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天体行星运动轨道的奥秘 在太阳系中,天体行星的运行轨道都是椭圆的,这一点早已被科学观察所证实但为什么行星的运动轨迹都会是椭圆的呢?几个世纪来,牛顿给出了计算椭圆轨道的公式,康德在其《宇宙发展史概论》中作出了一个不很明确的解答“行星的偏心率是自然界因力图使行星作圆周运动时,由于中间出现了许多情况,而不能完全达到圆形的结果”而拉普拉斯在其《宇宙体系论》中是这样解释的“如果行星只受太阳的作用,它们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20世纪的爱因斯坦也只告诉我们“空间是弯曲的”,现代科学对于行星椭圆轨道形成的原因如同“万有引力”一样,尚是一个未揭开的科学之迷 天体行星的运动,不但轨道是椭圆的,而且运动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也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显现出某些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些规律,至今为止,人们尚未真正解开其中的奥秘近年来,俄罗斯科学家,运用数学和控制论科研所的研究员提出“由于地球内部的固体核旋转速度快于地慢,从而影响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关专家指出“该科研成果解决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难题 天体行星运动轨道的变化规律,是因地球内部固体核与地慢流的运动差异而引起的变化吗?本人运用量子引力理论进行了诸多的推演,创新了一套天体行星运动系统的引力控制理论,它能全面地解释天体行星椭圆轨道的形成和运动速度变化的原因。
该理论发现:太阳系行星运动的规律直接受银河系中心引力场引力控制,从而产生出太阳系轨道行星运动的自然法规 18世纪法国大科学家拉普拉斯,在其所著的《宇宙体系论》中指出:“行星系里,除了使行星围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主要原因外,还存在其他特殊扰乱它们的运动,而且长时期里改变他们的轨道根数”引自《宇宙体系论·第四章·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及其轨道的形状》(法)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著 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究竟怎样控制太阳系里的行星运动呢?拉普拉斯所预言的“还存在其它特殊原因”,而这个特殊原因就是“银河系引力的控制”但拉普拉斯说“如果行星只受太阳的作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的”,这句话从理论推演上说反了实际上行星在围绕着太阳运行时,在不受银河系引力场控制的前提下,行星的运行轨道是正圆的而不是椭圆的在后文的推演中,我们将会使读者真正认识到银河系中心引力场对太阳系的引力控制,对于运动行星来说是无法摆脱且真实地存在 一、椭圆轨道的形成 行星之所以绕着太阳运动,是因为太阳的中心引力场对轨道行星的引力作用,使行星沿着自 已的向径作绕中心的圆周运动,向径的大小,遵循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F=G从公式中分析,在引力常数不变的情况下,向径的变化完全由两物体的质量变化所决定。
椭圆轨道的形成,实际上是向径的周期变化然而物体质量的变化只可能是一种成衰减性的线性变化,决不会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推出,椭圆轨道形成的原因只可能来自于太阳系外部的引力变化,而不产生于太阳系的内部科学观测证实,太阳系绕着银河系运动,每2.4亿年绕银心运行一周为1银河年所以对地球上的人类观察者来说,对于银河系与太阳系的运动关系,就等于一个永恒不变的引力场作用在太阳系的轨道行星上,控制着轨道行星的运动所以拉普拉斯说“在长期里改变着轨道的根数”当然拉普拉斯并没有发现银河系的控制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就是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也很少有人能领悟到这一点 现在让我们用量引力场的原理来推演银河系引力场对太阳系引力场的控制作用见图(1): 根据科学测定,远日点(夏至-X )7 月初,日地距离 1.521km,线速度29. 3km/s近日点(冬至+X)1月初,日地距离1.471km,线速度30.3km/s要解决椭圆轨道形成的原因实质上只要我们找到夏至点地球为什么会远离太阳,而冬至点为什么会靠近太阳的原因椭圆轨道形成的迷底就自然揭晓现在我们从图上来分析银河系中心引力场,我们可以看作一个有序场能的均匀场,它对太阳系的引力作用也是“向心力”,由此我们可以作出以下三点推理: 1、当地球从春分点向夏至点运行时,地球受着两种引力的作用,太阳的中心引力场顺着轨道将地球吸向中心,成为“向心力”,而银河系中心引力场将地球吸向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的引力方向,使地球产生“离心力”,当地球运行到夏至点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变得最大,所以地球被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的引力作用拉离原有的轨道,形成远日点。
2、当地球从秋分点向冬至点运行时,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的量子引力与太阳系中心引力场的量子引力形成合力,到冬至点合力最大,所以地球又被合力拉出轨道靠近太阳形成地球的近日点 3、地球在春分与秋分点运行时,由于银河系中心引力场的量子引力与太阳对地球的量子引力形成直角耦合,因此,太阳对地球所施加的引力大小相同,所以日地距离相等 上述推理,我们只考虑银河系引力场与太阳系引力场的主场作用,而没有考虑进轨道行星引力的摄动作用,实际上的轨道参数是随着太阳系的运行和行星的运动而不断地变化,这种推理的方法,适合任何轨道行星 二、轨道行星运动速度的变化 行星公转速度的变化,在17世纪以前就被人类所观察到开普勒三定律,就是直接揭示公转速度的规律然而行星的自转速度的快慢变化,只是在20世纪以后,人们通过科学观察才得以发现根据有关科学资料介绍:“4月9日-7 月28 日,11 月18 日-1 月23 日是地球自转加速的变化阶段;1月25日-4 月7日、7 月30 日-11 月20 日是地球自转减速的变化阶段引自(《科学未解之谜》郑炜编者,中国华侨出版社)地球的公转速度与自转速度的变化遵循角动量守恒的运动法则。
地球为什么会产生公转与自转速度的变化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尚无一个明确的结论所以俄罗斯的科研人员则提出了“由地核和地慢速度差所引起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原因”的创新理论被有关专家认为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学术界的一大难题 本文用量子引力理论推演,认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不是地核与地幔所造成,而是银河系引力场控制的必然结果,其推理如下: 1、当地球过冬至点后,沿着轨道向春分点运行,由于银河系中的引力场的量子引力迎着轨道的运动方向产生着吸引作用,使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加速运行由于行星运动的轨道角动量守衡,所以地球在轨道运动中,公转加速而自转减速因此科学观测结果得出:每年3-4月份,地球的公转度最快,而自转速度最慢 2、当地球过夏至点后,向秋分点运行,由于银河系引力场的引力作用方向与地球公转运行轨道的前进方向正好相反,其引力作用使地球的公转速度减慢,所以科学观测得出:每年 8-9月份地球的公转速度最慢,而自转速度则为最快 上述地球运动速度变化的推理,也只是从银河系中心引力场与太阳系中心引力场的作用分析实际上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行星的运动还受到周围运动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轨道的变化和能量的传输,所以这种行星运动速度变化的规律是相对的,很难存在精确的测量规律可循,它将随着引力场的变化和周围轨道行星运动规律的变化而变化。
特别是太阳系在银河系运动轨道中的变化,我们对场的相互作用认识尚很肤浅,银河系引力场对太阳系轨道行星的控制是一个非常缓慢的演化过程,对于我们人类的观测来说,行星运动轨道根数的改变是非常慢长的,而且是不可忽视的 前文我们推演了太阳系行星椭圆轨道的形成和行星运动速度的变化使我们对宇宙天体运动的大系统有了一点创新的认识,并希望得到科学的论证量子引力理论告诉我们,银河系中的引力场对太阳系运动行星的引力控制,不但能影响行星轨道速度的变化,对于一个具有生命的地球来说,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地球气候和海陆的演化影响着地球生物的绝灭和爆发关于地球海陆与生命的演化,有兴趣的读者请阅读:21世纪最新科学前沿推理《一能大论》,它将会使你全面地了解地球46亿年海陆与生命演化的全过程,使你从中获得你所需要的知识 二00七年九月四日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