩子等等一切过程 ”但小说却被浓缩到只有五万字,小说仅集中描写老人在海上捕鱼的惊心动魄的三天 《丧钟为谁而鸣》堪称海明威最长的长篇,但事件发生的时间极其有限,只限于三天之内的几十个小时里,但小说却生动地展现了西班牙内战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这一宏伟的历史画卷,其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如《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 《杀人者》等都是采取这种非常集中的时间模式来写的. 海明威冰山风格的形成海明威曾经说过,他总是“试图按照冰山的原理”写作。

他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删除了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把丰富的含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统一在一个简约的整体结构之中,达到了简约与含蓄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冰山风格” 海明威小说的这种独特的“冰山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作家风格的形成,有着各方面的原因这诸多原因中的一些(诸如文体的限制、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等)具有广泛的意义,对每一位作家都同样起作用但还有一些原因对特定作家而言是特定的笔者认为,后一类原因在作家风格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将探讨影响海明威风格形成的这些原因1、早年的锻炼早年的经历对每个作家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海明威早年所接受的锻炼,对他的创作尤其意义重大1917 年高中毕业以后,他没有上大学,而是到《堪萨斯城明星报》去当了一名见习记者该报提倡行文明快有力,句段短小;强调新闻的新意、时效、准确、凝练对此,海明威认为:“这是我在学习写作上,得到的最好锻炼,也是写作的重要原则,我永远不会忘记它” 后来,他又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驻欧记者在欧洲各地采访、写稿,尤其是 1922 年热那亚会议期间,他用电报拍发消息,更不得不极力地压缩词语,练就了一种“很简练,没有形容词,没有副词——什么也没有,只有血、骨头和肌肉”的“新的语言” 。

无疑,早年当记者的经历,尤其是热那亚会议的实践,对海明威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2、其他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海明威罗列了一长串他“在文学上的先辈”——他“曾经学得最多的那些人”的名字——马克•吐温、福楼拜、斯汤达、巴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安德罗•马甫尔、约翰•堂恩、莫泊桑、吉卜林、棱罗、莎士比亚、莫扎特、戈雅、塞尚、梵高、高根……这里面既有小说家、诗人,又有画家、建筑家、音乐家确实,他非常善于向别人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有人曾经有理有据地分析过别人对他创作的影响,说他从马克•吐温那儿学习用活泼的民间语言,用平易简单的英语,短字和短句;从斯泰因那里学会简单的句法;从庞德那里学习简练、含蓄的笔法,而不要直陈其事,学会使作品达到简练、突出本质;从康拉德那儿学习微妙的、朴素的结尾;从塞尚那里学习简练的笔触、逼真的描绘……无疑,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都必须在吸取他人长处的基础上逐渐成长起来,海明威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列出别人对他的影响来解释他的风格,或者任何别的伟大作家的风格他当然是向别人学习的,但这种学习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吸收、贯通,用自己的独创精神,锻就一种独创性的风格。

学习是一种必要的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因此,我们在海明威的风格中也许可以察觉出一些他人影响的影子,我们却没法把它们清楚地分离出来,划归“原主” ,因为它们已不再是别人的特点的大杂烩,而是溶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一起形成了海明威自己独特的“冰山风格” 3、时代的影响海明威和他同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曾怀着“光荣和梦想”勇敢地投身于“正义的战争” 然而炮火炸毁了无数美满的家庭、无数鲜活的躯体,炸毁了几千年的文明与成就,也炸毁了他对世界的信念与原有的价值观在一个急遽变乱的时代,一切都崩溃了,一切都难以把握旧的标准早已分崩离析,新的准则尚待重新建立在海明威看来,唯一能够确定的是眼前的事实,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程;唯一可取、可以自我救赎的是坚忍的精神华丽的修饰词、添姿加彩的评论在新的时代面前都失去了血色,露出了不真诚的面孔,唯一有力量的只有精确的事实本身一切都那么不确定,似乎转瞬即逝,你又怎么能够相信自己的大写的思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决定他们的想法?唯一的办法是给人以事实——简练叙述的事实,让他们自己去思索生活中充满了难以逆料、难以抑制的痛苦、失败、迷惘,人所能做的只有顶住,咬紧牙关,保持“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

因此不仅他的主人公都是坚忍、寡言的“硬汉子” ,他的叙述风格也是一贯坚忍的客观凝练4、独特的审美趣味海明威非常喜欢户外运动,打猎、钓鱼、滑雪……无所不爱,而他尤其迷恋斗牛这一特别迷恋之处表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文明被摧毁、传统价值体系崩溃之时,斗牛不仅给迷惘中的海明威提供了一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两难困境的方式,一种“重压下的优美风度”的为人准则,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启示斗牛仪式朴实、庄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剧美高明的斗牛士“又快又准” ,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而且姿态非常优美,令他心醉神迷因此,他在作品的叙述中也极力保持一种斗牛士的风格,找到使他激动的东西, “又快又准”地表达出来,不作繁华的修饰,不作多余的议论,因为一个多余的词、一句多余的话都会破坏那种干脆利落、强烈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和气势斗牛仪式确切地说明了斗牛士必须作什么,在他面临痛苦与死亡之时又该如何行动,而海明威的准则就是在斗牛仪式中形成的德尔莫尔•施瓦茨对海明威的一些信条作了很好的归纳——“勇敢、诚实、技巧……一个人必须以简练的语调说话,避免用狂妄的语言,把情感浓缩到用少数的惊叹语或者就把它抑制住 ”5、心理的焦虑熟悉海明威生平故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极度自尊而要强的人。

他小的时候,他母亲想把他和姐姐马赛琳打扮成一对双胞胎,让他穿镶有花边的衣服,戴花哨的帽子,而且称他为“我的荷兰娃娃” 然而海明威向往的是父亲那种打猎、钓鱼的粗犷豪迈的男性世界他对妈妈非常不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