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点(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1.内容概要:这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这篇演讲词或叙述,或阐释;或告诫,或期望;有对历史的回顾,有对未来的远瞻2.艺术特点:使用大量的判断句和表示强调的词语、句式,观点鲜明,态度坚决;语言简洁,层层推进,意境昂然,大气磅礴第2课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选自《杨成武回忆录》杨成武(1914—2004),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内容概要:本文按时间顺序,先写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再写吴起镇战斗,最后写中央召开全体干部会议,毛泽东同志宣布长征胜利2.艺术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场面、动作、心理、侧面描写);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本文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内容概要:记录了香港回归的瞬间,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
2.艺术特点:语言庄重含蓄;切入角度小而巧;现场展示和背景叙述巧妙结合;逼真的场景描写、气氛的烘托、象征的手法,具有浓厚的文学味第4课 《<论语>十二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1.内容概要:内容侧重于儒家关于立身处世和修身养性的规范性原则,以及孔子对“君子之德”的基本观点2.艺术特点:意义丰澹详明,富有哲理性;语言精练含蓄,富于概括性;运用比喻、对偶、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说理富有形象性《大学之道》 《礼记》“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朱熹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四书”,并被确立为“四书之首”1.内容概要: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2.艺术特点: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孔子和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奉为“亚圣”1.内容概要:本文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写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导出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2.艺术特点:论证灵活、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和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逻辑严密,文章逻辑性强,层层推进,很有说服力第5课 《<老子>四章》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1.内容概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2.艺术特点:说理形象;语言简练,如歌如诗;善用逆向思维:善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五石之瓠》 《庄子》《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庄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1.内容概要:庄子超越世俗眼界,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所以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探索其最大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2.艺术特点:借寓言设喻说理,深入浅出;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读者边读边思。
第6课 《兼爱》 《墨子》墨子,名翟,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1.内容概要: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而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所以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2.艺术特点:意显语质,逻辑清晰;采用类比论证;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第7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1.内容概要:小说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眼睛写了19世纪英国底层的社会生活,写出了周围的人事对他成长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对当时社会的批判2.艺术特点: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语言幽默化、个性化第8课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1.内容概要: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
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2.艺术特点: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采用多种形式对比的手法;讽刺的多样性高中语文教材知识点(选择性必修中册)第1课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内容概要:这是恩格斯写给德国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回信,主要阐释了经济关系、社会历史、历史发展的关系2.艺术特点:运用例证法,增强文章说服力第2课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1.内容概要:本文深刻地批判了理论和实际分离的主观主义的学风,精辟地阐明了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号召全党必须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必须注重研究现状、注重研究历史、注重马列主义的应用、以便更好地完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2.艺术特点:语言通俗、具体、明确,多使用口语、群众习见的俗语来说明问题;有时为表达需要,又夹杂着一些成语甚至文言词语,句式整散结合,使文章生动、活泼《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1.内容概要:阐明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科学地论述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正确思想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2.艺术特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运用设问修辞,发人深思,给读者印象深刻,突出了中心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1.内容概要:本文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持续检验,也要紧跟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发展、改正,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服务2.艺术特点:富于思辨性;讲事实摆道理,论证充分有力,理论与驳论、道理与现实相结合第6课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刘和珍(1904—1926),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她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1.内容概要:作者回忆与刘和珍交往的一些往事,追忆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表达对英勇献身的烈士的无限哀悼,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和反动文人的阴险无耻,站在历史的高度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激励继续战斗者“更奋然前行”2.艺术特点:记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哲理和诗情和谐统一;反复重叠,回旋起伏;把抽象的事物和议论具体化、形象化。
第7课 《包身工》 夏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近代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代表剧本有《心防》《赛金花》《法西斯细菌》《秋瑾传》《上海屋檐下》等1.内容概要:文章描写包身工起床、早饭、上工、放工的一天生活,又穿插着记叙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此制度的产生、发展等,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任意凌辱工人的罪行,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和包身工制度必然覆灭的结局2.艺术特点:选材上,注重点面结合;结构上,采用时间顺序;表达上,以描写为主,兼具议论和抒情第8课 《荷花淀》 孙犁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内容概要:文章讲述了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的农村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和爱国主义精神2.艺术特点:浅化情节:重在以散文的打情笔触表现人物的心美,语言清新秀美;在简含蓄的动作,对话和细节描中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心理;在细腻的描写中开拓诗一般的意境,充满诗情画意。
第9课 《屈原列传》 司马迁《史记》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1.内容概要: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记叙了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主张和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休或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2.艺术特点:选材上,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且议论方式各不相同,有评介式、结语式、陈述式、比照式;语言上,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倾向鲜明,直抒胸臆: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第10课 《苏武传》 班固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1.内容概要: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2.艺术特点:以典型场景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第11课 《过秦论》 贾谊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服鸟赋》最著名1.内容概要: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亡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以此提醒汉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2.艺术特点:大量叙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心论点,用叙事来说理;运用对比手法;大量运用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表现主旨《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其《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形式,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1.内容概要:通过对后唐盛衰史实的分析和议论,说明一个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2.艺术特点:论点明确,议论精辟,极有章法;以小见大,对比鲜明,笔法精练;叙述、议论、抒情相生,语言形象生动第12课《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易卜生(1828—1906)是一位影响深远的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