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园鉴赏1

cjc****53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5.50KB
约7页
文档ID:48031859
名园鉴赏1_第1页
1/7

颐和园鉴赏颐和园是清朝三山五园中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也是清朝,乃至中国帝 制社会史上最后修建的一座超大型皇家园囿此外,颐和园还是自汉武 帝建章宫首创“一池三山”模式以来,最后一座、以及仅存的一座保留着 这种模式的宫苑此外,由于规划于清朝的鼎盛时期,这段时期也是中 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因此颐和园/清漪园积淀了深厚的 中国园林文化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凡举中国造园 艺术中的山水规划、借景、蓦拟、对景等手段,都在颐和园中得到体现, 其气魄之壮丽甚至超过了平地起造的圆明园和山地构筑的静宜园,成为 中国古典园林的登峰造极之作东宫门:为颐和园的正门门前有两只铜狮,是清漪园遗物宫门前的云龙石 阶是圆明园安佑宫遗物门额上“颐和园”三字为光绪帝御笔宫门前有大广场,南北两侧为朝房,前有大影壁东 宫门之北、园墙之内,原为嫔妃命妇所住的院落“东八所”,现被隔出颐和园,改为饭店仁寿殿:在颐和园东宫门内,是园中坐朝听政的正殿乾隆时名为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为现名殿为东向, 面阔九间,单檐卷棚歇山顶,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铜麒麟、寿星石,东为仁寿门殿北有水井“延年井”,殿后为 巨大的狮子林假山,仿苏州狮子林,堆山所用的剑石、石笋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后假山遗物。

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后重建,成为皇帝在园中居住的地方正殿即玉澜堂,原为一四通 八达的穿墙殿,光绪皇帝曾经被囚禁于此,因此殿北的后门用砖墙砌死前院东配殿名霞芬室,西配殿为藕香榭, 两殿的门内亦可见圈禁光绪帝的围墙,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正殿地砖上原有坑洼洞痕,为光绪帝被囚禁时用手 杖击地发泄而成玉澜堂西侧另有夕佳楼,楼西为邻水过道,蜿蜒曲折,称为“九道湾” 宜芸馆:在玉澜堂北面,乾隆时是藏书之所,光绪时改为皇后住所院门为垂花门,称宜芸门,门内侧墙壁上有10 块石刻,是乾隆帝摹写的名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内,重建时移此正殿为宜芸馆,东配房称道存斋,西配房称近 西轩,均沿用乾隆时旧名戊戌政变后,玉澜堂与宜芸馆之间的通道也被砖墙切断宜芸馆北门有飞阁复道通至德 和园戏台玉澜堂及宜芸馆西立面,左侧后方为德和园德和园大戏楼:颐和园中看戏的地方,原为乾隆时期的怡春堂楼高21米,三层,结构与圆明园同乐园清音 阁和避暑山庄清音阁相同(与紫禁城畅音阁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外形是卷棚顶,且覆灰瓦) ,是清朝最大的戏楼 之一,三层舞台间有天地井相通,南部有两层的扮戏楼,北部为看戏用的颐乐殿乐寿堂:慈禧太后居住的地方,门外有水木自亲码头,有牌坊,是清宫中最早安 装电灯的地方之一。

院子分为三路,中路乐寿堂为慈禧太后居所,中部为起居空 间,内有宝座、御案、围屏、宫扇,西间为寝宫,东间为更衣室堂前陈列铜鹿、 铜鹤、宝瓶,取“六合太平”谐音寝宫内的文物有用珍珠、玛瑙、翡翠制成的花 篮,用金银和各种宝石镶嵌的四季花卉壁画等乐寿堂前有明代米万钟遗留的“青 芝岫”巨石,院中栽培玉兰、海棠、牡丹,取“玉堂富贵”之意后院原有乾隆时期 遗留之古玉兰树,2005年枯死移除东跨院后半部称“永寿堂”,为太监总管李莲英住所西跨院北部有假山, 以及坐落于山上的扇面殿“扬仁风”扬仁风院落西南角即长廊入口颐和园长廊长廊:东起乐寿堂西院,西至石丈亭长廊长达728米,共273间,其间点缀以 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亭子,以及鱼藻轩、对鸥舫两座对称的点景建筑 长廊背山面水,平面呈展翅蝙蝠形状(取福字谐音) ,不仅把各处景点有机地串联 起来,本身也是颐和园中一处最有名的景观,长廊上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 梦、西湖风景、二十四孝、中国古代诗歌和神话故事(如张敞画眉、牛郎织女、 张良纳履等) 、山水花鸟等图画,共计一万七千余幅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山中部的建筑中轴线上,原址为大报恩延寿寺,1892年重修,是慈禧太后做寿时接受贺 拜、举行庆典的地方。

“排云”二字出自晋朝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排云殿正门为排云门,门 前有云辉玉宇牌坊,两侧有十二属相石排云门和二宫门之间有方形的莲池,池上架金水桥,两门内分别有紫 霄、玉华、芳辉、云锦四座配殿排云殿正殿为颐和园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建在九级汉白玉台基上,七间五进, 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左右两侧有耳殿,各殿之间有复道相连,横列共计二十 一间排云殿之后为德辉殿,再后为高42米的石砌高台,沿台前八字楼梯“朝真磴” 可向上通往佛香阁排云殿东为介寿堂,西为清华轩,清朝时均为命妇退居之所, 现被颐和园作为别墅出租,不对游人开放介寿堂内有连理柏和紫玉兰各一株, 颇为名贵从排云门远眺佛香阁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正中位置,为铁力木修建的八角形三层楼阁,高41米,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是颐和 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阁内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原为九层佛塔延寿塔,修 筑到第八层时乾隆帝下令拆毁,仿武昌黄鹤楼改建阁楼众香界智慧海:位于万寿山山巅,为无梁佛殿,全部为五色琉璃砖砌成,色彩绚丽,图案精美,壁面嵌有1000多尊 佛像外墙下半部琉璃砖上的佛像头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悉数凿毁。

殿内观音像为乾隆时所造殿前有琉璃牌坊, 其上石额构成“众香界”、 “祗树林”、 “智慧海”、 “吉祥云”四句偈语万寿山昆明湖碑:在排云殿之东,碑上有乾隆御书“万寿山昆明湖”六字,碑后 是乾隆所撰《昆明湖记》 ,讲述修建清漪园的理由碑左右各有一座亭子,亭内有 “转轮藏”木塔,塔中有轴,推之使其转动此处仿杭州法云寺藏经阁而建,不对 游客开放宝云阁:在排云殿之西又称“铜亭”建于乾隆20年(1755年) ,高7.55米, 重41.4万斤,蟹青冷古铜色仿木结构,梁柱、椽瓦、斗拱、门窗、对联全部用铜 铸成门窗原被八国联军掠走,在1980年代由海外华人购得,捐给颐和园石舫 石舫:名清宴舫,是一半入水的两层石舫,长96米,上原有中式舱楼,1860年被焚,光绪重建时改为木制仿西 洋大理石舱楼,并在石舫两侧加造明轮石舫西北为小岛,岛上原有西所买卖街,两岸仿扬州瘦西湖景色听鹂馆听鹂馆:在万寿山前山西部内有两层戏楼一座,在修建德和园大戏楼前,这 里是慈禧太后听戏的主要场所馆内古柏参天,馆外有杏树和翠竹听鹂馆现为 听鹂馆饭庄,经营仿清宫廷菜肴,内设贵寿厅、福寿厅、寿膳厅等十个餐厅画中游:在万寿山西部,依山而建,中为八角形两层楼阁,东西为两楼两亭, 东楼名“借秋”,西楼名“爱山”。

各建筑间有爬山游廊和石洞相通,错综复杂,犹 如迷宫站在亭上四周环顾,有置身于画中之感前山东部:有景福阁、自在庄、含新亭、养云轩、意迟云在、千峰彩翠、无尽意轩、写秋轩、国花台等点景建筑 无尽意轩和自在庄清朝为命妇退息之所景福阁为慈禧太后观赏雨景、月景之地前山西部:有邵窝殿、云松巢、湖山真意、山色湖光共一楼、石丈亭等点景建筑邵窝殿之名取南北朝时宋朝 邵康“安乐窝”典故,云松巢取李白“吾将此地巢云松”诗句,两殿现均为颐和园工作人员休息处 长廊西端,石丈亭北有一组院落,称“西四厅”,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移居颐和园时将珍妃囚禁于此西四厅 西北有贝阙,又称宿云檐,乾隆时是清漪园的西门,上供关帝银像贝阙向北有并列的石桥两座,东桥低平,西桥 为拱桥清漪园时期园墙从两桥中间穿过,西桥在园外,东桥在园内后山后山苏州街:又称买卖街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 ,乾隆帝下江南,到苏州游 历唐代白居易修建的七里山塘,回京后在颐和园后湖仿照七里山塘的模样修建了 苏州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期重建颐和园时未修复,1988年复建谐趣园:位于颐和园东北角此园是乾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下江南时,看 了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仿其意而建,自然保有江南园林之美。

谐趣园原名惠山园, 1811年曾经改建并改为现名,为万寿山东麓的园中园这座园有“到门唯见水,入室尽 疑舟”之美誉园内水多桥多,最著名的桥是知鱼桥 此桥桥身低平,贴近水面,能 让游客观赏鱼群在水中来回穿行桥坊上有乾隆皇帝命题的诗句谐趣园的北部是正 殿涵远堂,此堂原为慈禧太后在此水池钓鱼时休息 之用,殿内装饰精美雅致,在颐和 园里可说是上乘之作另外,环绕水池的游廊是一条景色多变的的游览路线,随着每 一转折,必有新的景色出现在眼前谐趣园雪景四大部洲:位于后山中部中轴线上,仿照西藏扎囊县的著名古寺桑耶寺,为汉藏风格的宗教建筑群,居中为 汉式建筑香严宗印之阁,内供药师、如来、阿弥陀三尊佛像,香严宗印之阁四周环绕藏式的四大部洲殿、八小 部洲殿、日殿、月殿、四色塔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的普宁寺布局与此相似香严宗印之阁下原为须弥灵境 殿,1860年被焚毁,未修复须弥灵境殿前为松堂,是一座长方形广场 花承阁琉璃塔:位于后山东部,原为半圆形高台建筑,1860年被焚毁,现存琉璃塔一座,太湖石及汉白玉浮雕 海兽台基一座,以及柱础、石阶遗迹琉璃塔下部的佛像头部被红卫兵凿除 赅春园遗址: 位于后山西部,为乾隆时修建的一处小型园林,园内最大建筑为清可轩,是乾隆帝的书房,依 崖而建,以石崖为其南墙。

西隔桃花沟为丁香院,院南山崖上有香云窟 石洞,洞内有乾隆题诗和石座,洞西 有十八罗汉摩崖石刻赅春园1860年被焚毁,仅存园门一座,但台阶、殿基和部分围墙保存完好 绮望轩遗址:位于后山西部山脚下,后湖旁为乾隆时修建的一处小型园林,构造巧妙,地面隐蔽处有山洞, 向下可直通湖边石岸码头东堤东堤文昌阁 文昌阁:得名于文运昌盛,是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清漪园时期,文昌阁为其东南 门,上有三层高阁,重建颐和园时改为两层建筑文昌阁旁有新建的文昌院,展 出颐和园文物 知春亭:位于文昌阁北,重檐四角攒尖顶,四面临水亭畔山石桃柳点缀,每当 湖水解冻,知春亭总是向人们报以春意每年昆明湖解冻,多由此始 廓如亭:坐落于东堤中部,十七孔桥东端重檐八角攒尖顶,占地130平方米,由 内外三层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支撑,是中国单体体量最大的亭式建筑 铜牛:铸于1755年,在牛背上刻有“金牛铭”叙述了铸造的意义直到如今,铜牛 已看过昆明湖的各种沧桑变化铜牛旁有廓如亭,是中国园林中体量最大的园亭 耶律楚材祠:辽国宗室、蒙元名臣耶律楚材的坟墓,乾隆帝修建清漪园时加以保留,并在墓上加盖房屋,改为祠堂 2003年后已关闭,前半部改为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亭。

南湖岛,远处为中关村的高层建筑南湖岛在昆明湖的南部,占地1公顷左右,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岛上有堆起的假山有摆渡船来往于南湖岛 和长廊附近的码头岛上有涵虚堂、鉴远堂、月波楼等建筑十七孔桥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兼有苏州宝带桥与北京卢沟桥的特点,桥上雕有神态不同的石狮共544只,各石狮威猛凶武,形象 生动桥长150米,宽8米,呈拱形,有十七个不同大小桥洞 龙王庙:即广润灵雨祠,宫中祈雨之所为乾隆拓挖昆明湖之前遗留的重要建筑 昆明湖向东开拓时,保留庙址及周围土地,形成南湖岛慈禧太后由水路入颐和 园时均在祠前码头下船,进入祠内烧香 涵虚堂:在南湖岛北端,隔湖与佛香阁相望乾隆时名为望蟾阁,为三层建筑, 仿江西滕王阁,是观看昆明湖水操的地方,光绪重修时改为单层建筑楼下有石 洞和码头耕织图石碑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一共有六座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 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还有一座景明楼 界湖桥:是昆明湖与后湖两湖之间的界桥 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一座拱桥,桥下原为通往玉泉山的水路过去清宫帝 后由颐和园乘船至玉泉山,便由此桥下通过 豳风桥:原名桑苎桥,为避道光帝名讳而改名桥上有亭 景明楼:名字得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一句,楼形制取自 元代赵孟俯所绘之《荷亭纳凉图》 。

1860年被焚毁,1992年重建楼分三座,并列 排开,周围景色开阔,有置身岳阳楼之感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建桥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句 练桥:名字出于南朝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