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资本论》经济学 解读范式及其理论转向

huang****li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09KB
约12页
文档ID:127271926
《资本论》经济学 解读范式及其理论转向_第1页
1/12

《资本论》经济学 解读范式及其理论转向《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但是,不能仅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资本论》纵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完整理论历程,马克思通过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结合,不但在《德意志形态》中草创了唯物史观,而且用唯物史观来指导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创立了《资本论》从经济学层面看,《资本论》表现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一系列经济学基础理论问题上超越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哲学层面看,《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研究中的应用,并通过这一具体应用,不但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而且强有力地验证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质《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双向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一、《资本论》经济学解读范式及其症结   1.经济学解读范式的表现:经济学著作   国外研究者把《资本论》主要解读为经济学著作,而不是哲学著作这些研究者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者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其《资本论》研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开始对《资本论》进行攻击与诋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冯?庞巴维克发表了《马克思体系的终结》一文,否定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并断言马克思的体系已经终结20世纪初,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来对抗劳动价值论鲁道夫?希法亭发表《驳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评》一书,对庞巴维克进行理论批判,捍卫劳动价值论   其次,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遭受重创一些西方学者开始重视马克思经济理论,开始重视从中找寻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良方,比如,里昂惕夫的《马克思的经济学对当代经济理论的意义》等有的西方经济学家甚至承认马克思经济理论是一个重要流派,对马克思大加赞赏比如,琼?罗宾逊就不但声称要向马克思“学习很多东西”m(p+2),而且认为“现代学院派的教义经济学离开正统派而朝着马克思的方向移动[1](M)面对世界经济大萧条,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积极探讨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格罗斯曼发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积累和崩溃的规律》一书,奥托?鲍威尔、波洛克、斯威齐和多布也从各自角度阐发了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再次,战后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出现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背景下,马克思经济学说遭到攻击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现象,凯恩斯主义遭受重创,而马克思主义得到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结合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出了自己新的理论见解,巴兰和斯威齐的垄断资本理论、奥康纳的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博卡拉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曼德尔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等20世纪60年代后,面对发展中国家寻求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道路的情况,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巴兰出版了著作《增长的政治经济学》,探讨了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对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弗兰克的依附理论、法国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埃及阿明的边缘资本主义理论和美国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等,都促进了不发达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最后,苏东剧变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共产主义已经终结”,“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和过时的”不过,更多的学者认为,苏东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恶果萨缪尔森在1992年出版的《经济学》第14版序言中将马克思和斯密、李嘉图并列称为早期经济学专业中的知识巨人[3]([>_58),并对马克思的这一称谓一直保持到2014年的第19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世界金融危机不断爆发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研究《资本论》热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研究与反思,对剩余价值理论、利润下降规律等进行了重新探讨   总之,西方经济学者对《资本论》的态度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良好,他们就对《资本论》进行贬低、打压甚至诋毁;当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经济危机,西方经济学者找不到医治创伤的良药时,就学习、夸奖甚至抬高《资本论》然而,不管抬高还是贬低,西方经济学者都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解读《资本论》的   在《资本论》传人中国的一百多年里,国内的《资本论》研究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首先,清末至民国时期,为《资本论》初步译介与初步解读阶段鸦片战争后,大批西方思想被介绍到中国蔡尔康、梁启超、准造著、赵必振、马君武、朱执信和刘师培等人先后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和翻译到中国来五四时期,李大判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经济学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释义;陈独秀发表《马克思学说》,对《资本论》作了介绍郭大力和王亚南第一次把《资本论》全部翻译成中文,为国人全面掌握马克思经济学提供了条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系统传播。

  其次,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为《资本论》继续译介和有限解读阶段1949年以来,我国学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学、创作史、研究对象、结构等角度对《资本论》做了大量介绍、传播、注释和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郭大力、王亚南、孙冶方、许涤新、漆琪生、崗大镛、蒋学模、宋涛、徐禾、孟氧等经济学家为传播和研究《资本论》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作有郭大力的《关于马克思的〈资本论〉》、王亚南的《〈资本论〉研究》、孟氧的《〈资本论〉历史典据注释》等虽然这一时期对《资本论》经济学思想的研究进人到实践层面,学者们开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从《资本论》中寻找经济发展规律,为新中国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但鲜有学者从哲学角度研究《资本论》1963年吴传启出版的《〈资本论〉的辩证法问题》一书是中国第一本专门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的专著   最后,改革开放以来,为《资本论》研究学理性回归与深度解读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不同版本《资本论》及其手稿的陆续出版,对《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研究真正步入高潮各种研究著作层出不穷,或者依据《资本论》三卷本结构,详细讨论了《资本论》基本内容、基本特点和现实意义;或者专门讨论《资本论》创作史、传播、研究对象、方法论和结构等。

洪银兴等的《〈资本论〉的现代解析》、陈征等的《〈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白暴力等的《马克思经济理论:〈资本论〉读书笔记》等,在系统介绍《资本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与态势,并且对《资本论》轴心原理,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资本周转理论、分配理论、利润率下降规律、所有制理论、地租理论等,结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实际进行了深人研究   这一时期,更多学者从哲学角度研究了《资本论》他们已经突破一般探讨《资本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局限,深人到社会生活深处,从历史哲学的原则高度探究.《资本论》哲学思想,主要代表有:1987年陈先达的《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1999年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2013年孙承叔的《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等虽然这一时期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学者逐渐增多,但与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比,研究《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学者人数与研究成果均相对较少   以上是国内外学者《资本论》研究的大致概况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价值转型等核心问题研究,都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很少从其他视角对《资本论》的有关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经济学解读范式的症结:双重断裂论.   实际上,《资本论》经济学解读范式的理论症结在于双重断裂论,即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之间存在断裂,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存在断裂在双重断裂论视域下,《资本论》主要被解读为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的代表作,而不是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所表现的马克思成熟时期思想与马克思早期思想有着根本的内在界限易言之,主要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并因此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对立起来   即使西方经济学者主观上期待准确解读《资本论》,但由于其形而上学立场,他们无法正确解读《资本论》的核心内涵在他们看来,《资本论》是跟西方经济学著作一样的一部实证经济学著作在旧唯物主义理论场域里,资本被解读为一种生产要素而不是社会关系或社会权力也就不足为怪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实现经济学革命的核心成果,而不论是庞巴维克、萨缪尔森,还是斯蒂德曼、霍奇森,他们都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转型问题不能成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完全没有必要,应该抛弃。

因为西方经济学一直都把人和物质财富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本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的致命弱点,他们忽视了马克思经济学始终强调经济现象背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即“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是阶级和阶级的关系[4](p604)多布、米克、斯威齐、曼德尔、内格里和德赛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坚定地支持并通过多种途径捍卫劳动价值论但由于他们没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其理论应战和捍卫缺乏应有的说服力这就是割裂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的恶果只有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来理解《资本论》,才能彻底证伪否定和诋毁劳动价值论的论调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尝试从哲学角度解读《资本论》,却陷人了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之间的断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为代表的早期著作与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成熟期著作之间关系的论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度评价《手稿》,大力肯定青年马克思《手稿》的思想意义,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顶点和巅峰,后来的《资本论》等成熟期著作是马克思思想的倒退,代表人物有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德曼、马尔库塞等。

这实际上是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用青年马克思否定成熟马克思,用《手稿》否定《资本论》,制造“两个马克思”的分裂这种分裂,即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用他们误读的马克思早期著作的观点取代马克思主义,就是否定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等核心观点   为了抵制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影响,阿尔都塞提出了“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观点他的《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等著作,极力捍卫马克思《资本论》等成熟时期著作,他认为:“我们可以读到乌克思真正的哲学的地方是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5KpW)但是,阿尔都塞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用成熟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思,用《资本论》否定《手稿》阿尔都塞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确实实有一个‘认识论断裂’”,“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大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6Kw>_15-16)在这里出现的是青年时期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科学的马克思之间的对立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划分,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为制造了《手稿》与《资本论》的对立,其严重后果在于,“即使赋予《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质,作为《资本论》前史的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事实上也已被排除在理论讨论的范围之外,而《资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