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实践的回顾与思考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实践的回顾与思考作者:王瑞等 转贴自:历史课程网 广东肇庆中学王瑞广东肇庆中学王瑞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魏恤民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魏恤民开放性试题(以下简称开放题)是相对有明确结论的封闭性试题而言的,开放题通过提供材料和情景等,采取设置问题、或由学生自由选择主题等方式,答题具有选择性、开放性开放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多种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灵活性等肇庆市自 2001 年将历史科列为中考必考科目,试卷由闭卷和开卷组成,闭卷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开卷为开放题这种模式迄今已历四载,四年来走过了一条探索之路,不断革新之路本文试就此作一些回顾和展望一、四年来开放题评述2001 年肇庆市中考改革,历史科首次列入中考科目,我们就大胆革故鼎新,命出了成为全卷亮点的开放题:2001 年 7 月 1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纪念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八十周年,现请你构思一套纪念邮票,构思时应以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为题材,从中选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主题邮票所反映的内容可以是历史事件,也可以是历史人物或历史事实等。
要求:1. 用简洁的文字(不超过 13 个字)概括你所构思的这套邮票的名称2. 用最简短的文字写出每枚邮票的名称,并作简要介绍3. 构思的邮票不得少于 4 枚4. 中心突出,主题明确5. 紧扣教材6. 不要使用图示说明所构思的内容一题激起千重浪”,多年来,考试要求学生回答的多是一些比较封闭和有现成完整答案的问题,学生也习惯于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谁背得好,谁在试卷上完整地再现了这个答案,谁就可以取得好成绩当我们师生认为历史就是这样教、这样学、这样考的时候,此题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有老师惊讶:这是历史考试吗?也有老师惊呼:要求我们的初中学生设计邮票,行吗?这道题要求你创新!要求你做设计师!素材都给你了,并且是开卷考试,所有的知识素材你可以任意翻书或查阅其它资料,但是你要选取一个角度,选择适合的材料所以你不会无米下锅,米和菜你有,现在你要做厨师,做出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端上来!死记硬背的准备在这里全无用处拒绝简单再现和没有主题胡乱的拼凑,要求考生展现自己的才智,表达自己的创意,拿出自己的东西来试题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考生可以从中共成立到现在这段历史中进行思考1921 年中共成立,到 2001 年中共诞辰八十年,整整一部党史,其间写满了艰辛的探索、不屈的抗争,涌现出众多历史人物,变幻了太多历史风云!考生还可以将目光投放更远,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蒙受的屈辱和展开的抗争中选取内容,突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主题,历史感更厚重!总之,试题给那些思维活跃、能独立思考、想象力强、富有创见性的考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他们可以从中自由取舍,重组和整合材料,设计出一套邮票。
而对那些习惯于依赖老师归纳答案,自己机械记忆,不作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同学,就会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这道试题考查导向非常鲜明:历史教学必须从单纯记忆、掌握知识提高到重新整合、处理和加工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命题要充分坚持这一导向2002年的开放题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路国庆前夕,某校初三(1)班准备围绕新中国的历史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这次主题班会的组织者,请你按如下要求设计这堂班会课:1. 主题班会的题目自拟,要求简洁明了2. 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活动时间、活动范围要有可行性3. 活动过程应包括活动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环节4. 所选材料应联系教材,紧扣主题请回答:①主题班会的题目:(3 分)②活动形式:(3 分)③简述这堂主题班会课的活动过程:(3 分)④简要列出这堂主题班会课所需的相关材料:(6 分) 两年的试题均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都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能力,属于活动式考题但 2002 年试题比 2001 年试题更加开放,提供的空间更为广阔,开放程度更进一步:⑴ 2001 年指定形式为设计邮票,2002 年的班会课则不拘任何形式。
如此广阔的空间,高度的开放性,显然是希望学生有创见地、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自己的能力⑵选取的考试切入点——班会,又紧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学生完全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天地间,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尽情地畅想,去放飞思路,去自由构思试题实际完成的情况怎样呢?从反馈的信息看,在班会主题的选择上,有 “新中国建设成就”,有“新中国外交”,有“新中国光辉历程”,还有“新中国探索前进的曲折和艰难”等同一段历史,从多个角度审视,选取的主题不尽相同,但都是学生思考和辨析的结果在活动形式的设计上,百花齐放,别出心裁,有击鼓传花讲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游戏形式,有分组讨论形式,有选代表演讲和表演节目的表演形式,还有历史图片的展览形式等等在策划活动过程上,不少同学都“开始”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策划得井井有条,方案切实可行,做出一份份不错的活动计划,组织、策划的能力尽情展示在其中此题是一道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高度开放、鼓励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好题但是分数的赋值引起不少老师的争议,他们认为该题共 15 分,写个题目 3 分,设计活动形式 3 分,策划活动过程 3 分,以上占了 9 分,但这 9 分仿佛并不是直接考查历史的,而是更关注考生是否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等,恰恰我们设计此题的用意即在于此(学会运用)。
在连续考了两年运用历史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之后,2003 年,命题思路发生了变化,考题设计转向对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的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理应教学生求真、生智、向善,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历史学科本质的回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少自觉地去关注和考查,因为以前的大纲在这方面是不作要求的肇庆市 2003 年的历史开放题就在这个考试的空白区域,率先作了一次探索和尝试材料一:新华网人民大会堂 2003 年 3 月 18 日电 温家宝总理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他深情地背诵起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写的一首诗,让海峡两岸记者无不为之动容 材料二:于右任是近代民主革命先驱、诗人、政论家、国民党元老当他滞留孤岛(台湾)时,对大陆情念颇深1962 年 1 月 24 日,于右任作歌:“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望(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材料三:邓小平谈到台湾问题时指出:“实现祖国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是要统一的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读了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受6 分)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6 分) 3.我国政府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3 分) 试题要求考生阅读温家宝总理对台湾动情的表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思念大陆的诗作和邓小平祖国一定要统一的谈话三段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感受 台湾问题的解决,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实现在这一问题上谈感想,价值取向明确,立场要求坚定,考生分析材料后,不难体会两岸人民血浓于水,同根同源,割舍不断的亲情,也不难表达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鲜明态度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关注台湾问题,谁又不是满腹情丝缠绕呢?考生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感情的潮水奔涌,尽情的阐述和释放自己心中对台湾脱离大陆母亲,一岛孤悬海外的哀痛不论是对台湾游子归来的深情呼唤,还是对分子分裂中国的罪恶图谋的严厉挞伐,还是对实现祖国统一的种种设想,等等,考生表达的想法,都表现了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情感和价值取向,从而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解和考查的目的。
2003 年开放题的第二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问的概括性和归纳性较强,考查的时间跨度也比较大,中外历史均有涉及,问题的开放性虽然不大,却比较适合对初中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能力和从驳杂的历史内容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可惜不少学校都对此作了准备,甚至已将这一问题归纳,考生只需翻开资料照抄即可,这样,命题时的出发点有些落空这也提示我们,中考命题要匠心独具,设计的试题要新颖而独到否则,学生间的公平竞争将受到挑战,这对中考这种选拔性考试是不利的相比于前三年,2004 年开放题命题又前进一步,要求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感知和判断,这是对初中学生历史观的大胆考查!阅读和理解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材料一:1792 年,马嘎尔尼率英国使团来华他们带来了西方工业革命及近代科技的最初成果和最新信息,如天象仪、反射望远镜、天文钟、大型战船模型、近代火器等沉迷于“天朝心态”中的乾隆皇帝及臣属,对马嘎尔尼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产品不屑一顾英国人谈及科技产品制造与安装的复杂,乾隆斥之为“夸大其词”;当马嘎尔尼向清政府武英殿大学士福康安提出让随身卫队给他表演欧洲火器操练时,福康安却漠然回答:“这种军器操法,量也没什么稀奇。
看也可,不看也可 ——摘编自左玉河《失去的机遇》 材料二:1840 年,英国借口保护贸易,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 8 月,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三:1872 年,中国官派第一批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引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要求:1.主题突出,观点明确2.必须联系中外历史内容论述,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宜 试题选取了三个历史镜头:一是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带来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的成果与信息,但清政府却不屑一顾;二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是中国官派幼童从上海出发赴美留学要求学生理解上述材料,联系中外历史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仔细品味一下,不难发现,三则材料背后各有深意第一则材料说明清朝科技虽然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西方了,但统治者虚骄、封闭,不了解世界文明发展潮流,排斥先进文化第二则材料表明中国终因落后而挨打,第三则材料表明清政府不得不走出国门向西方学习试题巧妙地从历史长河中切取了三个片段,形成否定之否定,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然后将其推到考生面前,要求考生心有所悟,情有所感,然后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试题选择了一个沉重而很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题材——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条十分重要的线索,是一个让人万般感慨的话题从马嘎尔尼使华至今,200 年来,世界文明突飞猛进,工业革命、电气革命、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而曾经执世界文明发展之牛耳达千余年之久的古老中国,却日渐落后,频频挨打,现代化的进程步履维艰!原因何在?今天,我们终于发现:西方文明之所以发展,中国文明之所以落伍,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历史提供的机遇200 年间,西方国家正是抓住了工业革命、电气革命、新技术革命的契机而迅速走上了现代化道路200 年间,中国也曾经有过多次迈向现代化的机遇,然而,中国更多的是失去了机遇!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这是一段多么发人深思的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此扼腕叹息试题就在这三个小小的片段中,暗示这个深刻的道理,让考生凝重思索,理性思辨,领悟历史,反省历史,汲取教训,认清历史发展的大势,抓住机遇!应该说,这是一个小切口,大纵深,精妙而深刻的试题,试题中蕴含了恢宏的历史视野,深刻的历史洞察力,试题的背后,其实隐含了整整一部近代中国艰难走向现代化的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近现代史!试题揭示的道理——抓住历史的机遇,乘势而上,面向世界,关注一切先进的科技成就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