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科门类(二级类): 教育学

e****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27.50KB
约45页
文档ID:259992073
学科门类(二级类): 教育学_第1页
1/45

学科门类(二级类):理学(物理学)2012年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团队名称: 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 廖 伯 琴 所在院校: 西 南 大 学 推荐部门: 西 南 大 学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制二○一二年六月 填 表 说 明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11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本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以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为依托,是一支以国家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全国模范教师廖伯琴教授领衔的人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本教学团队立足于基础教育,建构高师物理教育学,对物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广泛且高端的国际交流平台,其综合实力和学术影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一)团队建设有长期厚重积淀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一直在物理教育专业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课程团队是在老一辈课程团队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这可追溯至1950年西南师范学院成立时进行《中学物理教学法》本科教学的教学团队从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发展至西南大学,围绕中学物理教师的培养,本教学团队先后开设了相关的《中学物理教材和教法》、《物理教学论》、《中学物理疑难问题选讲》、《物理学史》、《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技能训练》、《中学物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训练》、《研究性学习》、《物理教育学》等物理教育类课程,还开设了注重学科知识深入、强调综合能力培养的专题类课程教学层次由单一的本科生教学逐渐发展到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立体互动的高水平教学层次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和教材建设,一直是本教学团队的优良传统早在20世纪90年代殷传宗、廖伯琴教授等就主编了《物理教育学研究》,并被师范院校物理专业作为教材使用21世纪初,以廖伯琴教授为首的西南大学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继往开来,锐意进取,高度重视物理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渐搭建了国内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学术平台。

本教学团队带头人领衔研制了我国建国来首次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主编出版了针对新课程标准的国家中学物理教材近年来,本教学团队所著相关理论专著主要有《中外物理教育改革》、《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践》、《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解析》、《初中物理课程评价改革探索》、《高中新课程必修课教与学——物理》、《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物理》、《物理教学研究与案例》、《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等近百部著作从2007年开始,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连续6年主持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省物理教师远程培训,近三年连续主持了“国培计划—教育部2010年课改实验省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国培计划(2010)—海南省农村初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物理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示范性项目)”“山东、海南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初、高中物理2009、2010、2011年全员培训)”等省部级以上教师培训项目数十次并且,本教学团队建构了我国极具影响力的新思考中国物理课程网,及与高师物理教育学紧密相关的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网站,使得本教学团队在全国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也使得本团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成果能更好地为物理教师培养做出贡献。

本团队自上世纪80年代始,便组办了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期刊《物理教学探讨》,廖伯琴教授从1993年起一直担任该刊主编,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皆为该刊的栏目编辑等,这使得本教学团队有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促进物理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2010年本团队廖伯琴教授领衔申报,获准了国家精品课程《物理教育学》,这为本团队的进一步发展再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领衔人实干,团队构成合理、群体教学科研能力强经过数十年的建设,物理教育学专业已形成师资力量雄厚,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均合理的教学团队物理教育学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3人,教授5人(其中2人为博导);副教授5人,讲师3 人,职称比例为5:5:3,其中10人有博士学位,占76.9%,3人有硕士学位,占23.1%,且团队成员分别毕业于不同院校的相同或相近专业,学缘结构合理同时,本教学团队还充分发挥中学一线老师的实践引领作用,另有5名来自中学一线的物理教育学的兼职教师,他们皆具有中学物理研究员水平表1.团队专职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表(未含兼职教师)年龄结构30岁以下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以上1人5人4人3人职称结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5人5人3人学历结构博士硕士(含在读博士)学士10人3人整个团队包括了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大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三个方向的教学科研人员。

在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主要有廖伯琴教授、赵保钢教授、陈晓莉副教授、邓磊老师、张正严老师、李富强老师等,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及科学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大学物理学方向,主要有陈洪教授、张耘副教授、夏光琼教授、周素梅副教授、游霄鹏副教授、蔡亲炀教授(马来西亚)等,主要从事大学物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计算机科学方向,主要有李太华副教授等,主要从事计算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教学团队的陈晓莉副教授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物理实验研究及教学工作来自中学一线的兼职教师有:重庆市教科院前所长唐果南老师,沙坪坝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部主任物理教研员谢德胜老师,北碚区教师进修学校物理教研员张修文老师,西南大学附中物理研究员刘晓玲老师,兼善中学物理研究员贺晓霞老师,他们主要从事高师本科教学实习及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因此,本教学团队人员具有“老中青”三结合、高中低职称相结合、高中低学历相结合、国内外学者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特点,团队优势明显,特色鲜明所从事的专业研究领域完整涵盖了《物理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本队伍知识结构合理,能够充分保证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完成1.团队带头人简介廖伯琴教授是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科学教育博士点负责人,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物理学科教学论方向带头人。

全国高等物理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大学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基础教育核心刊物《物理教学探讨》主编,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廖伯琴教授198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本科,先后获四川大学原子核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四川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理学硕士学位、西南大学心理学专业认知心理学方向教育学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我被评为重庆市巾帼英雄、2007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以及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在物理教育学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方面,廖教授的研究位于全国领先水平由于教学及科研成绩突出,1999年廖伯琴教授领衔经全国盲审、考查等环节一举夺标获准主持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这由廖教授任组长、汇集全国物理课程知名专家的课题组研制完成了国家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其间,多次代表物理学科向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陈至立、王湛、李连宁)做阶段性专题汇报,两个法规性文本《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颁布此研究产生了相当大的国内外影响(如,廖教授曾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等采访,作为中国物理教育学科唯一代表在中美基础教育论坛专题发言,该论坛是中美政府首次在科学、数学基础教育领域的正式交流合作)。

为引导并落实中学物理课程改革,廖教授主编了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高中物理国家教材(14册,已在全国多数省使用),出版相关专著数十部,亲临各省市新课程培训,主持全国新课程物理网站、考试评价改革等项目廖伯琴教授的物理学、科技史及心理学方面的功底为其在物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学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发表于学科级刊物《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学报》等方面的论文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廖伯琴教授在这些领域分别多次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课题、中欧高等教育合作研究项目等由于廖教授的卓越成就,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合作研究及讲学等,如应邀赴英国剑桥、瑞士苏黎世、德国柏林、美国伊里诺斯等地报告,得到一致好评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廖伯琴教授不仅科研成果卓越,而将科研成果融于物理教育学的本科教学中她与殷传宗等老先生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主编了《物理教育学研究》,该书一直被众多高师院校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使用教材,曾获重庆市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本世纪初又主编了本科物理教育学教材,如《中外物理教育改革》、《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实践》(获全国优秀课程资源奖),《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获重庆市第五届基础教育优秀教育著述一等奖)是获准申报的国家精品课程《物理教育学》的带头人廖伯琴教授与课程团队一起,多届主讲了《物理教育学》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廖伯琴教授将教学科研成果融入物理教育教学,将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实践融入物理教育教学,多次组织学生前往课改实验区,了解中学物理师资的需求,并派本教学团队成员长期蹲点考察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物理教育教学结合于中学教学实际,这一教学方式被教育部选为“以校为本教研”模式的案例廖伯琴教授创造的“教学科研案例教学法”“以校为本教学教研教学法”“中学需求参考案例教学法”“物理教育学的硕博论坛”等,在物理教育学的本科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得到专家、大学本科学生以及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此外,廖教授还从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技论文写作》、《探究式教学探索》,《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教学,皆有一定创新并获得高度评价。

廖教授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多次获得优秀,指导的教育硕士获得全国优秀教育硕士论文奖,廖教授本人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导师称号2.团队教师简介赵保钢,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物理教学探讨》杂志副主编长期从事基础物理教育工作,曾从事凝聚态方向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近10余年主要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工作曾作为教育部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参与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以及初中物理教科书、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长期从事物理教育学本科教学,如“物理学史”“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中学物理疑难问题选讲”“教学设计”“科学史”等,长期负责本科生教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