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34KB
约7页
文档ID:6701025
中国古代宗庙制度_第1页
1/7

《左传》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则古代之重祭祀礼仪,可见一斑而帝王宗庙制度,更是各种祭祀礼仪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宗庙制度繁缛琐碎、纷繁杂乱,现代人对宗庙制度的唯一印象恐怕只剩下皇帝的庙号了本文试图就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进行一些浅显的说明,鉴于本人的水平,其中定然多有舛误,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同探讨一、名词解释1、宗庙:从狭义上讲,宗庙就是庙号为“×宗”的那些帝王的庙同理,庙号为“×祖”的帝王,其庙自然就是“祖庙”了,而非祖非宗的帝王,其庙叫做亲庙从广义上来说,宗庙是古代天子、诸侯、乃至大夫、士所修建的祭祀祖先的建筑东汉之前,每位享受祭祀的祖先都各有其庙,故而有多少享受祭祀的祖先即有多少庙,这就是所谓的庙数庙数的多少,是宗庙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庙中藏神主,庙后为寝,寝以藏衣冠,所谓前庙后寝是也自东汉后,逐渐形成了一庙多室的格局,所有神主全部藏于一庙之中,而不另外建庙庙中分室,各安神主2、庙号:祖先们在宗庙中立宣奉祀时,由后人所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代,商有太宗(太甲) 、中宗(太戊) 、高宗(武丁) ,此外汤在甲骨卜辞中称作高祖乙,是知汤之庙号为高祖也。

庙号或称祖、或称宗祖者,始也;宗者,尊也是故始封之君称太祖,而有功之君亦称祖而有德之君称宗简而言之,就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所谓功者,指的是开创之功,所谓德者,指的是守成之德唐朝之前,有祖宗庙号的帝王,其庙世世不毁,永远奉祀自唐朝之后,所有帝王均有庙号,非祖即宗,故而称宗者其庙大多迁毁,只有少数人百世不迁,如唐太宗3、始祖和太祖:宗庙的建立是为了祭祀祖宗,可我们如果把祖宗一直推算上去,祖又有宗,宗又有祖,则祖祖宗宗无穷尽焉因此宗庙祭祀需要一个确定的血亲源头,这个源头就是始祖那么如何确定谁是始祖呢?有个原则,即所谓“始封之君” 关于太祖,一说即是始祖如《旧唐书•礼仪志五》云:“始祖即是太祖,太祖之外,更无始祖” 然而又有异说, 《白虎通义》则云“后稷为始祖、文王为太祖、武王为太宗” ,郑玄注《诗•雍》序云“太祖谓文王” ,如此,则汉儒以为始祖与太祖不同,对于这一观点, 《旧唐书》以为“其义不然” ,因为“彼以礼‘王者祖有功,宗有德,周人祖文王而宗武王’ ,故谓文王为太祖耳,非袷祭群主合食之太祖 ”由此说来,所谓文王之“太祖” ,并不是庙号意义上的太祖而宋人又以唐人之说为不然,以为始祖与太祖不同,所谓“庙有始祖、有太祖、有太宗、有中宗” (《宋史•礼志九》 ) ,从而爆发了一场关于赵匡胤高祖父赵朓(僖祖)是否为宋始祖的大争论,辩论自嘉佑年间至熙宁,持续十余年,最终确定僖祖为始祖,匡胤为太祖。

4、昭穆: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太祖居中,其后代各自排列两边,左边的称昭,右边的称穆譬如倘若祖父居中,则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孙又居左,为昭;重孙居右,为穆5、祧庙:迁主所藏之庙,一般而言,宗庙之内所列先祖是有名额限制的,或五或七或九,当人数超过定额时,就将除始祖外最远的那位祖先神位迁出宗庙,移入祧庙又一说远祖之庙,第五世、第六世祖先(即高祖父之父,高祖父之祖)称祧6、祧迁:将先祖神位迁出宗庙,移入祧庙的过程,称作祧迁二、汉代以前宗庙制度1、商代宗庙制度宗庙制度由来已久,究其渊源,貌似已经杳不可考当今我们所能够肯定的,是至少在商代之时,就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宗庙制度,——我们都知道“庙号”就是产生在商朝周兴之后,一方面继承了商朝的制度,另一方面又根据周人自身文化加以改造,此即孔子所谓“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 由于商代年数久远,所留存的文献也寥寥无几,虽然后世书籍中记载有商代宗庙的一些情况,而又自相矛盾,或说七庙者,或说五庙者,或说六庙者,令人难以分辨取信不过后世基本上都采信“夏五庙,殷六庙,周七庙”的说法,认为商朝祭四亲庙(父、祖、曾祖、高祖) ,以及契、汤二祖庙但真实情况直到殷墟甲骨发掘之后,我们才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王国维先生认为商朝宗庙无定数,而是有多少祖先,即建多少庙,不存在亲尽而毁的情况他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到:“商人祭法见于卜辞所纪者,至为繁复自帝喾以下,至于先公先王先妣,皆有专祭,祭各以其名之日,无亲疏远迩之殊也先公先王之昆弟,在位者与不在位者祀典略同,无尊卑之差也其合祭也,则或自上甲至于大甲九世,或自上甲至于武乙二十世,或自大丁至于祖丁八世,或自大庚至于中丁三世,或自帝甲至于祖丁二世,或自小乙至于武乙五世,或自武丁至于武乙四世又数言‘自上甲至于多后衣’ ,此于卜辞屡见,必非周人三年一袷、五年一禘之大祭,是无毁庙之制也 ”2、周代宗庙制度周人的制度与商代有明显不同,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曰:“周人祭法, 《诗》 、 《书》 、《礼经》皆无明文据礼家言,乃有七庙、四庙之说此虽不可视为宗周旧制,然礼家所言庙制,必已萌芽于周初,固无可疑也 ”可知周代庙数,虽说法各有不同,然其有定数则无疑也事实上,无论是先秦之时形成的文献资料,抑或是后世儒家对其进行的各种诠释,基本上都大致认为周代实行天子七庙制度但在七庙组成上,却依旧是纷纷扰扰,杂说纷呈一种看法认为,周代虽然是七庙,然而其中后稷为始祖庙,文王和武王则相当于后世有庙号的“×宗” ,因此后稷、文王、武王庙万世不迁,其余四庙则为四亲庙,供奉天子的父、祖、曾祖、高祖四代祖先。

当天子崩后,神主移入宗庙时,原高祖庙毁弃,倘若该高祖是文、武以前的人物,则神主迁入后稷庙,倘若是文武以后的人物,则按照昭穆序列,昭者迁入文王庙,穆者迁入武王庙文武二庙即曰祧庙这一观点为西汉时韦玄成提出,得到了后汉时经学大家郑玄的支持,在历史上影响极大可概括为“一祖二宗四亲庙”模式其本质是认为周代虽号称七庙,实则四庙,天子祭祀,只上溯四代如无称“宗”者,则庙数为五,若有称“宗”者,则庙数为六或为七另一种看法认为,周代的的确确是七庙,其中始祖庙供后稷,其余六庙全为亲庙,供奉天子的六世祖一下直至父亲的六代祖先五世祖、六世祖之庙曰祧庙文、武王为宗,其庙不算在七庙之中,且“宗”数量无定这一观点由西汉刘歆提出,在魏晋之际得到了经学大师王肃的支持,可概括为“一祖六亲宗无数”模式这两种观点相互对峙,其核心分歧为两点:1、韦郑认为亲不过四,四代以上不再祭祀;而刘王认为亲不过六,六代以上才废止祭祀2、韦郑认为 “宗”的数量在 0 到 2 之间,最多不超过二宗;刘、王认为“宗”的数量不定,想要多少就多少后世学者或宗韦郑,或宗刘王,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譬如:王派问郑派:你说周代七庙是一祖二宗四亲庙,但是《礼记•礼器》 、 《荀子》等文献上都说“天子七庙,诸侯五庙” , 照你的说法,天子和诸侯实质都是不过是立四亲庙,这岂不是没有了尊卑贵贱?而且, 《礼记•祭法》中明明说天子有二祧,你现在说文王之前的神主迁入后稷庙,文武之后的神主迁入文、武庙,这岂不是有了三祧不成?郑派回答:《礼记•丧服小记》中明明有“王者立四庙”的记载,那我说周天子立四庙有什么不对?而按照《礼器》的说法,周一共有七庙,可照你的说法,七庙加上文武二庙,岂不成九庙了?何况你把文王、武王单独摘出来,祭祀的时候不能同时享受祭祀,这算什么礼法?至于二祧的问题,二祧就是文武,后稷庙不算祧庙。

再说了,天子有七庙,那是被祭祀的人多了就是七,不够就是五,而诸侯无论有多少应该祭祀的人,都不能超过五这又怎么没有尊卑贵贱了?如此这般,争吵不休因为周代是儒家心目中的黄金时代,所以周代的宗庙制度也就成了后世历朝历代宗庙制度的范本和模板而郑王两家关于周代宗庙的争论,也就成为了后世各朝代掐架的依据从宋代开始, ,一些学者开始以动态的眼光开审视周代宗庙制度,认为周代宗庙制度经历了从五庙到六庙到七庙,或从七庙到八庙到九庙的一个发展过程若周初时,只祭祀后稷与四世祖先,共有五庙;则穆王时,文王庙不毁,变为六庙,共王时,武王庙不毁,最后发展为七庙若周初时,祭祀后稷与六世祖先,共有七庙,则懿王时不毁文王庙,变成八庙,孝王时不毁武王庙,变成九庙至于周代宗庙的真实情况如何,恐怕还得等更多新的史料和考古成果的出现吧3、秦代宗庙制度当宗周镐京的陵庙楼台在褒美女银铃般的笑声中化为灰烬之后,中国迎来了一场五百年之久的大动荡时代,一场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春秋战国,王纲驰废,礼坏乐崩从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逐渐演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再到“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乃至“礼乐征伐自家臣出” ,在这 500 年的动荡中,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而原有的礼乐仪式,也在这乱世之中凋零、毁灭。

中国在动荡 500 年之后,被秦始皇所统一,但秦国偏处西鄙,本无甚文化可言,而其民风彪悍尚武,与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的周礼大异其趣而其在统一之后,又改正朔、易服色,废封建、置郡县,几乎和周文化做了彻底的割裂加之周代礼乐文化在 500 年的动荡之中,本来就已经鲜有孑遗,因此秦代宗庙制度也远不如周代之完善秦始皇时,虽然必有宗庙,但其制度已经不得而知,而在二世即位后,即进行了宗庙制度的改革,依古礼建立了七庙, “天子仪当独奉酌祠始皇庙自襄公已下轶毁所置凡七庙群臣以礼进祠,以尊始皇庙为帝者祖庙” (《史记•秦始皇本纪》 ) ,由此可知,七庙中有襄公庙和始皇庙,其中襄公为秦国始封之君而始皇庙则被尊为祖庙,也就是说,秦朝是奉始皇为太祖的以功业而确定太祖,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汉代宗庙制度1、汉初宗庙制度据史记记载,汉二年刘邦还定三秦后,即于栎阳立宗庙但此时刘太公尚在人世,而刘邦世系不明,其父母尚只有姓而无名,遑论高、曾、祖实在不知道此时其宗庙中所供奉者为何人此后数十年间,太上皇、高帝、惠帝驾崩,于长安城内分别建立太上皇庙、高庙、惠帝庙,这应该是汉朝宗庙制度之始但经过了春秋战国长达 500 年的动荡,以及秦朝焚书坑儒对文化的摧残之后,周代宗庙制度恐怕已经无人了解。

因此“汉承亡秦灭学之后,宗庙之制不知周礼,每帝即世,辄立一庙,不止于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毁” (《续汉书•祭祀志下》注) 其的宗庙制度还处于极为原始的状态这种原始性还表现在刘邦庙号的称呼上《史记•高祖本纪》:“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汉书》的记载与此略同由此可知,在汉代宗庙系统中,刘邦为太祖,这是没有疑意的但在《史记》记载中,或称刘邦为“高帝” ,或称其为“高祖”,而从未以庙号“太祖”称之,这似乎是表示刘邦虽然拥有了“太祖”的庙号,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与祭祀活动中,都并未使用,而依旧以其谥号称之为“高” ,这才有了民间“高祖”的习称而在流传至今的汉瓦当中,还有“高庙万世”文字的瓦当,据信是刘邦庙的遗物,若如此说来,刘邦庙在官方正式称呼中,亦是以谥号称为“高庙” ,而非以庙号称为“太祖庙” 此后,文、景、武、昭诸帝崩,依旧例建庙于长安昭帝崩,无后,霍光乃自民间立戾太子孙刘病己,是为宣帝宣帝即位,除了立昭帝庙之外,还为自己的生父立庙,是为皇考庙及宣帝崩,元帝即位,又立宣帝庙2、元帝永平改制至元帝时,汉所立宗庙,自太上皇庙、高庙、文帝庙,直至皇考庙、宣帝庙,共九庙,既无迭毁,又无昭穆。

此时儒术大盛,儒学在社会生活与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逐渐确立而国家宗庙制度却与儒家经典上所记载的大相径庭,多为当世学者所讥于是元帝诏令议皇帝宗庙迭毁制度丞相韦玄成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高帝乃是始受封、始受命之君,为汉太祖,其庙万世不迁而太上皇、惠、文、景庙亲尽,当祧迁毁庙,只保留武、昭、宣、皇考四庙加上太祖高帝庙,也就是说,韦玄成所提方案为五庙但这一方案并未将太宗文帝、世宗武帝视同周文、武二王,而是依旧按照亲尽而祧的原则依次毁庙,这其实也相当于褫夺了文、武二帝的庙号同时,又将并未称帝的皇考纳入了帝王宗庙体系,与武、昭、宣等皇帝相提并论,同序昭穆因此方案一出,就受到了各方的质疑儒家重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