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十世纪最后的“桃源乡”

206****923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96MB
约14页
文档ID:47257605
二十世纪最后的“桃源乡”_第1页
1/14

AT&D 2001-06-38Project File(Architecture)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 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条长长的、 弯弯的小路, 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 它隐在幽静中, 只有瀑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二十世纪最后的“桃源乡”—贝聿铭美秀美术馆项目名称 ○ 美秀美术馆 (M I H O M U S E U M ) 建筑设计 ○ 贝聿铭 撰文/ 摄影 ○ 方振宁(日本)步入梦中桃源深秋的京都,层林尽染在日本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的故乡、琵琶湖的东南方、信乐县立自然公园的重山中,新建了一座专门收藏丝绸之路和日本古代艺术品的美术馆——美秀美术馆(M I H O M U S E U M ) ,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 19 9 7 年的大手笔得知贝聿铭在日本新建了一座美术馆,就一直盼望早点目睹19 9 7 年12 月初的一日,我从新京都车站出发,乘快车在石山站换乘直达美术馆的公共汽车一路上看着路标的指示,知道离美术馆越来越近,这时我颇有些紧张,不知怎样把握步入梦中的桃源。

车,缓缓停下,出现在眼前的是迎宾馆它的平面是一个三角形,小小的圆形广场有一半切入其中,三角形的长边和与迎面而来的观众形成 45度角,暗示着左边道路延伸的方向走出迎宾馆尚不见美术馆的影子,原来它在山的那一边我环视四方上下,发现在这圆形广场的中心有一个独立的圆形,上面刻有十字分割之纹,游客大都容易忽视这一细节,因为它实在不起眼我突然想起这可能是指示东西南北的标记,有方向才能察知时间的流程贝聿铭这位华裔美国建筑家,不会忘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时空的记忆迎宾馆两旁有两扇青砖镶边的白墙,墙前立有几棵青松,松姿投在墙上淡蓝色的影子,让人觉得至此已到图画中○ 万绿丛中的美秀美术馆(美秀美术馆提供)○ 贝聿铭美术馆素描效果图AT&D-39银桥跨山谷沿坡路行不到百米,出现一个隧道,隧道口与外沿砌石的造型优雅之极,像是镶在山坡上的一只巨大眼睛 道旁栽有樱花树, 樱花盛开时节, 可以想象那景色更迷人 隧道中两侧装有反射光的饰灯,逆光效果像是日蚀每盏灯的高低恰好与人的水平视线相吻合,远远看去是一条光带沿着弯弯的隧道慢悠悠地走,豁然出现隧道口,44 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框架再紧收 刹那间, 突然的急开放, 这时才对 “开眼” 的瞬间有所觉悟。

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的长12 0米的吊桥 走出银线之网,像是小人国中的小人从一架竖琴中出来将高高抬起的视线降下,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此时,悬念才得以放下 ○ 美秀美术馆之夜(美秀美术馆提供)○ 贝聿铭手稿AT&D 2001-06-40再现苏州园林记忆眼前又是一个圆形小广场,在广场中间同样有一个圆,并刻有十字交差纹样想必与迎宾馆小广场所见的意义相同,我没有急于登上那三重台阶,而是先观赏造型传统,且全部用玻璃镶成的屋顶,以及光影交错之下的月亮门贝聿铭本人说那是参考了日本寺院的构造,但我觉得那分明是贝聿铭少年时代苏州园林的记忆再现贝聿铭一向喜欢将隐藏在造型中的几何形提纯这个入门建筑,细看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它们互相交错,像是一幅几何形错觉绘画到此并没有完,如果你将屋顶中最大的一个三角形的腰边,向两边延伸,就会自然与台阶两边的围墙斜边相连接,这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稳定的正三角,这便是贝聿铭的妙笔所在如果说有受到日本的影响,应该是被强调了的清析的轮廓和剪影效果这入门建筑,不分前墙后壁,一片透明,恍恍惚惚天窗设计的独到之处是那玻璃下边的 “遮阳帽” , 贝里铭的建筑中常常使用遮阳的处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铝合金,这一次则是全部使用木质材料,光线通过格子的折反射之后散入空间,使室内出现一种温暖柔和的情调。

进入正门之后,透过像广角银幕一样的玻璃开窗, ○ 出现在眼前的是迎宾馆○ 灰砖白壁好似江南民居色调AT&D-41可以看见窗外的青松以及层层叠叠的山峦,像一幅透明的屏风画,迎接着前来的观众群山律动中的一波现代建筑有着多元的倾向,其中一个分支是朝着一个可游、可观、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扬的场所移行其实,所谓建筑的真实一定是向你展现易于记忆的空间,或是从未有过的体验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 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丰富而错综的东方情结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 到了19 8 8 年, 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平线,我认为这是向自然的回归这座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憧憬。

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东方的日本,建造一座让人想起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是多么丰富而错综的情结美术馆之由来美秀美术馆的建立,主要是基于神慈秀明会会长小山美秀子从 40 年前开始的个人收藏她 19 10 年出身于大阪一家充满艺术气氛的家庭,19 2 8年从女子中学毕业,因向往精神、情操高尚的环境,选择了东京自由学园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决心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社会 于是在19 41年师从于教祖冈田茂吉,开始确立基于信仰的生活小山美秀子信奉她的老师所提倡的: “人有必要养成美的观念,美的环境可以造就美的人心社会 ”从此开始收集能陶冶人心的艺术品,最开始是以茶道道具为中心的日本美术工艺品,并在教会内开设了茶道和华道教室当滋贺的神苑建成后,小规模的美术收藏品展览不断这次美秀美术馆的建成,可以说是实现了神慈秀明会创立以来长年的梦想然后在 19 9 3 年创立了秀明文化财团,把地点设立在邻近神苑的高台上,而在 19 9 0年,落成了一座高60米的“钟塔” ,那是贝聿铭在日本的处女作。

事情得从 19 8 7 年开始说起,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弘子决心建造一座新的建筑,为此开始寻找世界上最优秀的建筑家,然后她们去纽约敲开了贝聿铭的门贝聿铭不久访问了神苑, 并于19 9 0年完成了这座 “钟塔” , 那是在19 8 9年他刚刚完成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之后不久的事贝聿铭曾在初到神苑时赞叹过那里的风景: “这是香格里拉 (人间乐园) ”贝聿铭最初的感慨,给小山美秀子夫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成为伏笔 “钟塔”○ 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遂道中两侧装有反射光饰灯像是日蚀AT&D 2001-06-42○ 沿着弯弯的隧道悠悠地走,豁然出现隧道口○ 银桥结构细部○ 像似琴弦四射的西侧隧道口AT&D-43的造型受日本三味弦乐器拨子造型的影响, 19 5 4年贝聿铭来日时曾在京都买过这一乐器 没想到3 0多年之后,居然成了“钟塔”这件作品的灵感源泉 美国建筑家、艺术家的观念,和日本传统工匠美意识的结合之作, 在信乐山中成为现实 这件作品使贝聿铭与日本结了缘, 也是现在这座美秀美术馆的缘起选址最初选中的美术馆建设地点,位于两条河的合流之间,贝聿铭认为必须绕过这个地方进入美术馆感到不合适一天,小山美秀子突然来了问: “什么时候可以来日本, 现在又发现了别的地方。

” 但是, 第二个地方也有问题,因为没有道路,虽然可以铺设道路,但是因为这样会破坏环境,所以贝聿铭拒绝了这一提案此时,听说小山美秀子的建设委员会中的一位成员,是山谷另一边土地的所有者,贝聿铭研究了这一地形之后,表示了相当的兴趣贝聿铭在回顾那一段时说:“在通向美术馆的空地有山的部分可以挖一个隧道,然后建一座桥,这就是我所希望的进路当隧道的建设被确定下来之后,我对这个计划怀有相当的兴趣我想,这样可以做出让人吃惊的通向美术馆的方案 ”○ 南北馆配置图○ 银桥横跨山谷AT&D 2001-06-44扩充收藏当馆址选定之后,到最后落成的规模远远超过预想,最初只是想造一座收藏东方艺术品的小美术馆可是,当北馆的设计完成时,小山美秀子夫人和她的女儿商量,想变成一座具有国际性收藏的美术馆她们二位曾征求过贝聿铭的意见,贝聿铭认为那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当时贝聿铭说了一句耐人寻味且非常具有建设性的话他婉转地说: “不但外壳(指建筑) 重要, 里面也应该有国际性 ” 确切地说, 当时贝聿铭对她们到底有多少资金并没有把握从此,小山美秀子夫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学者和专家们的协助,尽可能地、广泛地收集国际性的艺术品而后收集到的范围包括:埃及、中亚、希腊、罗马、中东和中国的古代美术品。

建筑构造之意境人们常常埋怨建筑受到各种限制,而无法实现初衷但常常又由于有了限制,优秀的创造才得以体现,美秀美术馆就是一件绝好的范例19 9 7 年1月2 1日贝聿铭在纽约曾接受过一次记者的采访, 他认为: “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 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 满是秋色的美术馆正门○ 美术馆西侧外观(美秀美术馆提供)AT&D-45现在我们看到完成的这个超过我们想象的建筑,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应该说,这方面也满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南北两翼及收藏库设施大体由南北两翼构成,连接南北两馆的通道使整个建筑显得舒畅有致,这些通过建筑的平面图一目了然。

北馆主要展示东方美术品,而南馆则是西方美术收藏,地下两层均为服务空间北翼是收藏库群,而南翼则是理事和馆员们的办公室贝聿铭反复运用几何形的手法众所周知,他追求精致、洗炼的造型达到极致而这次,由于美术馆在构造上的特殊要求,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术品,必须在内部设计一○ 正打开的美术馆正门○ 美术馆正门AT&D 2001-06-46些专门的空间 比如, 为在南亚美术画廊展示的, 公元2 世纪后叶巴基斯坦的犍陀罗雕刻的顶部, 专门设计了天窗 从上面撒下的光线,极具神秘感现在收藏品仓库的设计则一反常规, 它设计在最下层, 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为施工上的大课题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热材料,以防止由于室内外的温差而结霜 另一方面, 为了防止建筑上覆盖的土渗水,采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树根的侵蚀) 性的, 瑞士生产的防水剂,再在那上面筑水泥以防万一发生的事故不只是建筑本身,其它如对美术品的安放、 收藏环境等,贝聿铭都下了相当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间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展示间没有直接的空调,而是在它的周围加以设置,目的是保护珍贵的美术品 这一新的设想是, 让具有理想温度的空气渗透到展示空间中来,而内部的空气不对流,把对美术品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收藏品仓库中也采取了同样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对展品有害的发热光源,用最近几年开发出来的光纤维材料作照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