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巡检和检查制度第一章 总则1.1 制定目的为规范边坡巡检和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边坡安全隐患,预防坍塌、滑坡等事故发生,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工程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制度1.2 制定依据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1.3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类工程边坡(如公路边坡、矿山边坡、建筑边坡、水利工程边坡等)及自然边坡的巡检、检查与管理工作,涵盖边坡从建设、运营到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1.4 基本原则坚持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员参与、分级负责” 的原则实行 “谁管理、谁负责,谁巡检、谁签字,谁整改、谁落实” 的责任机制注重巡检检查的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和动态化第二章 巡检检查内容2.1 边坡本体检查2.1.1 坡体外观特征坡表是否出现新的裂缝(包括横向、纵向、斜向裂缝),裂缝宽度、长度、深度是否变化,裂缝内是否有渗水、掉渣现象坡体是否存在鼓包、沉陷、错动、滑移迹象,坡顶或坡脚是否出现局部坍塌、掉块、剥落等情况坡体表面植被是否异常(如突然枯萎、歪斜、根系裸露),植被覆盖度是否发生显著变化2.1.2 岩土体性质变化土质边坡是否出现雨水浸泡后软化、泥泞,或干旱后开裂、松散现象。
岩质边坡是否存在岩体风化加速、节理裂隙发育加剧,或危岩松动、悬挂等情况边坡岩土体是否存在含水率异常变化(如局部湿润、积水)2.2 排水系统检查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等是否畅通,有无淤积(如泥沙、石块、杂物堵塞)、破损(如裂缝、坍塌、渗漏)、变形(如沉降、位移)坡面排水孔是否通畅,排水能力是否满足要求,排水水质、水量是否异常(如突然增大、夹带泥沙)坡脚排水沟、集水井是否有效收集和排出坡体渗水,是否存在倒灌现象2.3 支护结构检查2.3.1 刚性支护结构挡土墙:墙体是否出现裂缝、倾斜、鼓肚、沉降,墙身是否有渗水,墙顶压顶是否完好,墙后填土是否沉降抗滑桩:桩身是否有裂缝、露筋、腐蚀,桩顶位移、沉降是否超限,桩间土是否坍塌、流失2.3.2 柔性支护结构锚杆 / 锚索:锚头是否松动、变形、锈蚀,锚索张拉力是否损失,外露部分是否有损坏,周边岩土体是否开裂土钉墙:土钉是否外露、锈蚀,喷射混凝土面层是否开裂、空鼓、剥落,钢筋网是否锈蚀、脱焊2.3.3 其他支护结构格构梁:梁体是否有裂缝、变形、露筋,节点连接是否牢固,格构内填土是否沉降、流失坡面防护网:网体是否破损、松动、脱落,支撑结构是否变形、锈蚀,锚固点是否牢固。
2.4 周边环境检查边坡顶部及周边是否存在过量堆载(如堆土、堆料、建筑物),堆载位置、高度、范围是否符合安全要求边坡附近是否有振动源(如爆破作业、重型机械行驶、施工振动),振动强度是否对边坡稳定性造成影响周边地表水(如河流、沟渠)是否冲刷坡脚,地下水是否异常上升或下降,是否存在新的渗水点周边道路、建筑物、构筑物是否因边坡变形出现裂缝、倾斜等异常情况2.5 监测设施检查位移监测点(如测斜管、沉降观测点、GPS 监测点)是否完好、未被破坏,标识是否清晰应力监测设备(如锚杆应力计、土压力盒)是否正常工作,数据传输是否稳定监测数据采集设备、记录设备是否运行正常,数据是否完整、准确第三章 巡检检查频次与方式3.1 巡检频次3.1.1 日常巡检正常工况下:由专职巡检人员每日进行 1 次巡检;对风险等级较低的边坡,可每周进行 1 次巡检特殊工况下:雨季、汛期:每日巡检不少于 1 次,遇暴雨、连续降雨等恶劣天气时,加密至每 2-4 小时 1 次边坡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每班次进行 1 次巡检,关键工序施工时实时巡查发生地震、强台风等自然灾害后:立即组织全面巡检3.1.2 专项检查每月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人员进行 1 次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支护结构完整性、排水系统有效性及隐患整改情况。
每年汛期前(每年 5 月前)和汛后(每年 10 月后)各组织 1 次全面专项检查,评估边坡度汛能力和汛期影响边坡出现异常迹象(如裂缝发展、位移加速)或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立即开展专项检查3.1.3 定期检查每季度由管理单位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 1 次定期检查,结合仪器检测数据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估每年年底组织 1 次年度综合检查,总结全年边坡安全状况,制定下一年度防控计划3.2 检查方式3.2.1 日常巡查以目视观察为主,配合简单工具(如卷尺、测绳、相机、手电筒),记录边坡外观、排水、支护结构等表面特征变化巡检人员沿预设巡检路线行走,重点关注坡顶、坡腰、坡脚及周边关键区域,确保无检查盲区3.2.2 专项检查由技术人员携带专业工具(如裂缝测宽仪、水准仪、全站仪)对隐患点进行量化测量,记录裂缝宽度变化、位移量等数据检查排水系统流量、支护结构应力等关键参数,分析是否存在异常3.2.3 仪器监测利用自动化监测设备(如测斜仪、全站仪、GPS 定位系统、应力传感器)对边坡位移、沉降、应力等指标进行实时或定期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变化曲线,判断边坡变形趋势3.2.4 第三方检测每 1-3 年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边坡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包括岩土体力学参数测试、支护结构性能检测、稳定性计算分析等。
第三方检测报告作为边坡安全等级划分和整改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据第四章 责任分工4.1 管理单位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边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边坡巡检检查工作负总责,保障巡检经费、人员和设备投入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巡检计划,监督巡检工作落实,汇总分析巡检数据,上报重大安全隐患4.2 巡检人员责任负责按频次和路线开展日常巡检,如实记录检查情况,填写《边坡巡检记录表》,对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巡检时需佩戴安全防护用品,确保自身安全,发现紧急情况立即撤离并报告4.3 技术部门责任负责制定专项检查方案,组织技术人员对隐患进行评估,提出整改技术措施,指导整改施工负责监测数据的分析解读,判断边坡稳定性状态,发布预警信息4.4 施工单位责任(针对在建边坡)负责施工期间边坡的日常巡检和安全管理,落实班前检查制度,及时处理施工引发的边坡隐患施工过程中发现重大隐患时,立即停止施工,撤离人员,并向管理单位和监管部门报告4.5 第三方机构责任按照委托要求开展检测评估工作,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准确,出具客观的检测报告和整改建议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紧急隐患,立即向委托单位通报第五章 隐患处理流程5.1 隐患分级一般隐患:边坡出现轻微裂缝(宽度<5mm)、少量掉块,排水系统轻微淤积,支护结构轻微锈蚀等,不影响边坡整体稳定,可限期整改。
较大隐患:边坡裂缝宽度 5-20mm 且持续发展,局部出现小范围坍塌,排水系统严重堵塞,支护结构出现变形、松动等,可能影响局部安全,需暂停相关作业并整改重大隐患:边坡出现宽裂缝(宽度>20mm)、明显滑移迹象,支护结构严重损坏,坡顶沉降或坡脚鼓出显著,可能发生坍塌、滑坡等事故,需立即采取应急措施5.2 隐患报告巡检人员发现一般隐患后,立即填写《隐患报告单》报送安全管理部门;发现较大及以上隐患,立即通过、现场报告等方式逐级上报至管理单位负责人,同时记录隐患细节管理单位接到重大隐患报告后,1 小时内上报至属地行业监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5.3 隐患处置一般隐患:安全管理部门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措施、整改期限,整改完成后由巡检人员验收签字较大隐患:管理单位立即组织技术评估,制定专项整改方案,暂停边坡周边可能受影响的作业,设置警示标志,整改完成后由技术部门验收重大隐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撤离边坡影响范围内所有人员和设备,设置警戒线和警示标志,24 小时专人值守;组织专家制定抢险方案,优先采取临时加固措施(如回填反压、紧急排水、张拉锚索等),防止隐患扩大5.4 验收销号隐患整改完成后,责任单位提交验收申请,由管理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巡检人员(或第三方机构)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的,签署《隐患整改验收单》,予以销号;验收不合格的,责令重新整改,直至合格第六章 记录与归档6.1 记录要求巡检记录需包含巡检时间、巡检人员、巡检路线、检查内容、发现问题(附照片或草图)、处理措施、整改情况等信息,记录需真实、准确、完整,签字确认专项检查和第三方检测需形成正式报告,包括检查目的、方法、数据、结论、建议等内容,由检查人员和审核人员签字6.2 归档管理日常巡检记录、隐患报告单、整改通知书、验收单等资料由安全管理部门按月整理归档专项检查报告、第三方检测报告、年度评估报告等重要资料由技术部门按年度归档,保存期限不少于 5 年;对重大边坡工程,资料需长期保存建立边坡安全管理档案电子台账,实现资料可追溯、可查询第七章 培训与考核7.1 培训要求管理单位每年至少组织 1 次边坡安全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边坡风险识别、巡检方法、隐患判断、应急处置、相关法律法规等对新入职巡检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在岗巡检人员每半年进行 1 次复训培训可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现场实操、应急演练等形式,提高巡检人员专业能力7.2 考核机制每月对巡检人员的巡检记录完整性、隐患上报及时性、整改跟踪有效性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每季度对安全管理部门的巡检计划落实情况、隐患整改监督情况进行考核对在巡检工作中及时发现重大隐患、避免事故发生的人员给予奖励;对未按规定巡检、瞒报漏报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人员进行问责第八章 附则8.1 制度解释本制度由管理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8.2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8.3 修订更新本制度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变化及实际运行情况,每 2 年修订 1 次;遇重大政策调整或事故教训时,及时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