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元气”演化史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70KB
约9页
文档ID:429139011
“元气”演化史_第1页
1/9

元气”演化史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对本体问题的探讨无疑以“元气”说最为精 当元气”说以“精气”说为基础,以《鶡冠子•环流篇》“阴阳不 同气,然其为和同也”的思想为根据,以《鶡冠子•泰录篇》中“天 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为初始,以汉代“元气”说为盛行元气”论是汉代哲学本体论的主题,而《易纬》又是汉代“元 气”论的全面阐述者阐明《易纬》的“元气”演化史观一一自然史 观,是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全面把握《易纬》历史观的重要基 础工作一、《易纬》对《易传》“太极”说的超越《易纬》自然史观的直接理论基础是《易传•系辞》中的“太 极”分化衍生说《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但这里对“宇宙本体是什么” 的问题说得并不明确所以,后人对之歧解也特别的多如在后人的 注释中,《文选》注引郑康成释“太极”云:“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 气也又虞翻注曰:“太极,太一也汉代人注此四句,一般都以为 系宇宙生成变化之序,即自然史的演化序列时至宋代,大儒朱熹却 仅以此为阐明八卦之来历,即画卦之序(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与 郭冲晦》)[1]清人李塨又主揲蓍之说而以为“易有太极”,“非谓太 极为一物生天地万物也”(李塨《存学编书后》、《周易传注》)[1]。

由此看来,《系辞》的说法,不仅没有明确回答天地万物从何而 来这一宇宙本体问题,而且还会造成各种思想混乱,引起歧义《易纬》 也正是在这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发展并阐释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 并进而论述了自己的自然史观《易纬•乾凿度》指出: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 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2]避开“生化”的实际内容以后,我们看到《乾凿度》回答的是 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即宇宙本体的生化问题但是它仍没有回答“太 极”的来源问题而留下了继续思考的余地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易 纬•钩命诀》中看到了深化了的回答: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 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 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 谓之五运国内学者多以此引文为《孝经•钩命诀》文,刘仲达《鸿 书•天文》部引用,以为系《孝经纬》文;《逸书考》以为系《孝经•钩 命诀》文日本《三论立义检幽集》二《辨证论》、又《华严演义钞纂 释》卷36《园学路抄》引并称《易纬•钩命诀》文,根据所述内容, 笔者认为作《易纬•钩命诀》文为当,故依此立论。

在这里,作者指出了 “太极”是“气”的“五运”之一,人们 的认识从天地万物追溯到“太极”,又由“太极”追溯到“气”变之“五 运”,而且“太极”也是“五运”之一阶段因此可以说:天地乃“太 极”分化的产物;而“五运”是自然演化的前提这种思想实质上是 承认了 “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浑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某种发展 起来的东西,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3](第10页)单从思想的发 展线索看,就可以找到从《易传》到《易纬》的发展足迹,是《易纬》 对《易传》“太极”说的超越二、“五气渐变,是为五运”为回答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问题,《易纬•钩命诀》用“五气渐 变,是为五运”来认定天地万物的最初根源是“气”,是不断生生的、 演化中的“气”关于此点,《易纬•乾坤凿度》略述其大旨曰:太易变,教民不倦太初而后有太始,太始而后有太素有形 始于弗形,有法始于弗法[2]而在《易纬•乾凿度》中,作者则作了更为详细的阐述,指出: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统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 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 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 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 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2]由此可见,“气”的变化是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再到“浑沦”的漫长演化过程浑沦”亦即“太极”,故清人张惠言 《易纬略义》曰:“此易所谓太极也《易纬》的上一段几被《列子•天 瑞篇》全文引用太易”即混沌的未展开的气,故曰“太易者,未见气也”郑 玄注说:“以其寂然无物,故名太易即用“寂然无物”释“未见气” 之“太易”此“见”与“现”同,谓此时之“气” “视之不见,听之 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无形无埒郑玄注说:“此明太易 无形之时,虚豁寂寞,不可以视听张湛《列子•天瑞篇》注说:“易 者,不穷滞之称,凝寂于太虚之域,将何所见邪?如《易•系》之太 极,老氏之浑成也此则是从统一处言)可见,“太易”是“气”的 未可形见之时,但并不是无“气”太易”一说,并不独见于《易纬》中扬雄《檄灵赋》有“太 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沈沈,奋博无端”的说法,与上述《易纬》 的思想相同,当是来源于《易纬》河上公《老子》“道常无名”句注 中也说:“能生天地人,则当太易之气也其思想也与《易纬》说同把初始的宇宙本体理解为浑沌未分的“气”,是汉人的一般说法, 特别是汉代易学家更是如此。

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指出:“说易 者曰:兀气未分,浑沌为一"又引所谓儒书曰:“溟涬濛鸿,气未分 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至于纬书,则更是认为天 地及至万事万物,都因浑沌之气分裂而成,这一思想在《春秋纬•元 命包》中有言:“元者,气之始又说:“元者,端也,气泉无形以起, 有形以分,窥之不见,听之不闻其说实与《易纬》之论一律,虽细 节有别,但在承认初始的宇宙本体是混沌之气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在 《春秋纬•说题辞》、《河图•括地象》等篇中,都有类似思想所以, 所谓《易》当然是指《易纬》,正如汪继培《纬候不起于哀平辩》之 言:‘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易通卦验》文而《礼记•经解》载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后汉书•郎凯传》称《易》曰而《史记•伯 夷列传》用之'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 身'《说苑》亦称《易》曰而《韩诗外传》引之,凡斯纬文,类本《易 纬》‘而其文所谓“浑沌之气”,当然也就可视同《易纬》“太易”之 气,只是《易纬》更加细化而已太初”一说,根据《易纬•乾凿度》“太初者,气之始也”之 说,可明“太初”是“气”的开始有形可见的形态从逻辑上说,它 是从“太易”过渡而来的“五气渐变”的第二个阶段;从事实上说, 它也仍然是浑沌之气,是与“太易”之气一样的浑沌之气的不同的表 现形态。

所以,“太易”、“太初”,并无实质差异太初”之说,最早见于《庄子》的《天地》等篇,以后得到 了《易纬》作者等汉人的发挥如《庄子•知北游篇》说:“外不观乎 宇宙,内不知乎太初'又《庄子•列御寇篇》说:“若是者,迷惑于 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庄子•天地篇》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始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上引扬雄的《檄灵赋》, 有“太初之先”一语,严君平《老子指归•道生一篇》说:“有物浑成,…… 为太初道者,故谓之一所有这些,都与纬书的“始起之先,始起先 有太初,而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的观点一致事实上, 我们根本不需再引它文,仅就上面所引便可看出,“太初”是指从无形 的气过渡到有形的气的成形阶段,它比“太易”更接近于起造天地的 所谓“太极”,是“五气渐变”的第二阶段,虽然“气”已有了可见之 形,但此“形”却很不固定,因而还不具有质的稳定性所以,从一 定的角度说,它们都只是“气”的浑沌状态的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已太始”一说,亦见于《易传》在《系辞》中有“乾知太始, 坤作成物” [2]的说法《易纬》把这一思想继承了下来,以后又有张 衡发展了它张衡在《太玄图》中指出:“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 太始,莫之与先。

张衡此说区别于《易纬》,因为它主张“太始”是 “无形”的东西,是“莫之与先”的最初阶段而我们所论的《易纬》, 则不仅以为“太始”是“元气”演化的第三阶段,而且认为其是“有 形”可见的,尽管其还没有质的稳定性,可因为其属于发展中的“浑 沌之气”的特殊形态,因而是可以发展到具有质的稳定性的“太素” 阶段的这就是“五气渐变”的第四个阶段太素”,《易纬》谓为“质之始也”,表明“浑沌之气”发展到 这时已具有了“质”的稳定性在《易纬》之后,《帝王世纪》、《白虎 通义》张衡等都袭用“太素”之说《帝王世纪》说:“太素之前,幽 清玄静……盖乃道之干也”《白虎通•天地篇》中说,“形兆既成, 名曰太素这些说法的基本思想都与《易纬》没有分别所说的“质 之始”,一方面说明“元气”变化到了 “太素”阶段,就有了自己的固 定性格;另一方面也是指“元气”在其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矛盾趋于 明朗化在魏晋玄风昌盛时,嵇康《太师箴》的“浩浩太素,阳跃阴 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一语,便再好不过地概括了这种“元气” 变化过程中的矛盾的明朗化宋人高似孙在《纬略》卷八中曾引《易 纬•乾凿度》之文说:“雄含物魂,号曰太素并说:“太素者,质之 始也。

所以,“质”乃因其具有明显的内部矛盾而起又《太平御览》 卷一引《易纬》曰:“雄含物魂而生物也独言雄,雌生于阳故也 此“雌雄俱行”,即矛盾的明朗化故许慎《说文解字》说:“魂,阳 气也魄,阴神也因此,“浑沌之气”发展到了 “太素”阶段,已 经具有了两种内在的要素,即具有“质”的稳定性和明显的内在矛盾 因素太素”以后之“浑沦”阶段,即是“太极”《易纬•乾坤凿 度》把其前的几个阶段并称为“太易”逐渐显著、明晰的过程,强调“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 [2]此所谓“太易始著”,即 谓从“未见气”到“气、形、质”逐渐彰显的过程,也即“太素”及 之前的诸发展阶段,其后则首先便是“太极”因此,“太极”是气的 运动变化的第五个阶段太极”之说,初见于《易传•系辞》“易有太极”一语在以 后的发展中,特别得到了汉代学者的推扬阐释,其中又以《易纬》为 甚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太极”是“起造天地,化生万物”的根本 因此,在“太极”以前并包括“太极”在内的五个阶段,都是气的变 化阶段从本体的意义上论,特别是从自然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所谓“太极”,无非都是“气”的依次相 递变化的不同阶段而已,因而被认为是“五气”逐渐升进的过程而被 称为“五运”。

从演进过程的另一侧面来看,这五个阶段反映的又是一 个从“无形”到“有形”的进展过程,虽然无论如何都只能是气变的 不同形态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前提,所以《易纬•乾凿度》据此 解决“有形生于无形”的难题,《易纬•乾坤凿度》则肯定“有形始于 弗形,有法始于弗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地下结论,即《易纬》主 张的从无入有,从无形到有形的观点,是上承《老子》而下启魏晋玄 风的过渡性阶段而且,从最终意义上说,“在这里已经完全是一种原 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了,它在自己的萌芽时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 现象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在某种有固定形体 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3](第164页) 这就肯定了世界在本质上是某种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东西,是逐渐生 成的东西因此,在自然史观方面,《易纬》是有科学因素的当然,“气”演变到“太极”这一阶段,只是自然演化史的最初 一瞬因此,从其中所引伸出的结论是:作为“五气渐变”,它只是气 之体的分化,以后产生天地万物,便导致气之用而且,由“气体” 到“气用”,即自然界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完全是由于事物的内部 矛盾造成的三、“易始太极,分而为二”“五气渐变,是为五运”是自然演化的前史,是气之体,是世 界的本体或本原运动。

但是,本原何以得化生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