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王家庄金元壁画墓发掘简报 摘 要: 2005年6月,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在扩建储煤场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壁画墓墓葬顶部已被破坏,墓室四壁绘有壁画,且保存较为完好随葬品中有3件黑釉红斑瓷碟,从出土遗物、壁画内容及墓葬形制等判断,该墓葬年代应属金元交替之际,为研究金元时期太原的葬俗提供了实例关键词: 太原 金元时期 壁画2005年6月,太原市万柏林区王家庄村在扩建储煤场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壁画墓当地村民随即报告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经勘察,墓葬顶部已被破坏;自墓顶洞口探视,墓室内绘有壁画,且保存较为完好考古人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 墓葬形制王家庄村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部东社乡,西依龙山山脉墓葬位于村西山脚下,原为荒地,现已辟为储煤场该墓葬为平面六角砖砌单室墓,坐北向南,方向165°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图一)由于墓道被煤场内的大量煤炭叠压,故未能发掘墓门为砖砌拱券式,位于墓室南壁西部,宽0.60、高1.10米墓室呈六角形,南、北壁边长1.32米,其余边长均为1米墓壁平砌至0.75米处砌出半砖,形似出檐,墓顶为穹隆顶式,墓室内由地面至顶残高2.10米。
地面条砖铺砌棺床位于墓室北部,由西北壁与东南壁之间垒砌,高0.10米,表面亦平铺条砖(图二)二、 人骨及随葬品[来自wwW.lw5U.coM]两具人骨保存较完整,均仰身直肢,为夫妻合葬墓室曾被水浸泡,未见棺木痕迹棺床前有一长条木桌,已腐朽,无法辨认原有形状随葬品有瓷器5件M1:1,黑釉瓷钵,1件侈口,直腹下收,矮圈足微外敞内壁4.2厘米处有粘连痕迹,底部一圈无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釉流痕高11.8、口径11.4、足高0.8厘米(图三)M1:2,白底褐釉瓷碟,1件敞口,折腹,平底,矮圈足内壁施白釉,折腹处两圈褐釉,内绘花草纹外壁施褐釉,底无釉高2.6、宽12、足高0.5厘米(图四)黑釉红斑瓷碟,3件M1:3,浅腹微弧,矮圈足内有分布较均匀的五片红斑,伴有明显的釉滴痕迹,内底有一圈宽2厘米的无釉痕,外腹施釉不到底,口沿折棱内敛,有五处细微残痕高2.6、宽13.5、足高0.8厘米(图五)M1:4,浅腹微弧,矮圈足内有分布较均匀的五片红斑,伴有明显的釉滴痕迹,内底有一圈宽2.2厘米的无釉痕,外腹施釉不到底,口沿折棱内敛,有四处微残痕高2.8、宽13.9、足高0.4厘米M1:5,浅腹微弧,矮圈足内有分布较均匀的五片红斑,伴有明显的釉滴痕迹,内底有一圈宽2.6厘米的无釉痕,外腹施釉不到底,口沿折棱内敛,较完整。
高[来自wwW.lw5u.CoM]3.3、宽14.5、足高0.8厘米三、 墓室壁画此墓葬装饰采用砖砌仿木建筑结构与彩绘相结合墓壁刷白灰水直接作画,墓顶没有做彩绘装饰墓壁六角绘有六根立柱,将墓室分为六个单元立柱上承托有枋,枋与立柱柱顶之间绘有雀替,枋之上砌有两层平砖墓壁之上为穹隆式墓顶现将墓壁依次分为北、西北、西南、南、东北、东南六壁,分别叙述如下北壁,正中绘一红色立柱,将墓壁分为两个空间,形似两间厅堂立柱之上承托有枋,立柱柱顶与枋之间绘有雀替两空间均绘有红色方桌,桌面长方形,直腿,前后有枨,左右双枨左边方桌绘花瓶,右边方桌绘花盆,均插有花卉(图六)西北壁,绘一侍童,前额无发,后部蓄发,两侧盘发髻,上系白丝带,脸颊及嘴部涂浓重胭脂红上身着红色直领左衽窄袖短衫,左手握于胸前,右手下垂,执一海棠盘(又名八曲盘),下身着绿色长裙(图七)西南壁 无壁画南壁,墓门开在此壁,位置偏左,与西南壁相连,无壁画东北壁,两侧绘墨竹条屏,中堂书“雪奄安乐堂”中间绘一红色翘头书案,三角座、横枨、装饰雕板上绘梅花,桌面下边饰花牙子,桌面两边向上内卷(图八)北壁由出檐处至穹隆顶绘有三条红线直至墓顶,形似木椽东南壁,绘一侍童,中部无发,两侧盘发髻,上系红丝带,脸颊及嘴部涂浓重胭脂红。
上身着绿色直领左衽窄袖短衫,双手揣于袖中拱于胸前下着红色长裙(图九)四、 结 语王家庄金元墓形制普通;壁画内容虽简单,却包含了诸多时代特征壁画方面:墓室两壁二侍童头梳双髻,着直领左衽窄袖短衫,发式与服饰有着显著的金代特点,与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二十四孝图中孩童形象相同,亦与东北地区出土的众多金代“童子戏莲铜镜”中的童子形象相同西北壁侍童右手所执海棠盘(又名八曲盘),乃金代沿用辽代的器型,由金银器演化而来壁画中的木桌基本保留了北宋时期风格,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木桌形制相似[1]壁画中长屏墨竹的画法,是金元时期才形成的[2]墓室壁画木桌上的插花、书案装饰雕板两处所绘梅花形象出现于元代,是受当时文人画的影响装饰方面:此墓葬仿木建筑结构较为简单,只有立柱、枋、雀替,而无斗栱、椽飞、瓦檐等建筑构件这类墓葬主要出现于金代晚期的晋北及河北南部,如:河北内丘胡里村金墓[3]太原地区此时期墓葬装饰多见为仿砖木结构无壁画或内容简单的壁画墓王家庄金元墓属有壁画而无仿木构件的墓葬山西地区已出土墓葬中,结构、装饰简单或无仿木构、无装饰的同类墓葬,主要发现于晋中汾阳、孝义地区,如山西汾阳金墓M7、M8,山西孝义金墓等[4]。
随葬品方面:3件黑釉红斑瓷碟,与山西博物院馆藏太原地区出土的金代瓷碟器型相同,当属金元时期综上所述,王家庄墓葬年代应属金元交替之际,为研究金元时期太原的葬俗提供了实例参加发掘 陈庆轩 裴静蓉 彭娟英 梁 谦执 笔 陈庆轩绘 图 唐 洁摄 影 陈庆轩[1] 《山西长治市魏村金代纪年彩绘砖雕墓》,《考古》2009年第1期[2] 《中国墨竹》载:北宋文同《倒垂竹》完全摆脱了过去画羽状叶的习惯,大面积表现出叶子互生之竹枝,此前的《雪竹图》虽已有此倾向,但在文同的笔下才将这种画法明确地肯定下来至金元时期,已不太强调粉节,竹画中节间白线渐次隐去,随之产生了以浓墨勾挑之乙字上抱,八字下抱等点节法[3] 《河北内丘胡里村金墓》,《文物春秋》2002年第4期[4] 《山西汾阳金墓》,《文物》1991年第12期;《山西孝义金墓》,《考古》2001年第4期;《山西长子县石哲金代壁画墓》,《文物》1985年第6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