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七章 现代化学教育(三)现代化学教育(三)—— 20 世纪俄、苏化学教育 20 世纪以来俄、苏的历史经历了 3 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 20 世纪开 始到 1917 年,这是旧俄时期;第二阶段,从 1917—1991 年,这是苏联时期; 第三阶段,从 1991 年至今,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化学教育来说,无论是从 时间跨度,还是发展内容来看,苏联时期构成了它的主体,本章也将着重介绍 苏联时期化学教育的发展状况本书此后的“苏联”正是指 1991 年前存在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统一的主权国家第一节第一节 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一一 时代特征时代特征 20 世纪初期,直至 1917 年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和军事 专制的帝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其经济发展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得多,因 而它的教育发展缓慢,水平低下这个时期的教育制度是在俄国教育长期的历 史发展中形成的,在 19 世纪末已初步形成现代教育的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已初 具规模然而,这个时期的俄国教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阶级性、等级性、 宗教性极为明显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建立起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
它即刻进行了教育改革,实现国民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1917 年苏联就通过法令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学校与教会分离,将全部教会学校改 为普通学校1918 年初正式废除旧的国民教育管理机构,10 月颁布了一个历史 性重要文件——《统一劳动学校宣言》,从而开始建立起统一的学校制度,废 除了十月革命前等级分明的极其复杂的普通学校类型《宣言》提出了学校与 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采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 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等原则《宣言》的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劳动教育,轻视系 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苏维埃学校则取消了家庭作业和升级考试从 1921 年起苏联大规模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在国家经 济困难的条件下,为尽快发展教育事业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便对原先的教 育制度作了合时宜的调整,使当时的学校学制呈现多样化和灵活性20 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当作有利于“统一劳动学校”教育教 学工作的正面经验引进苏联,结果是对实用主义教育的许多做法照搬照抄,客 观上给苏?0 年代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消极影响苏联从 1928 年起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入 30 年代后,苏联的社会 主义建设步伐迈得更快了。
但由于 20 年代教育改革中的问题造成教学质量不高, 普通学校不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加之高等学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而未能为经济建设输送足够的合格专业技术人员为此,联共中央从 1931 年 起公布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教育问题的决定,使各级教育得到整顿和发展如明确肯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学校必须依据严格规定的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和课程表进行各科的教学,传授学生各种科学知识;课堂教学应成为 基本的教学形式;恢复考试制度;突出俄语、数学、外语和自然科学的系统教 学等从 1937 年起取消所有中小学的劳动课和中学的技术训练苏联 30 年代的教育改革卓有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全盘否 定了美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逐步转向传统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升学目标的同 时,忽视为他们从事实际工作做准备在大力发展高等技术院校的同时,对大 学存有偏见,认为大学的组织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也妨碍科学技术与国民经济 的联系,遂使大学数量锐减对 20—30 年代苏联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是马卡连 柯(A.C.Maкaренко,1888—1939)事实上他关于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 的思想长期而持续地支配着苏联教育的发展,集体教育和劳动教育成为苏联 20 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
40 年代的卫国战争使苏联学校教育蒙受极大损失,但到 1950 年,苏联第 四个五年计划(1946—1950 年)中提出关于恢复和扩大各级教育网的任务已基 本实现同时苏联开始逐步纠正 30 年代教育之偏差,重申必须给予学生从事实 际工作的急浮5?0 年代末,苏联已在经济、国防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 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1957 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惊了 全世界这个时期苏联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相对得到满足,但对中级技术人 员和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却急剧增长为此,苏联 1958 年的教育 改革宗旨就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社会有用的、积极参与创造社会所必需 的财富的人”,解决中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但这次改革忽视了 50 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对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新要求,把改革的重点完全放在加强学校中 的劳动教育和职业训练上,加之当时苏联学校尚缺乏进行生产教学和职业训练 的良好条件,结果这次改革基本上以失败告终苏联遂从 1964 年开始了新的一次教育改革,一直持续到 70 年代中期,取 得了很大的成绩,实现了学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然而,这次改革一方面忽视 了劳动就业的需要。
这时苏联已基本普及中等义务教育(十年制普通教育), 大批中学毕业生必须直接走向生产劳动岗位另一方面,还忽视了教育的内在 逻辑和芙逃叩纳硇姆⒄构媛桑碌慕滩姆至刻兀淌 Σ 惶视 Γ 膊皇じ旱#炊档土私萄 е 柿俊K裕=逃牍窬梅⒄剐枰拿 苤赜旨馊衿鹄矗贾铝?0 年代后期的进一步改革1977 年以后,尽管苏联采取了种种措施,始终未能妥善解决知识教育与劳 动教育的矛盾,学生学业负担仍很重随着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苏联从 1984 年起采取了一些更加有力的措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这场新的教育 改革也是对全球性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所作出的反应1988 年 3 月成立了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协调全苏的教育事业它主张 对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采取全新的态度它认为唯有学生的发展,才是衡量教师、学校及整个教育体系质量的尺度,并且提出了许多革新性的口号和 设想1)学校“民主化”是社会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从根本上摆 脱服从、对立的体制,使之转入合作的体制学校要有开放性,调动社会力量, 把社会因素纳入学校的发展机制2)“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维的关键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仅是培养学 生准备参加未来的生活,而且要保障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今天就过着充实而 有价值的生活,把集体性因素和个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3)倡导教学内容的“人文化”,要求学校面向世界文化、历史和精神财 富4)强调课程教材的“弹性化”,因为“权力主义的学校制度以及表现在 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教学中心主义”,剥夺了学生发展的实际可能性, 在客观上妨碍了整个民族的智力发展 实际上,苏联 80 年代末的这些教育思想的变化,也是苏联社会变动的一种 反映进入 90 年代后,苏联乃至整个东欧的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1991 年 苏联发生解体解体后的苏联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教育又进 入了另一个时期,一切都处于巨变之中苏联 20 世纪的化学教育正是在上述社会历史和教育大背景下展开的二二 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管理制度 十月革命前,旧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家政府国民教育部十月革命后 苏联成立了教育行政最高机构——国家教育委员会,其最高执行机关是教育人 民委员部1932 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设立高等技术教育委员会,加强对 高等技术院校的统一领导1936 年,联共中央又决定设立直属苏联人民委员会 的全苏高等学校委员会,统管除军事和艺术院校以外的分属各人民委员会的所 有高等学校为加强苏联教育科学的发展,1944 年成立了“俄罗斯联邦教育科 学院”,后改名为苏联教育科学院。
50 年代苏联政府成立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 部,集中负责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管理1967 年苏联教育部成立,负责 管辖苏联教育科学院、各师范院校、普通学校及学前和校外教育机构这套管 理体制一直延续到 80 年代末现把 70—80 年代苏联教育管理体制表示于下图 中图图 7-17-1 苏联教育管理体制苏联教育管理体制图中“”表示“选出”,“→”表示“任命”,“”表示“负责设 置、维持、管理“”表示“有指挥、监督之责”三三 教育系统教育系统 十月革命前,俄国教育体制复杂多样,如初等教育系统有居多数的三年制 一级小学和修业 5—6 年的二级小学,1912 年还成立了修业 4 年的高等小学 中等教育主要是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另外还有不属教育部管辖的商业学校、 陆军幼年学校、中等技术学校、教会中学、女子中学等中等学校基本上是面 向富有阶级子弟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统一的九年制劳动学校,其中第一级为五年制小 学,第二级为四年制中学1922 年苏联通过缩短学制等措施,形成了更为灵活 的学制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学制是四年制小学、基本的七年制学校和普通学 校高年级阶段(第八、第九年级),它们相互衔接,又分别作为初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5幕 4撕螅┐迩嗄暄!⑵吣曛乒こ а!⒐こ б 胀窖:凸づ┧俪芍醒 У 刃滦脱S肯趾头⒄蛊鹄础?929 年苏 联人民委员会决定第二级学校增加第十年级,这样完全中学就有 10 个年级。
1932 年联共中央要求逐步把七年制学校改为十年制1934 年联共中央和苏联人 民委员会通过《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将苏联普通教育学校的一般类 型确定为四年制的初等学校、七年制的不完全中学和十年制的中等学校,从而 为统一的规范学制奠定了基础1958 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法令,规定将不完全中学改为八年制, 作为中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完全中学则改为十一年制,从九年级起属于中等教 育的第二阶段负责进行完全中等教育的另一学校类型是兼施生产教学的劳动 综合技术普通学校,毕业后可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和所选职业的资格证书, 可以马上就业,也可报考有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八年制学校毕业生还可以通过 中等技术学校和其他中等专业学校完成第二阶段中等教育这类学校由苏联部 长会议所属的国家职业技术委员会负责管理学生毕业后发给掌握有职业技能 和完全中等教育的毕业证书,一般安排就业获得优等毕业证书者可以报考高 等学校60 年代后,苏联教育体制仍有变化1970 年起,小学实行三年制1976 年全国城乡基本实现了普及十年制义务教育后,普通学校就由十年制普遍向十 一年制过渡,把小学又改为四年制,并从 1986 年起逐步实现由儿童 7 岁入学向 6 岁入学过渡。
现把苏联 80 年代后期学校体制绘制于图 7-2 中图图 7-27-2 苏联学校体制系统示意图苏联学校体制系统示意图第二节第二节 高等化学教育高等化学教育 苏联高等化学教育是与它的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紧密相联的本节首先考察 一下 20 世纪苏联高等教育体系的历史发展,然后再追溯在这种体系中高等化学 教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一一 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 旧俄高等教育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到 20 世纪初已略具规模,初步形成一 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在 1914—1915 学年,全俄共有 105 所高校,学生 12.74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产以上阶级的子弟高校几乎全部集中在俄国欧洲地区 的大城市,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物质基础和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十月革命后,苏联努力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技术教育,如 1920 年 成立了门捷列夫化工学院1929 年把原来由教育人民委员部管辖的高等专业学 校和各种中等技术学校按其专业性质分别转归政府各有关人民委员部管辖将 原有高校的同类专业加以合并,同时设立新的专业和系科,并且在一些大型高 校的相应系科基础上成立新的非常专业化的高等学校,此外还根据特别需要建 立各种新型的专业高校。
30 年代,苏联政府给予高等教育的拨款逐年递增,到 1937 年已达 19 亿多 卢布改革后的各类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