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医妇科学家罗元恺经验摘要罗颂平张玉珍整理编者按:罗元恺,广东南海人,1914年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该校副校长、顾问曾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是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本文系统介绍罗氏在学术上以脾肾为本,气血为用;温热病证,养阴保津;博学笃行,业精于专;因材施教,医教相长;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的治学风格和理论精华临证特色则主要介绍他对妇科诊法首重望诊,妇科用药特点,以及对崩漏、胎动、不孕症、绝经前后诸症、盆腔炎的治疗经验所选录的医案及医论医话,进一步反应罗氏妇科学术思想,临床治疗特色入选的五首经验方是罗氏毕身医疗经验的结晶全文前后呼应,理技相通,文笔流畅,细读之后,定能大有收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罗元恺,男,出生于1914年阴历10月,祖籍广东南海其父棣华公,乃晚清儒生,以儒通医,悬壶于南海、广州等地,后参加北伐,善治热病,对温病颇有研究罗氏幼承庭训,诵读方书,随父侍诊,立志以医为业及长,乃于1930年考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并考取广州市中医师执照,开始其医学生涯。
他以总成绩第一留任该校附属的广东中医院医师,后兼任该校《金匮要略》课教师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学校停办,其间曾在粤北地区行医,并开设中医抗战胜利后,重返母校任教,1949年就任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校长,1951年兼广东中医院院长,其后兼任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6年参与筹办广州中医学院,曾任该院进修部主任、妇儿科教研室主任,1977年成为国内第一批中医教授,1979~1982年任副院长,主管教学和研究生工作,并兼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是首批获中医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导师1983年由卫生部任命为该院顾问罗元恺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他从事中医医疗、教学60年,擅长内、妇、儿科,尤精于妇科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62年和1978年均被评为“广东省名老中医”是我国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1991年被遴选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导师其学术继承人张玉珍、罗颂平在1994年结业出师第五卷585他勤于研习医经,终生致力于临床,并潜心于中医教学和科研在学术上受陈自明《妇人良方》 、张介宾《妇人规》和傅山《傅青主女科》等名家医著的影响,注重脾肾和气血,调理冲任,还融合了岭南温病学派养阴保津的学术观点,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
对月经不调、崩漏、闭经、痛经、滑胎、不孕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有丰富经验创制了补肾安胎的“滋肾育胎丸”,曾获1983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活血止痛的“田七痛经胶囊”,获1986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三等奖指导研究生探讨“月经周期的调节及其与月相的关系”获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广东省名老中医电脑诊疗系统”获199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指导研究“免疫性自然流产与免疫性不孕的中医治疗”获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著有《罗元恺医著选》 、 《罗元恺医论集》 、 《罗元恺女科述要》等,点注张景岳妇科专著《妇人规》 ,主编《实用中医妇科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一、二版、 《中医妇科学》第五版和《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 ,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 》 他以传播和振兴中医药为己任,善于因材施教,桃李遍布海内外他作为建国后第一代的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30多年来勤恳耕耘,立业树人,以自身的成就带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他培养和造就了第二、三代学科带头人,并培育了一批硕士、博士他的学术成就和医术在东南亚、欧美地区有较大的影响曾出席第二、三届亚细亚中医药学术大会,赴泰国、新加坡、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与诊病,在国内外颇有声望他的生平和成就已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美国《国际名人辞典》 学术精华一、学术渊源,本于医经罗氏对《黄帝内经》 、 《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颇有研究《内经》的几篇大论,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而阴阳学说更是贯穿于中医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法和治法等各个环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学理论起源于古代自然哲学,以阴阳为自然界和生命变化的根本其后的医家对此亦多有发挥,如仲景的六经辨证、景岳的八纲辨证,均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罗氏认为,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和纲领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含义,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诊法、辨证和治法方药等各个方面,是指导中医临证思维的总纲,是辨证论治中的两分法故诊病首先要分清阴阳,以定病位所在之脏腑,然后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再根据阴阳失调的情况定出治则,通过药物配伍或针灸取穴补泻,以调摄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因此,习中医者不可不知阴阳之理第五卷586《内经》对生命起源和人体生理也有颇为精辟的认识 《灵枢》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的论述,准确而形象地描述了孕育的机理而《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关女子和男子从幼年至老年的生长、发育、衰老过程的论述,以及对肾气、天癸、冲任在发育与生殖方面作用的阐述,一直被视为中医生殖生理的经典理论后世对肾和天癸的研究俱发源于此肾为藏精之脏, “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天癸者,马玄台释为“阴精”;张景岳释为“元阴”、 “元精”,并有“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故亦曰元精”的论述谓其量微、肉眼不可见,而作用重要,且与生殖有关罗氏根据前人的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指出“天癸”应是与生殖有关的内分泌激素,并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的概念,认为是女性性周期调节的核心他曾著《论肾与生殖》 、 《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与妇科的关系》等文阐述其观点在妇科学术界影响颇大《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篇文字虽简略,但内容包括经、带、胎、产诸疾和妇人杂病,有证有方,并且注意对病证的鉴别,对后世妇产科的发展颇有指导意义罗氏早年曾担任《金匮要略》课的教学,晚年也曾给广州、北京的研究生和全国妇科师资班讲授妇人病三篇,并整理《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注释》一文。
他对《金匮》条文的注释,一方面注意文字的推敲,勘正错简,不作强释;一方面参考历代注家的释义,并以临床为依据,汇入己见仲景的著作较注重风寒、血瘀的病机,方药多偏于温热,而条文中症状甚简略,说理也甚扼要,故常需从方测证如不加详析,用之不确,则有违仲景原旨如妊娠病篇之胶艾汤证,证候为妊娠下血而兼腹中痛方中用艾叶、阿胶,配川芎、当归、地黄、芍药、甘草,药性温热而行血,只适用于虚寒证之胎动不安故罗氏在注释中指出:“惟川芎、当归虽有补血之功,但其性辛温,走窜动血,特别体属阴虚或兼有血热者不宜用,否则足以助长其出血 ”进而提出可用寿胎丸合四君子汤加制首乌治之,以收补气固肾安胎之效补充了此条的内容又如妇人杂病篇之温经汤证,为老年崩漏而有瘀滞之证罗氏认为温经汤的方义为温经散寒,祛瘀止血,可作为妇女虚寒崩漏而兼有瘀滞者,不限于老年崩漏为然而对于老年崩漏,则应特别注意诊察有无症瘕为患,不可见血止血而忽略痼疾此亦为经验之谈也罗氏对《内经》 、 《金匮》的研究,为他的学术思想奠定了基础,而后世的各家医著,也对其学术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二、脾肾为本,气血为用在妇科理论方面,罗氏较推崇张景岳、陈自明的学术观点,注重脾肾和气血。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脾司运化,脾胃互为表里,主升降,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女子之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故妇科疾病,当以调理脾肾气血为主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是现存较早的妇科专著对妇科病的病因较注重风冷和劳伤,认为劳伤血气,或寒气客于胞内,损伤冲任之脉,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因素治法常用调补气血和温经活血其“加减四物汤”和“ 良方温经汤”等流传至今,仍常用于临床罗氏认为,冲任损伤是导致妇产科疾病的主要病机各种病因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冲任而致妇科疾患调理冲任之法,重在调理肾、肝、脾和精、气、血,而调理气血的关键,在于使气血充盈,并流动畅顺,切忌郁滞陈氏补血活血之法,正体现了补血而不腻滞,活血而不伤正之妙着第五卷587张景岳是明代医学大家虽不以妇科名闻于世,但其妇科专著《妇人规》是理论性较强,内容全面而系统的医籍他重视阴阳之理,善用温补,着重肾与命门,注意维护元阴元阳妇科方面注重冲任、脾肾与阴血他在《妇人规》指出:“女人以血为主,血旺则经调而子嗣身体之盛衰,无不肇端于此故治妇人之病,当以经血为先……盖其病之肇端,则或由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多起于心、肺、肝、脾四脏,及其甚也,则四脏相移,必归脾肾。
”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肾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罗氏深谙调经种子之道,认为肾主先天、脾主后天,二者共为精气血之本,故与生殖有关的虚证,多责诸脾肾他提出妇科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而调理冲任就在于调理肾肝脾的观点他曾撰《补肾法的探讨和对一些常见病的运用》 、 《调补肾阴肾阳对妇科病的作用》 、 《脾胃学说与妇科的关系》和《妇科为什么特别重视肾肝脾》等文以阐述其观点罗氏特别欣赏景岳的两段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此自有可分不可分之妙用也 ”他认为景岳所创的左归、右归、大补元煎、加减一阴煎等,为补剂之典范,甚为实用究其原因,是景岳组方重视阴阳相配,以达到阴阳相长,精气互生的境界如大补元煎以人参配熟地;右归饮以附、桂配熟地、山茱萸惟有深悟阴阳学说的精义,才能灵活运用,彰显其效罗氏根据阴阳相配的原则,创制了补肾健脾安胎以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和滑胎的“滋肾育胎丸”,补肾养血以治疗虚证月经病、不孕症之“促排卵汤” ,指导拟定健脾补肾并重以治疗免疫应答低下之反复流产的“助孕3号方”,并进行了临床与实验研究。
景岳虽善用温补,但亦强调辨证,随证随人,辨其虚实,理法方药,颇为精当,并非一味大补罗氏认为,中医治病切忌固执一方一病必须辨证施治,以证定方他曾对“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加以评议,认为黄芩苦寒,只可用于有实热者,不宜滥用证属虚寒者,误用苦寒固增其损;证属虚热者,亦当以养阴清热为主,如二至丸之类用药如用兵,医者之功力,就在其中矣罗氏善于博采众长,对清代以来持革新态度的医家较为欣赏 《傅青主女科》是清代较著名的妇科医著病因病机方面较注重肾肝脾和气血的损伤,尤其强调房劳所伤与妇科病的关系,如崩漏、带下病、小产、产后血崩、不孕症等,均可因房事不节所致罗氏认为,傅山能冲破当时封建礼教的藩篱,正面论述性事对身体的影响,具有进步的意义曾撰《〈傅青主女科〉文理是“粗鄙”吗》对此加以评述认为其文体新颖,语言较为通俗,方药多为新创,且方便实用,如定经汤、固本止崩汤、完带汤、生化汤等,罗氏不但常用于临床,并加以研究和发挥罗氏对活血化瘀的治法亦颇有研究认为妇科证候主要是虚实两类,虚证以肾虚、脾虚为多,实证以气滞、血瘀或痰湿为主,尤以血瘀最为常见因于气滞、气虚、寒凝、热灼固可致瘀,妇人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离经之血蓄积胞中及少腹,也可成瘀血。
瘀为有形之邪,足以阻碍气血之运行,可导致疼痛、出血、肿块或发热他颇欣赏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创制的几首逐瘀方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和少腹逐瘀汤等,认为王清任的气血观虽说理简略,但归纳了各种血瘀症状,并针对寒、热、虚、实等血瘀成因而组方,在血瘀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