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建筑老八校的前世今生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KB
约3页
文档ID:40505943
建筑老八校的前世今生_第1页
1/3

建筑老八所是 1952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基本依据东南西北的布局而形成. 当时考虑了备战及教育资源的统一调配,分别在中国的东北 华北 华东 西北 西南 各建 设一所建筑学院,才形成了后来的建筑老八所,后人往往关注其排名,其实不然,这些学校在各 自的领域都各有所长东北: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出,后改名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哈尔滨 工业大学) 华北: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华东: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同济大学 西北: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其中争议最大,1956 年开始拟定名,人员由东北工学院.东北电力 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校等院校,抽调组建,由苏联援建而成,但成立后除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 结构外,其他学科发展缓慢,1983 年以后国家优化教育资源,又将部分师资力量划转到西安冶 金建筑学院,放弃了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后取消合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南:重庆建工学院(重庆建筑大学,现并入重庆大学) 华南: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想到同济,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但是,同济最强的,不是建筑而是桥隧与土木桥隧是 中国当仁不让的老大,而土木之强,中国除清华之外恐无人能超越。

建筑非同济最强,甚 至不如其胞兄城市规划同济的建筑就如其所在城市-上海一般:海派味十分浓人们说 同济: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三流的设计的确,由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同济的学 生比其它一些高校建筑系的学生更早接触道实际工程(说白就是当画图工) ,所以很多人都 忙着创收(一般的同学大四以后的学费基本上可以自己挣了) 因此很多人忽略了一些很基 本的东西大家都说同济的学生画的图很漂亮,效果图做得很棒,但是只会画图成不了建 筑师!同济的确培养了不少人才,但是就以设计能力而言,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除了是 老一辈的戴复东(戴还是东南出来的,郑时龄只算个建筑评论家,罗小未是个建筑理论家) 能和清华的马国磬、胡邵学;东大的齐康、钟训正,天大的彭一刚;年轻一代亦没有如东 大出来的张永和,天大出来的崔恺一样的明星建筑师同济的校风已经遭到许多人的批评, 包括本校的老师尤其是研究生的教育,金钱已经充斥其中但是同济的优势也是非常明 显的:对外交流频繁,和国外的建筑教育已经接轨;还有就是同济请得动大师,像文丘里, 安藤忠雄,马里奥.伯塔等均来同济做过报告;学生个性张扬,作品很有个人主张倾向(这 对学建筑的人非常重要!) 。

天津大学建筑系在 52 年院系调整后,来自中央大学(东大的前身)建筑系的徐中走马上任, 大刀霍斧进行改革,带来了中大严谨治学的校风,后辈人才不断天大的学生手头工夫出 色,所以相对比较守旧而且,近年学校的教师忙于出书赚钱(近年的出版建筑书除了建 工社之外,就数天大第一) ,无法潜心教学,质量每况日下,加之一批老教授如彭一刚、聂 兰生等渐渐退出一线,而中青的教师又一时难以补上,所以天大的建筑走下坡路在所难免房地产中国 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于 1927 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系,至今已有 75 年的历史,是全 国公认的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中国建筑界四大奠基人其三出自东大(梁思成、杨廷 宝、刘敦桢、童寯,后三人都来自东大) 历史之悠久,实力之雄厚,自不用多言,培养出 的人才举不胜举(老八校的建筑或多或少都与东大有关,清华的精神领袖吴良镛、同济的 领军人物戴复东、天大建筑的鼻祖徐中都是来自东大) ,但东大建筑近年在中国建筑界的地 位在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悠久辉煌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沉重的 包袱,人们总是希望她能更好其次,既无天时地利更缺人和,清华天大占尽天时,同济 有上海作为后盾占尽地利,近年来国际交流不断,东大唯一的优势就是人才济济,然一山 难容二虎,何况东大何止二虎,加之历史积怨重重,教学方法固步自封,近年来人才流失 严重,所以造成今天的不景气。

加之,东大建筑系是人事纷争的“战场”:细观东大建筑 研究所和建筑设计院都相对稳定,而且屡有佳作,惟独建筑系纷争不断,围绕两次系主任 的选举,各派势力互不相让,明眼人都能看出每逢换届,东大就会走人就会出事而且, 东大建筑系等级森严,气氛压抑,弥漫着一种没落贵族的感伤情调,讲究师承关系,悠久 的历史造就了矛盾重重,前两年一批很有才华的年轻教师集体出走南大自立门派就是其中 之一原因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叙之,总之,东大既然既无天时地利又无人和,衰败就没 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东大有好多年轻有为的教师去了南大, 这也并不意味着东大实力的削弱,从另一方面讲是其实力的加强;再说,走了一批,另一 批又将浮出水面 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创建于 1946 年近 60 年的时间,名人辈出 治学一向以严谨称著,重视理论,学生基本功扎实加之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国际交 流频繁,而对于学建筑的人而言,交流比课堂上听的、书本上看的重要得多!其建筑藏书 量之巨,恐无其它高校能出其之右 重建工曾经很辉煌过一度是教育部唯一一所建筑类专门高校但是,今日早已辉煌不再 重建工,她处于祖国的大西部,坐落于山城重庆,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教为落后的城市, 能支撑起一片天,是相当不容易的,尤其是不能与其他的外地的学术机构构筑起良好的学 术氛围,但重建仍然为祖国的建筑平衡建立了支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今日的重建工的领 导都是建筑史出身的,相对设计能力薄弱,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年轻老师又显得稚嫩, 所以重建工现在属于青黄不接的一代任何一个建筑院校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学科,或受于 传统,或由于地域因素重建工的山坡建筑和高层建筑就颇具特色而且重建工的毕业生 不是做设计的,更多的是做设计师的领导(很多地方的建设局、规划局的领导都来自重建 工) 哈建工和同济有点像,它最为强大的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和给排水专业,都可以位居前三 名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建筑风格一直深受前苏联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一些毕业 于日、韩的建筑师陆续来校任教,使学校的建筑实力有所提升但是,学校却并不工于设 计,一直没有出产过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一直是该校的一块心病地域的原因,学校和国 际上的交流相对较小,同样陷入了重建工和西冶的尴尬 华南理工建筑近几年在国内冒升得很快,得益于一批年轻富于才华的建筑师从外国归来, 频繁的对外交流,还有屡屡在国内外获奖的华工设计研究院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不少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诞生于广东,例如夏世昌、陈伯齐、莫伯治、佘畯南等,以及现在华南的 领军人物:何镜堂华工偏于南隅,似有与世无争的鹤骨仙风,不如中原之院校,浮躁、 好争斗,华工人很多只知道埋头苦干,等世人惊觉,才发现狼来了。

华工建筑研究所除了 在华南地区撑起了大半天空以外广州的建筑一如广州的老火靓烫,不温不火,不土不洋, 无论是 50 年代的北园酒家、70 年代的矿泉别墅、80 年代的白天鹅宾馆都是那个年代中国 建筑界的楷模,自 90 年代上海矗立大量境外的建筑师的作品,中国建筑中心才再次转移到 上海但是上海建筑设计的老大不是同济院,而是华东院,但是在广东,华工院却是不折 不扣的老大而且,我个人认为,上海建筑虽多,但是良莠不齐,精品很少,广东(主要 是广州和深圳)虽然很少境外大师的作品,但是总体建筑水平都在平均水平之上,这与华 工建筑研究院和大量华工的毕业生撒布于珠江三角洲不无关系但是,华工现在同样面临 着同济一样的问题,很多学生过早等进入建筑市场当钱成为主角,成支配地位时,失去 的东西恐怕要远多于得到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