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文学的历史意义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头在中国上海领导创立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传播阵地,吸引广阔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下面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左联文学的历史意义,盼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左联文学的历史意义 “左联”是一个具有显明的政治倾向性的组织机构,很多成员如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森等人本身就是革命家,从事着实际的革命斗争因此,“左联”成立以后,便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但是,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左联”仍旧顽固战斗,在“诬蔑和压迫之中滋长”(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创办刊物,旺盛文学创作 “左联”成立以后,先后创办了一批刊物,如《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还改组或接办了《群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这些期刊杂志吸引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形成了一支以左翼作家为核心的革命文艺大军,出现了文艺创作空前旺盛的新局面鲁迅后期的杂文、历史小说《故事新编》,茅盾的长篇小说《半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蒋光赤的《咆哮了的土地》,夏衍、田汉、洪深的戏剧,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重要收获。
在鲁迅的关心爱惜下,叶紫、沙汀、艾芜、丁玲、张天翼、周立波、萧军、萧红等一批青年作家成长起来,写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实绩 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据统计,“左联”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书籍约有700种,占1919年至1949年全国翻译总量的40%除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法捷耶夫的《消灭》、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等苏联一批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外,辛克莱的《屠场》、雷马克的《西线无故事》、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马克·吐温的《汤姆·莎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王》等其他国家进步作家的作品也先后被介绍到中国来《奔流》(鲁迅、郁达夫主编)和《译文》(鲁迅、茅盾主编)上译介了易卜生、惠特曼、托尔斯泰、莱蒙托夫、密支凯维支、裴多菲、契诃夫、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1935年,郑振铎主持编辑的《世界文库》,以规模浩大著称,其中收有果戈理的《死魂灵》(鲁迅译)、歌德的《浮士德》(郭沫假设译)、薄伽丘的《十日谈》(武光健译)、塞万提斯的《吉诃德先生》(傅东华译)、卢梭的《忏悔录》(张竞生译)、夏落蒂·勃朗特《简·爱》(李霁云译)等大量外国文学名著。
在引进外国作家作品的同时,鲁迅、郭沫假设、茅盾、张天翼、丁玲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也被推向了世界 推动文艺群众化运动 既然左翼文艺是为工农群众效劳的,文艺群众化的问题势必提到首要的地位左联”成立后,就设有“文艺群众化探究会”1931年,左联执委会在题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中,明确规定“文学的群众化”是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群众化问题是左翼文艺理论的焦点之一,鲁迅、郭沫假设、冯乃超、郑伯奇、沈端先、华汉(阳翰笙)、瞿秋白、冯雪峰、茅盾、周扬等先后都发表过文章,参加了这一问题的探讨冯雪峰(洛扬)认为:“‘文艺群众化’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个笼统的问题‘文学群众化’,是目前中国普罗革命文学运动的特别紧迫的任务并说:“‘文学群众化’,一方面要提高群众的文学修养,一方面要我们在作品上除去那些没有使群众理解的必要的非群众性的东西,同时渗进新的群众的要求,使作品和群众的要求接近《论文学的群众化》,《文学》1933年7月第1卷第1期)为了使革命文艺能够为群众所承受,很多人都主见采纳群众所熟识的旧形式瞿秋白那么认为,在旧形式中应参加新成分他说:“革命的群众文艺在起先的时候必需利用旧的形式的优点——群众读惯的那种小说诗歌戏剧,——渐渐的参加新的成分养成群众的新的习惯,同着群众一块儿去提高艺术的程度。
《关于革命的反帝群众文艺的工作》,《文学导报》第1卷第6、7期合刊)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纳”》一文中指出既不能一味搬用旧形式,也不能全盘加以否认他认为:“旧形式的采纳,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鲁迅的见解是辩证的,他把握住了艺术形式的开展规律包括鲁迅在内的左联作家,也写了一些群众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好东西歌》、《南京民谣》,瞿秋白的《东洋人出兵》 、《上海打仗景致》等此时的群众化文学虽因条件尚未成熟没有能够取得胜利,但“左联”作家关于群众化问题的探讨那么对文艺群众化运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 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非常重视创作方法的革新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导初期,缔造社成员剧烈地宣布道别他们曾竭力张扬的浪漫主义,独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现实主义与其他创作方法对立起来1931年前后,“左联”的理论家们从前苏联的“拉普”理论家那儿承受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政治、哲学代替艺术,将世界观等同于创作方法,在批判“革命的浪漫蒂克”的思想情调时,再次否认作为文学的根本创作方法之一的浪漫主义1933年9月,周扬介绍了1932年10月全苏作家同盟组织委员会第一次大会上清算“拉普”错误的状况,并于11月发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方法,批判了“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错误。
周扬从理论上详尽阐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原那么:“真实性”是“不能缺少的前提”;应留意缔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开展中、运动中去相识和反映现实”;“把为人类的更好的将来而斗争的精神灌输给读者”;这是“为群众的文学”,“具有为群众所理解的明确性与单纯性”文章还指出,浪漫主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所包涵,“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不同的创作方法和倾向竞争中去实现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他方法更加巨大而深远,甚至始终持续到当代 左联文学的历史意义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