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RNA病毒v 呼肠孤病毒科v 双RNA病毒科核酸为线状双股RNA、分节段病毒,多无囊膜第1节 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 主要分离自呼吸道、肠道,与当时研究的疾病并无联系,如同孤儿,故称呼肠孤病毒该科病毒特征: 球形,直径80 nm 线状双股RNA,分节段;10-12 2-3层衣壳,二十面体对称 无囊膜 胞浆内复制分类v 分为12个属,宿主包括哺乳动物、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v 对脊椎动物致病主要有6个属:正呼肠孤病毒属 RNA10节段 环状病毒属 RNA10节段 轮状病毒属 RNA11节段 科州蜱传热病毒属 RNA12节段 东南亚十二节段病毒属 RNA12节段 水生呼肠孤病毒属 RNA11节段轮状病毒(Rotavirus)v 球形,平均直径70nm左右v 11节段双股线状RNAv 双层衣壳,成轮缘状,围绕内层v 某些毒株具有血凝性v抵抗力较强:耐乙醚和弱酸,在-20可以长期保存,56 1小时可被灭活 v可在猴肾原代细胞中传代和繁殖 内层衣壳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车轮幅条致病机理v 病毒感染小肠绒毛,使之变短、萎缩,并被立方上皮细胞覆盖v乳糖酶等分泌减少,影响糖的吸收,奶中未消化的乳糖促进细菌的生长,从而加剧腹泻。
v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幼畜,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轮状病毒流行情况v 全世界每年因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婴幼儿死亡的人数大约为90万人,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发展中国家v 在我国,02岁以内的婴幼儿人数约为4000万人(含新生儿),每年大约有1000万婴幼儿患轮状病毒感染性胃肠炎,占婴幼儿人数的1/4,是引起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 症状v 轮状病毒感染从无症状、轻微发病到严重发病,严重时发生致命性胃肠炎、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轮状病毒胃肠炎的症状包括发烧、呕吐、腹痛以及无血色水样腹泻,症状可持续39天 诊断v 电镜观察(粪便)v ELISA检测病毒抗原v RNA电泳图谱,可区分不同型病毒防控v 肠道局部免疫比全身免疫更有保护作用,初乳中的抗体至关重要v 灭活疫苗接种母畜v 人口服疫苗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u 我国分离、鉴定的第一株水生动物病毒(1970年 )u 暴发性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发病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u 二十面体对称的球形颗粒,基因组由11条分段的双链RNA组成双RNA病毒科v病毒无囊膜,直径60 nm,一层衣壳,基因组含A、B两个线状双股RNA分子。
v 病毒对热稳定,在pH3-9、经乙醚或氯仿处理不丧失其传染性 传染性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又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双股双节段RNA;20面体立体对称;无囊膜v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感染,污染病毒的蛋壳可传播病毒v病鸡舍中的病毒可存活100d以上病毒耐热,耐阳光及紫外线照射56加热5h仍存活,60可存活0.5h,70则迅速灭活v病毒耐酸不耐碱,pH2.0经1h不被灭活,pH12则受抑制v病毒对乙醚和氯仿不敏感v3%的煤酚皂溶液、0.2%的过氧乙酸、2%次氯酸钠、5%的漂白粉、3%的石炭酸、3%福尔马林、0.1%的升汞溶液可在30min内灭活病毒 致病机理v 病毒感染后在肠道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中复制,进入部分循环系统导致初次病毒血症感染11 h后,大量病毒存在于腔上囊中,并释放,导致二次病毒血症v病毒在囊内的前淋巴细胞选择性地复制,破坏囊内B细胞,从而造成免疫抑制3-6周龄鸡的囊发育最完全,因此最易感症状与病变 v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和肾脏损害为特征流行特点v病鸡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鸡是主要传染源 v本病一般发病率高(可达100%)而死亡率不高(多为5%左右,也可达20%30%),卫生条件差而伴发其它疾病时死亡率可升至40%以上,在雏鸡甚至可达80%以上 v发生本病的鸡场,常常出现新城疫、马立克氏病等疫苗接种的免疫失败,这种免疫抑制现象常使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微生物学诊断 v1、病原的分离鉴定(1)病料采取:除脑外多数器官都含有病毒,其中法氏囊和脾中的含毒最高,其次为肾脏。
2)病毒分离培养:绒尿膜接种911日龄鸡胚,鸡胚常在37d死亡v2、血清学诊断(1)琼脂扩散试验(AGP)(2)病毒中和试验(VNT)(3)免疫荧光试验(IF)(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防控v 疫苗效果较差,种鸡可用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在18周龄产蛋前接种灭活疫苗v 感染IBDV的囊组织制成的灭活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