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初中语文重点知识点 越是高年级学习压力就越大,下面我整理了有关于初中重点知识点汇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三语文重点知识点【1】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讨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诞、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比较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规律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对比、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白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对比:把____和______相互对比,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确切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对比、比较、衬托、衬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透露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词曲小知识 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词语的对比(选词填空): 1、对比词义,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细心分辩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调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当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 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幽美或讲求对称或确切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表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确切、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初三语文重点知识点【2】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讨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比较、衬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诞、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比较、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表达方式:概括表达、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规律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对比、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比较(或正反比较)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讨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往往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 强调 特定称谓 否定、讥讽、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醒、解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讨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比较: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较、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透露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由于该词确切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由于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十分只有等):不行 由于该词确切地说明白……的状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由于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复明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复明了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讨论文:回复明了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白(论证了)+论点 基本文体知识汇总 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讨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讨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白)……,表现了(称赞了、透露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明了、层次清楚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觅,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明了、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表达的平板单调,加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以下词语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爽幽美、简单凝练、确切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需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单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诞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透露本质,给读者以显明而猛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比较手法 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衬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讥讽手法 运用比喻、夸诞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讽,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比较,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单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诞:突出特征,透露本质,给读者以显明而猛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楚,节奏显明,加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相互衬托,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