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与发展诉求状况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近两年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与发展诉求状况发现,长期应试教育促成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畸形发展、引导失范导致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模糊和迷茫、培训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发展诉求提升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意识、满足其发展诉求应以“中国梦”为思想引领改进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员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定期信息反馈机制(虚实结合)、建立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培养机制改进和加强对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发展诉求 高校新生入学后,面临着紧凑的入学教育和丰富的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员队伍建设规定》,高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专职员岗位,员的工作负荷就尤为凸显为此,员不得不倚重新选的班团干部而他们因没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尽管他们曾担任学生干部有些工作经验,但大学学生工作基本上不同于高中、初中),加上员工作繁重、琐碎, 用在指导他们的精力就非常有限,以致“重使用、轻培养”现象突出,对他们角色认知与发展诉求的研究更是少有提及因此,本研究利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研究方法,在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通过对上海市部分高校2013级109名大学新生班团干部有效样本(A1),2014级203名大学新生班团干部有效样本(A2)进行2次调研和访谈,从素养积淀、履职经历和培训教育等方面分析了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及发展诉求状况及特点,用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一、现状及特点 (一)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的素养沉淀 1. 理想(信念)设定:以个体利益为中心,少服务他人理念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大学入学前,你参加过什么类型的学生干部培训”选项中,选择或兼选“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0.1%和11.3%,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在大学入学前很少有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在“你做班委学生干部的动力是什么”的选项中,选择或兼选“想通过努力为他人服务,得到他人认可”的比例分别为52.3%和50.2%,对比选择“班委干部是个平台,想锻炼、历练自己”的比例(分别为79.8%和83.3%),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不高;结合这两个选项,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理想信仰教育缺失 2. 能力储备:有经历少培训―“黑暗中摸索前行”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大学入学前,你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吗”选项中,选择“曾经担任过”的比例分别为90.1%和98.0%,这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有担任学生干部经历;在“大学入学前,你曾参加过学生干部培训吗”选项中,选择“有”的比例分别为32.1%和29.56%,这说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在大学入学前没有参加过专业培训。
结合这两个选项,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的能力储备现状是有经历少培训―“黑暗中摸索前行” 3. 心理准备:“纠结”中挣扎,想证明自己,正确心态需引导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大学入学后,作为班委,你对为班级同学服务、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有信心吗”选择中,选择“很自信”的比例分别为62.4%和66.0%,选择“基本自信”的比例分别为34.7%和30.5%,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对自己即将应对的工作比较自信;在“你是怎么当上班委干部的”选项中,选择“公平、公开竞选职位”或“参加竞选、负责老师协调安排职位”比例分别为89.0%和90.6%,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很积极主动;在“你做班委学生干部的动力是什么”选项中,选择“班委干部是个平台,想锻炼、历练自己”的比例分别为79.8%和83.3%,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工作的目的主要是提升自我;结合这三个选项,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心态很纠结―相信自己却需要通过平台证明、提升自己,需要进行正确引导 (二)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的履职经历 1. 职责认知:明晰角色、分工不清、职责不明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你的班委角色是什么”选项中,对自己是什么班委角色都给出了明确选择;在“你们班委之间有分工吗”选项中,选择“有”的比例分别为77.1%和80.3%,这说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有分工;在“你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吗”选项中,选择“很清楚”的比例都为67.0%,选择“很模糊、主要是配合协调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3.0%和31.0%;但当继续追问,在“作为班委,你的职责是什么”选项中,给空白答案比例分别为40.4%和36.0%,这说明相当大的比例新生班团干部不知道自己职责;在“你曾组织过班会吗”选项中,选择“没有”的比例分别为45.8%和45.3%;在“你曾组织过班级活动吗”选项中,选择“没有”的比例分别为34.9%和31.5%。
这说明有相当大比例新生班团干部在大一期间基本无作为结合这四个选项,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明晰角色却分工模糊、职责不清 2. 工作体验:实效差强人意 调研显示,在实验组A1和A2中,组织过主题班会的新生班团干部在“你对自己主持的主题班会效果满意吗”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9.3%和21.7%,选择“基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3.1%和53.7%;组织过班级活动的新生班团干部在“你对自己主办的班级活动满意吗”选项中,选择“非常满意”的比例分为21.1%和29.6%,选择“基本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4.0%和60.9%这说明大部分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对自己的工作实效差强人意 3. 角色认同:高度认同学生干部角色,自我认同度不高,对其他班团干部认同度偏高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你觉得班委在班级中的作用重要吗”选项中,选择“很重要”的比例分别64.2%和67.0%,选择“作用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1.2%和29.6;在“你觉得你尽到班委职责了吗”选项中,选择“尽职尽责”的比例分别为33.0%和37.4%,选择“基本负责”的比例分别为63.3%和56.7%;在“你觉得其他班委尽职尽责吗”选项中,选择“都很尽职尽责”的比例分别为57.8%和70.0%,选择“一般,基本负责”的比例分别为38.5%和27.6%。
结合这三个选项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认同角色率很高,对自己工作绩效评价不高,对其他班团干部工作绩效评价偏高 (三)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培训教育 1. 入学后培训现状:培训率低、培训师资单一、培训内容不充分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大学入学后,你有接受过班委培训吗”选项中,选择“有”的比例分别为35.8%和32.5%;在参加过培训的新生班团干部对“你参加过班委培训几次”选项中,选择“1、2、3、4、很多次”的比例分别为(35.8%、16.5%、6.4%、0.9%、2.8%:41.4%、13.3%、5.0%、1.0%、4.4%)结合这两个选项说明,高校新生学生干部培训率低在“在曾参加的培训活动中,是谁对你进行培训的”选项中,选择“员、班主任、专业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8.5%、13.8%、12.0%:43.3%、24.6%、9.6%);在“作为班委,你接受过什么专题培训”选项中,选择“党建、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建设、寝室管理、团支部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分别为(17.4%、13.8%、22.0%、37.6%、4.6%、17.4%、13.8%:19.7%、19.7%、30.5%、39.4%、11.3%、12.8%、15.3%)。
结合这两个选项,说明培训师资比较单一,培训内容比较缺乏 2. 培训意愿:主动要求培训并认识到其对工作的助推作用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大学入学后,作为班委,你愿意接受培训吗”选项中,选择“愿意”的比例分别为86.2%和79.8%;在“你觉得做好班委工作信心源自哪里”选项中,选择“班委学生干部培训和项目实训”的比例分别为44.0%和44.8%结合这两个选项,说明绝大多数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愿意培训并比较能够认识到培训对工作的助推作用 3. 培训需求:对培训主体资质要求高,对自我发展诉求强烈 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你需要具备什么资质的人对你进行培训”选项中,选择“专兼职员、专业老师、素质拓展教练、班主任、具备专业资质证书的教师”的比例分别为(51.4%、34.9%、25.7%、12.8%、20.2%:49.8%、27.6%、24.1%、19.7%、3.4%),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期待的培训主体是员、专业教师和素质拓展教练在“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培训”选项中,选择“专题培训、项目实训、素质拓展、跟踪指导”的比例分别为(33.9%、46.8%、33.9%、15.6%:34.5%、43.8%、44.3%、10.8%),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期待项目实训培训方式。
在“你需要哪些能力的培训”选项中,选择“演讲与口才、沟通与表达、合作与协调、写作、危机处理、组织与号召”的比例分别为(64.2%、44.0%、36.7%、10.1%、30.3%、39.4%:64.0%、47.8%、41.3%、13.8%、28.6%、44.3%)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期待演讲与口才、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升在“你需要哪些能力培训”选项中,选择(党建、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寝室管理、团支部建设)的比例分别为(23.9%、16.5%、42.2%、34.9%、21.1%、6.4%:30.0%、19.7%、39.9%、34.0%、16.3%、6.4%),这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期待心理疏导和加强管理能力培训结合这四个选项,说明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对培训主体资质要求高、对自我发展诉求强烈 二、影响因素 (一)长期应试教育促成高校新生班团干部畸形发展 1. 理想信念教育不足导致知识结构失衡 高校新生班团干部入学以前基本是在高考指挥棒指引下发展的,成绩基本成为评价他们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对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基础学科学习的过度重视严重挤压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空间,导致他们知识结构失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度里,理想信念教育是引领个人发展的核心和灵魂,缺失或无视此项必将给个体成长埋下隐患―滋生、泛滥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束缚其将来远行的高度和广度 2. 脱离社会实践致使潜能处于休眠状态 大学入学前的教育以学生理性思维训练为核心,其他各方面工作都是配合和服务于此的,学生没有能力展示的舞台和空间,更缺乏挖掘潜能的氛围,导致学生能力发展不协调―实践能力发展严重被压抑个体的发展是相互促进、渐进协调的,如体育和智育、美育和德育等,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中学阶段的学生干部缺失专业性培训,学生基本是按照教师的指挥和要求去执行,少人鼓励和欣赏,潜能处于休眠状态 3.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导致心理发育不成熟 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严重缺失导致学生心理自然成长、心态失和,集中表现在认为自己自信却想方设法去证实调研显示,实验组A1和A2在“你需要哪些能力培训”选项中,选择(党建、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寝室管理、团支部建设)的比例分别为(23.9%、16.5%、42.2%、34.9%、21.1%、6.4%:30.0%、19.7%、39.9%、34.0%、16.3%、6.4%),心理专题教育诉求的比例(42.2%和39.9%)在各组都是最高的。
这充分说明中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严重程度 (二)引导失范导致高校新生班团干部角色认知模糊和迷茫 1. 事前科学明晰引导的缺失导致权责不清、职责不明 高校员缺乏对新生班团干部科学明晰的引导和教育致使他们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甚至无作为员在新生班团干部选举和任命以后一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