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1.56KB
约17页
文档ID:321104768
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_第1页
1/17

    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    黄光国“阴 阳均衡”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源自《易经》,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对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策略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国各级组织的统治者往往有“阳儒阴法”的说法,换言之,组织的领导者必须以儒家的价值观来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辅之以法家的规章制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为例,说明“阳儒阴法”是如何在一家现代中国企业中结合的,以及“阴阳均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阳儒阴法《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晚年喜好读《易经》,甚至“韦编三绝”,并写了十篇解读《易经》的著作,称为“十翼”,合称《易传》他在《易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命题,并用阴阳对立的衍生变化,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第一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说卦传》第二章这是孔子对《易经》的部分解释,他将原本为卜筮之书的《易经》转变为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也让他所主张的“人道”和他笃信的“天道”互相合辙,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后世的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传》第十一章“道”是宇宙万物之生化原理,然而,“道”虽然随时践履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在观念上却不会清楚觉察到“道”的运作,而经常觉察到的是“阴阳”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 “日月”、“天地”、“柔刚”、“仁义”等对比与西方近代科学在二元对立的思潮之下,事事都要求有清楚定义截然不同,对中国人而言,“阴阳”没有边界,也无法清楚定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盛可转化为阴,阴极也可再滋生出阳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且深知“阴阳均衡”的重要性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府组织的运作与管理,早就有“阳儒阴法”的说法,即将“仁政之王道”与“法治之霸术”杂而用之参见副栏“儒家和法家:五个维度的比较”)纵观“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在人格塑型和企业精神培育方面凸显出“阳儒”之王道,而在后来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则采用了“阴法”之霸术。

王永庆基本人格的塑型王永庆(1917年~2008年)少时家境清寒,他出生的小村庄四周都是山地,可耕面积极为狭小,加上山地又属赤土石质,只生长矮树和杂草,村民只能利用部分坡地,种植茶叶维生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是做茶叶买卖的由于茶叶的产期仅在春夏两季,王长庚的生意只有半年可做当时茶山以外的山地,普遍种植相思树,老树砍伐以后烧成木炭,到了秋冬两季,王长庚就改卖木炭,来年春天再恢复茶叶生意由于生意利润微薄,虽然他终年辛劳,也仅能勉强温饱天性”与“道”王永庆七岁时,父母送他到离家约十公里的台北县新店镇国小上学他每天清早上学前必须到附近的水井挑十几桶水,把家中的大水缸灌满,然后才赤脚步行十公里上学放学后,王永庆经常要扛一袋五十台斤(六十公斤)的饲料,再走十公里路回家喂猪回家后,放下饲料,又得挑水把厨房的大水缸灌满王永庆他们村庄有数百户人家,绝大多数是文盲他的祖父王添泉以教私塾为业,却一生穷困,因此没教过儿子王长庚读书识字王永庆念小学时,因为不知道念书的意义何在,所以对书本没兴趣,在校成绩总是落在最后十名左右1982年,王永庆对台塑公司的员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

我读国民学校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缺乏环境的引导也很有关系《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永庆认为他天性对读书不感兴趣,他所要走的“道”不是“读书”,帮助他走出人生之道的主要力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母亲的“身教”母亲詹样的“人生之道”可以说,王永庆的勤劳节俭和坚忍不拔,完全秉承自他的母亲詹样詹样生了王永庆兄弟姐妹八个孩子,由于家境窘迫,生产时没钱请助产士,全部是自己接生,产后立即下厨为全家人准备三餐,还到屋旁的河边洗衣服,从来没坐过月子每天除了洗衣烧饭,詹样还要种菜、制作茶袋与筛选茶叶,晚上等全家人都睡了,她还要切蕃薯叶混合馊水煮成猪菜喂猪王家每天三餐的菜色不多,分量有限所以詹样总是招呼全家老小同时上桌,以免陆陆续续用餐,分量不够家人吃饭的时候,她自己还继续忙活,等全家都吃饱了,她才上桌扒拉几口剩饭残羹王永庆后来追忆母亲的事迹时说:“这种彻彻底底刻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凡事都不期望依靠外力协助,全凭自己设法克服解决的意志及智慧,使身为儿子的我内心深受感动,并且受到无形的巨大影响詹样一生中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种菜年轻时种菜是为了帮助家计,王永庆发迹之后,她仍然乐此不疲。

为此,王永庆特地在台塑大楼的顶楼开辟一个约三十坪的菜圃,让母亲种植韭菜、小白菜、空心菜、九层塔等每当收成时,这些蔬菜就成为王家饭桌上的菜肴直到詹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才请人代劳可是数十年来的劳动习惯,成为她维持健康的最好方法1995年5月,詹样去世,享年一○八岁,比她的丈夫王长庚多活了三十四年 《中庸》 第一章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王永庆的母亲所走的人生之道詹样不识字,一生没上过学,她像中国所有普通农村妇女一样,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的生命智慧詹样过世后,王永庆说:“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共同走过数十年的人生岁月,也毫无所愧地将中国人传统的勤俭美德,完整传承给我们下一代王永庆用“勤俭朴实”四个字来概括他从母亲身教中传承到的“中国人传统的美德”,这四个字也成为他一生奉行的圭臬从儒家的修养理论来看,“勤俭朴实”反映的正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纵观王永庆的一生,他一直在用儒家社会中一般庶人对其文化传统的理解,来实践儒家的修养论,这一整套的修养论,可以用《中庸》第二十二章来予以概括:“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勤”是 “尽己之性”,“俭”是 “尽物之性”,“朴实”则是 “素朴实在”,是 “诚”的体现王永庆正是从 “尽己之性”、“尽物之性”、“尽人之性”三个层面来实践儒家智慧的开米店的故事1932年,王永庆十六岁他用父亲四处张罗来的两百块钱做本钱,在嘉义开了一家号“文益”的米店那个时代台湾的农村在稻谷收割之后,都会先铺在马路上晒干,然后再将稻谷送到碾米厂碾成米,这样米中免不了会混有米糠、砂粒和大大小小的石子等杂物王永庆看到米的质量太差,就把从碾米厂买进的每包米都打开,先将米糠、砂粒、石子通通捡拾干净,然后再卖给顾客那时,一般家庭买米都是走到街上的米店去买,而米店则是等顾客上门才有生意做,完全是被动的王永庆了解到这个买卖过程之后,很快想出一套“化被动为主动”的服务方式顾客上门来买米时,他主动要求帮顾客把米送到家里,等到把米送到顾客的家里,自然要把米倒入米缸中这时王永庆就掏出一本小记事簿,记下这户人家米缸容量,并跟顾客讲好,等到米快吃完的时候,他会主动把顾客需要的米送上门主动送米给顾客,就不能要求一手送货、一手收钱,对于一时付不出米款的顾客,什么时间去收钱最方便呢?对大多数工薪阶级而言,当然是发薪日,所以,王永庆把全部顾客分门别类,用记事簿一一记下他们的发薪日。

等顾客领到薪水口袋有钱时,他再去收款王永庆的用心和勤勉大受顾客的欢迎大家都说他卖的米质量最好,服务周到,信用第一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生意愈做愈好刚开业时,一包十二斗(约七公斤)的米一天都卖不掉,一两年之后,一天可以卖出十几包米,营业额增加了十几倍,开业仅两年,王永庆就创业成功王永庆开米店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他如何实践“尽己”的修养,正因为他凡事“尽己”,所以才能够 “推己及人”、“一以贯之”,站在顾客的角度,处处为对方设想,终于获得顾客的信任,而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王道:台塑的企业精神“勤俭朴实”是王永庆的座右铭,日后他经营砖窑厂与木材厂,一直到塑料厂、纺织厂、炼油厂,都是以此自勉,同时也以此要求员工勤——“尽己之性”我们再以王永庆进入塑料行业的故事为例,说明他“尽己”的功夫和凡事“尽己”的人生态度1953年,台湾“行政院”设立“经济安全委员会”,拟定玻璃、纺织、人纤、塑料原料、水泥等建设计划,统筹运用美援的工业发展资金起初,当局属意永丰工业的老板何义负责塑料业的发展何义前往日本、美国、欧洲等地考察,发现塑料原料厂的规模日产都在50吨以上,而计划中的台湾厂日产仅仅5吨,远远形不成经济规模,他回台后宣布放弃。

政府不甘心,认为好不容易才争取到的美援,放弃实在太可惜于是找到原来想申请做轮胎的王永庆王永庆当时对塑料完全外行,手头上仅有的资料显示日本当时月产3,000吨,当时台湾人口大约是日本的十分之一;3,000吨的十分之一是300吨,所以,他认为月产100吨应该没问题王永庆后来回忆说:“我稀里糊涂不加思索就答应了王永庆与创业伙伴初次去工业会拜会时,因为二人都不懂塑料,遭到负责人的冷眼,两人只好讪讪而去王永庆回家后反思自己的人生处境,用儒家“格物”的精神,下苦功学习塑料工业的相关知识一年之后,王永庆再来工业会,他对塑料的性质、制程、生产、加工、用途等都了如指掌《中庸》第二十章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王永庆并不是那种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 “圣人”,他是 “择善而固执之”的儒家伦理实践者,他的教育程度并不高。

然而,当他确定自己的人生之道后,对于走出自己人生之道所必要的知识,他一定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方法,发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苦干精神要求自己王永庆只是小学毕业为了能用英语原文了解各种原料的报价和波动,他从60岁起开始学英文2004年3月26日,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台塑聚氯乙烯(PVC)工厂发生爆炸,造成工人死伤,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关注消息传到台湾,当天早上九点多钟,台塑召开记者会,王永庆亲自出面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仅满口塑料专业英文名词,而且用中、英文把大爆炸发生的原因各述说了一次诚——“尽人之性”1981年,王永庆接受《天下杂志》的访问,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拼命工作?”他回答说:“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问题,我要负责任如果企业没有经营得上轨道,万一我在外面被车子一碰,死掉了,我死没有关系,害了投资大众怎么办呢?人家辛辛苦苦把积下来的血本交给你,为了道义与责任,我不能不努力工作这就是《中庸》所谓的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我们可以列举王永庆经营台塑的许多做法,来说明儒家伦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展现 从1994年至2003年,长期投资台塑三宝(即台塑、南亚、台化)的投资人,不但没有人赔钱,而且每股(面值十元)每年平均配给两元左右的股利。

就台湾股市一般状况而言,不论景气与否,十年来,每年发放两元股利给投资大众,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经营成就多年来,台湾电子业盛行员工分红配股制度,使公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