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写作理论

woxinch****an201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50KB
约14页
文档ID:42314055
文学写作理论_第1页
1/14

第三章文学写作理论第三章文学写作理论这一时期的文学写作理论,虽然有过从 50 年代初到 1957 年“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大好时期,产生了一批颇有见地的论著但是随着 1957 年的反右 派,1958 年的大跃进和 1959 年的反右倾文坛上的斗争日趋尖锐、激烈,由 “双百方针”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很快就过去了一大批张扬文学创作规律的文 学写作理论著作,都被当成了批判和斗争的对象,惟有面向大中学生和文学青 年的文学理论方面,没有全然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唐 搜的《创作漫谈》 ,关沫南的《写作初谈》 ,秦牧的《艺海拾贝》 ,周振甫的《诗 词例话》 ,李宜山的《写戏常识》和胡可的《习剧笔记》 第一节第一节唐弢的唐弢的《《创作漫谈创作漫谈》》与关沫南的与关沫南的《《写作初谈写作初谈》》唐弢唐弢(1913—1992 年)原名唐端毅,曾用笔名风子、晦庵、若思等,浙江镇 海人曾任全国文协委员兼上海分会常务委员,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 教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 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艺新地》、《文艺月报》 副主编,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有《推背集》、《海天集》、 《投影集》、《短长书》、《唐弢杂文选》、《创作漫谈》、散文诗集《落帆 集》、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燕雏集》主持 编写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 《创作漫谈》作家出版社 1962 年出版,是以漫谈笔法写就的文艺理论与文 学创作方面的论文集,曾多次再版,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欢迎 写此书时,唐弢为了力求通俗,曾经对自己约法两章:“第一,凡是文艺 理论问题,尽量避免讲抽象的道理,宁愿挑选一两个故事,运用生活现象和艺 术创作本身作解释;第二,倘有引申,例证只限于听讲的人大家读过的作品, 这样可以一听就懂……例子还是从已有定评的作品里去找 唐弢的约法两章,满足了当时青年文学爱好者求知的心理,向时也体现了 唐搜对青年文学爱好者的关怀、帮助与指导他的《刨、作漫谈》影响了一大 批人,也促使一大批青年文学爱好者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创作漫谈》收进了他 1959 年完成的 40 篇文章,当时正值反右倾之风盛 行,但《创作漫谈》中罕有“左”的痕迹残留,没有畏首畏尾踟躅不前,而是 放胆谈论文艺创作的现象,探索文艺创作的规律,并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论 述写作技法,使读者在形象的谈论中,领悟文艺创作理论的精髓。

《创作漫谈》的特点有三: 1.观点鲜明历久弥新 《创作漫谈》的开篇几章《理乱麻》、《作品的灵魂》、《为主题服务》 阐述的是材料、主题的有关问题,作者用人体作了形象的比喻,得到了读者心 理上的认同,引起共鸣他把作品比作生命,把题材比作人的血肉,把素材比 作乱麻,而主题则是作品的灵魂他的这一形象阐示,几乎影响了写作学界 40 多年,历久弥新 唐弢从形象的论述中,提出了题材的选择、加工的关键点:一是“凡是与 主题有关,合乎主题思想需要的,要尽量丰富,补充铺开;”二是“与主题 无关,或者不能够帮助主题思想开展的,即使你十分爱它吧,也必须忍痛牺牲——要割爱,一点也不要舍不得对于主题,作者也作了深刻的阐述:一是,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主题应有鲜明的倾向性,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否正确,作者 的世界观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主题不能外加,不能强植,主要是通过 作品的一种自然的流露;主题来自题材,反过来又影响题材;三是,结构、写 景、人物活动都要为主题服务 以上有关题材、主题的观点,是唐弢在 1959 年初就提出来了我们回顾历 史,从 60 年代到 90 年代的写作教材专著中,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这些基本观点 的再现。

《让形象说话》、《要有生活细节》、《不做落第秀才》,在这三篇文章 中,唐弢探讨的是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归纳出如下观点:一是艺术作品用形象 反映生活;二是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三是作者的观点要隐蔽在形象之中; 四是形象离不开细节;五是形象是具体、鲜明、可感的 唐弢以文学作品中各类形象为例,从细节这一角度出发,提出没有细节就 没有形象的生动、鲜明、可感的观点强调细节的真实,细节的强烈,细节的 新鲜,细节的具体,细节的描写等他另辟蹊径,用独特的视角,既论形象又 谈技巧,把艺术作品用形象反映生活这一艺术规律,论述得浅显易懂,“形象 不突出,不鲜明,不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我认为,还由于细节描写不足 ”“从相同的规律里写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细节细节需要为主题思想 和人物性格服务生活里许多复杂的细节和生动的形象,经常能够引起我 们的联想,帮助我们创造我们要注意细节,积累和拥有形象的财富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细节中论形象,在细节中见道理的观点 2.阐发“关系”,蕴涵哲理 作者在《见事不见人》、《以卖炊饼的武大为例》、《从真人的基础上提 高》、《慧眼识英雄》等篇中,列举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中的事例。

阐述了生活、 人物、艺术这三者的关系 作为一个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 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唐弢指出!作家要有一双慧眼,“必须从常见、 易知、简单、浮面的现象中,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带给读者以深刻、新鲜的东西,同时也说明了作家具有 了观察生活的敏锐眼光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作家不要受真人真事的约束, 要跳离它,突破它,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 对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唐弢认为:艺术的真实虽然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然而艺术的真实又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这不应该受一人一事的约束 从一人一事跳开,概括了更多的为形象所需要的特点,恰恰是为了加强它的真实性生活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之后, 成为文学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则是占主 导地位的人是一切活动的中心,没有人和人的活动,就不是一部小说,一部成功的小说在人物创造上,作者既反对把典型或者人物形象, 仅仅归结为只是 “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这种提法, 也反对在人物创作中, 可以不和一定社会历 史现象的本质相一致,只要写出个性就行的论调。

作者的观点是,首先,艺术上 一切生动的人物形象,“既是个别的, 而这个别又体现着一般; 既有鲜明的个性化 的性格而这性格又具备着某一类人代表历史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如 《水浒》中 的武大,既 “概括了千百个忠厚、 善良、 懦弱, 像武大一样被压迫受侮辱的人的 特征, 写出了封建统治下 ‘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 ’ , 又是 “一个具体的人, 一个个性鲜明的活生生的人” 武大虽不是一个反抗的人物, 但却是作品中描写 反抗行为的延伸, 因为这一形象的出现, 能在一切反抗者的心中引起对当时社会 的强烈的仇恨,从而煽起他们向封建社会复仇的火焰 其次,从表到里创造人物,要想使作品里的人物真实、生动、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关键在于能否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作者认为,要“通过外在 的活动——姿势、行动、谈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出每个人的内在 面貌,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的神秘并把这种方法叫做“从表到里” 第三,“以形传神”,创造人物为人物造型,“把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统 一起来,一方面深入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注意到生理上的特征,突出了艺 术形象的造型美”唐弢把这种方法称作“以形传神”,他列举了《三国演义》 里的刘、关、张的相貌,一白一红一黑,通过形状、色彩表达了错综美,突出 了人物的性格,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唐弢在《创作漫谈》中,对生活、人物、艺术这三者的关系做了细致入微 的分析,高屋建瓴地作了归纳:生活是基础,是创作的源泉,是人物立足的泥 土,但是生活不等于艺术,一切没有经过提炼的自在状态的生活,本身并不是 那么集中和完整的,是松散缓慢的,它有待于作者修补充实,有待于综合和生 发生活必须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才能变为艺术 3 3.. 综合探讨综合探讨,, 品味真谛品味真谛 唐弢的《创作漫谈》中的后一部分,主要针对文艺理论与文学创作方面的 有关问题,进行了综合探讨:一是“要铸炼语言”,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者用超常的眼光指出: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我们的眼前便出现一个大矿藏由于这种语言的规律还没有完全成型;显得幼稚,粗糙,混乱,然而其中的确有宝贝,埋藏着“语言的金子”在这里,作者期望每一个文学爱好者,都能做一个“语言的金子”的开掘 者,从方言、土语、谚语、新鲜事物中不断丰富语言、完善语言二是“感情的灌注”,唐弢主张“艺术家特别应该是感情丰富的人,只有 这样,才会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才能对生活产生敏锐的感觉,使写出 来的作品有灵魂,有生命”。

三是对于中国的文学遗产的整理与革新,主张:“批判要透,继承要够, 因为整旧的目的总是为了创新要充分发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除上述 几点之外,唐弢还谈到《综合和抛弃》、《讽刺和冷嘲》、《直观能力》、 《艺术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关于文风》等问题分散看是单篇文章,综 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到了写作理论的诸多方面和重要问题细 细品味,都见真谛关沫南关沫南(1919 年出生),原名关东彦,曾用笔名泊丐、路以、史亢地、孟来、 沫南,吉林省永吉县人30 年代后期即在哈尔滨参加左翼文艺工作,新中国成 立后,任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北方文学》 主编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蹉跎》、《战斗中的友谊》、《在镜泊湖边》、 《险境》、《岸上硝烟》,以及早年的长篇小说《落雾时节》等 《写作初谈》北方文艺出版社,1959 年出版此书涉及文学创作中的许多 根本性问题,共收入 14 篇文章,分别论述了生活、写作与艺术,材料、素材、 题材、主题的收集、提炼与处理,人物的描写,结构和情节的关系及其任务等 内容,并联系青年作者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透的阐述此书的出版, 适应了当时社会文学创作的需要,对文学青年学习文学写作,起了积极的 作用。

《创作初谈》有如下几个特点: 1 1.鞭辟入里地阐述了生活、写作和艺术三者的关系.鞭辟入里地阐述了生活、写作和艺术三者的关系 首先,作者用较多的笔墨论述了认识生活对于文艺创作者,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问题作者结合一些同志写不深的毛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仅仅与写 作技术有关,更重要的是了解、深人生活与斗争不够作者反对艺术至上主义, 反对蹲在象牙塔之中做一些与世无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梦,提倡作者深入生 活,只有这样,才能够敏锐地看出生活中最本质的问题作者还强调必须要用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与观点,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有了深 厚的生活底蕴,才能进行写作 其次是写什么的问题作者指出“要写群众的生活”它包括社会主义工 业和农业建设,国防建设等活动换一句话来说,要写工农兵的斗争与生活, 通过写工农兵来“反映出时代生活的伟大发展与变动”此外,作者还强调了 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如果是不熟悉的生活,应该“投进那个生活的烘炉里去, 锻炼一下,体验一下,然后再来写”参加人民大众的现实斗争,与工农兵相 结合,那么创作源泉就会源源不竭 第三,艺术表现:一是贵在创新。

文学艺术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如果只是 一味地模仿就会流于平庸要能够写出那些别人还没有反映过的事物二要用 形象反映生活,反对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用艺术性代替和掺杂阶级性;第二 种是反对艺术可以取消或可以标语口号化三要进行文艺批评,文学艺术的发 展离不开文艺批评,要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文学艺 术仅仅理解成为只是某些政治原理的翻版、图解或例证,是为了证明或解释若 干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