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世界电信行业发展史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9.50KB
约11页
文档ID:45978713
世界电信行业发展史_第1页
1/11

1世界电信行业发展史 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到“竹信” ,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现在,让我们回过头,看一看这一路上的风景 中外电信史漫谈 据考,中国古代的商周时期人们就知道用烽火来远距离传递消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候”的故事在国际电信联盟出版的《一百年》一书中提到,公元 968 年,中国人发明了一种叫“竹信”的东西,它被认为是今天的雏形虽然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是,要想了解近代电信科技的发展历史,我们还是得从欧洲说起 起源于欧洲 1793 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 230 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 16 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信号系统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从奥军手中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胜利消息传到巴黎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通信系统据说查佩两兄弟之一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 17 世纪。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而在 1796 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且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 年,美国医生杰克逊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给旅客们讲电磁铁原理,旅客中 41 岁的美国画家莫尔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法国的信号机体系只能凭视力所及传讯数英里,莫尔斯梦想着用电流传输电磁信号,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到数千英里之外从此以后,莫尔斯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2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1837 年,莫尔斯终于设计出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 、 “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1844 年 5 月 24 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 、 “划”信号的发出,远在 64 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 、 “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谁发明了? 目前,大家公认的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 1876 年 2 月 14 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 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 1854年,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 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 年 6月 2 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1877 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

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 1892 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业,交换条件是 17 年之内分享贝尔公司收入的320% 技术发展 发明后的几十年里,围绕着的经营、技术等问题,大量的专利被申请,Strowger 的“自动拨号系统”减少了人工接线带来的种种问题,干电池的应用缩小了的体积,装载线圈的应用减少了长距离传输的信号损失1906 年,Lee De 发明了电子试管,它的扩音功能领导了服务的方向后来贝尔实验室据此制成了电子三极管,这项研究具有重大意义1915 年 1 月 25 日,第一条跨区线在纽约和旧金山之间开通它使用了 2500 吨铜丝,13 万根电线杆和无数的装载线圈,沿途使用了 3 部真空管扩音机来加强信号1948年 7 月 1 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这不仅仅对于发展有重大意义,对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后几十年里,又有大量新技术出现,例如集成电路的生产和光纤的应用,这些都对通信系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掠夺土地和财富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近代的邮政和电信1900 年,我国第一部市内在南京问世;1904 年至 1905 年,俄国在烟台至牛庄架设了无线电台中国古老的邮驿制度和民间通信机构被先进的邮政和电信逐步替代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邮电通信仍然在西方列强的控制中加上连年战乱,通信设施经常遭到破坏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出于战争需要和企图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改造和扩建了电信网络体系,他们利用当时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政治制度的腐败,通过在技术、设备、维修、管理等方面对中国的通信事业进行控制 1949 年以前,中国电信系统发展缓慢,到 1949 年,中国的普及率仅为0.05%,用户只有 26 万 1949 以后,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恢复和发展通信1958 年建起来的北京电报大楼成为新中国通讯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十年“文革” ,邮电再次遭受打击,一直亏损,业务发展停滞到 1978 年,全国普及率仅为 0.38%,不及世界水平的 1/10,占世界 1/5 人口的中国拥有的话机总数还不到世界话机总数的41%,每 200 人中拥有话机还不到一部,比美国落后 75 年!交换机自动化比重低,大部分县城、农村仍在使用“摇把子” ,长途传输主要靠明线和模拟微波,即使北京每天也有 20%的长途打不通,15%的要在 1 小时后才能接通。

在电报大楼打的人还要带着午饭去排队 1978 年,全国容量 359 万门,用户 214 万,普及率 0.43% 改革开放后,落后的通信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电信设施的建设,到 2003 年 3 月,固定用户数达 22562.6 亿,移 动用户 22149.1 亿户 古今中外,多少人曾经为了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而努力,在电信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人们尝试了各种通信方式:最初的电报采用了类似“数字”的表达方式传送信息;其后以模拟信号传输信息的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方式以其明显的优越性再次得到重视,数字程控交换机、数字移 动、光纤数字传输……历史的车轮还在前进 百年老 发明至今,从工作原理到外形设计都有不小的变化,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条百年发展的道路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古董收藏爱好者们的藏品 1878 年,手持 这部是由 Werner Siemens 于 1878 年在德国制造的它的听筒和话筒是一个,听话和说话时交替使用 1879 年,盒式 这部配备了 Viaduct 制造公司生产的磁力发电机由红木制成,还配有一个柱状听筒 1880 年,贝尔 这是第一种在欧洲使用的。

它取代了电报,比装有手柄的磁力发动机先进 1881、1882 年,磁力发电机壁式 左面的称为美国贝尔型,1881 年制造,由位于哥本哈根的国际贝尔公司使用L.M.Ericsson 制造这款在上世纪末盛行 51885 年, “埃菲尔铁塔”磁力发电机 这款由 L. M. Ericsson 于 1885 年制造在当时这是第一款放在桌面上的麦克风设在旋转臂上,曲柄用来接通交换机 1885、1902 年,磁力发电机壁式 由 Ferdinand E. Stensen 于 1885 年在哥本哈根制造,是最早的一部由丹麦人制造的这款是在霍森的 Emil Mdlers 公司制造的 1885 年,木支架桌式 生产厂商及产地不详 1892 年,电动折叠橱式桌面 这种多数用于家庭、宾馆和亭 1892 年,带听筒的“埃菲尔铁塔式” 这是一部真正的经典,1892 年,由 L. M. Ericsson 制造这款流传全世界,生产近百万台 1893 年, “咖啡壶式” 这款在丹麦只有几个样品,对收藏者来说它最富吸引力和收藏价值 1899 年,数字机械墙式 这种数字机械有墙式和桌式两种 1900 年,直立桌式 这种圆肚形桌式是青铜镀镍的。

在挂杆下面有一块结实的电木它还有一个可以炫耀的外设听筒 1900 年,直立锥形桌面 这部有个绰号叫“油壶” ,都是因为它的外形 1900 年,20 线分离 本款是所谓的 20 线分离只能用于内部通话,由 L. M. Ericsson 瑞典制造1901 年,磁力发电机台式 本款是 1901 年由 Ferdinand E. Stensens Telefonfabrik 在哥本哈根制造的注意看它的听筒,单独挂在挂钩上可能是因为当时接入质量不高,有时必需用两只耳朵听 61902 年,Kellogg 角落台式 这种角落台式多数用于家庭、办公室和亭它是由美国哈得伍得公司制造的是从加利弗尼亚一个小镇的农夫手中买到的 1902 年,公用电池墙式 这种不需转动手柄,拿起话筒直接与接线员通话它是从旧金山一个古玩店中买来的 1904 年,磁力发电机共线 本款在 1904 由 L.M.Ericssom 制造此款可由四个用户共享一根线 1753 年 2 月 17 日,用电流进行通信的设想首次在一本名为《苏格兰人》的杂志上提出,文章署名为 C.M. 1784 年 8 月 15 日,一种叫“遥望通信”的视觉通信方式首次在法国里尔和巴黎之间使用。

1796 年,英国人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的办法,并将之命名为Telephone,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832 年,俄国外交家希林制作出用电流计指针偏转来接收信息的电报机 1835 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用电磁学原理用于电报传输的电报机 1837 年 6 月,英国人库克获得第一个电报发明专利权,他制作的电报机首先在铁路上获得使用 1837~1838 年,莫尔斯又发明了将电流“通”和“断”来编制代表数字和字母的码—莫尔斯码 1843 年,莫尔斯修建成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的电报线路,全长 64.4 公里 1844 年 5 月 24 日,莫尔斯在国会大厦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1850 年 8 月 28 日,第一条海缆由约翰和雅各布•布雷特兄弟俩在法国的格里斯-奈兹海角和英国的李塞兰海角之间的公海里铺设,但是,只拍发了几份电报就中断了原来,有个打渔人用拖网钩起了一段电缆,并截下一节高兴地向别人夸耀这种稀少的“海草”标本,惊奇地说那里装满了金子 1876 年 3 月 10 日,英国苏格兰人贝尔发明, “沃森先生,快来帮我”成了人类第一句通过传送的语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