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ppt课件

tia****nde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56.32KB
约21页
文档ID:69175225
《园林病虫害前四目》ppt课件_第1页
1/21

病虫害防治,第六组,直翅目,体小型至巨型,体长4~115毫米,仅少数种类小形口器为典型咀嚼式口器,多数种类为下口式,少数穴居种类为前口式 上颚发达,强大而坚硬 触角长而多节,多数种类触角丝状,有的长于身体,有的较短;少数种类触角为剑状或锤状复眼发达,大而突出,单眼一般2—3个,少数种类缺单眼 前翅狭长、革质,停息时覆盖在体背,称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宽大,停息时呈折扇状纵褶于前翅下,翅脉多平直 前胸特别发达,可活动,前胸背板发达,常向背面隆起呈马鞍形,中、后胸愈合 前足和中足适于爬行,部分种类前足胫节膨大,特化成开掘足(如蝼蛄),适于掘土,多数种类后足形成跳跃足(如蝗虫、蟋蟀、螽斯)均是不完全变态多数种类雄虫常具发音器,以左、右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螽斯、蟋蟀、蝼蛄等),或以后足腿节内侧的音齿与前翅相互摩擦发音(如蝗虫)发音主要为了招引雌虫雌虫不发音1.蝗科,1.蝗科 体细长,光滑,颜面倾斜,触角剑状,无前胸腹板突,后足腿节中区具羽状隆线,后足特化为跳跃足前翅翅末不尖削植食性,许多种类是农林业的重要害虫产卵器凿形,卵以卵囊的形式产在地下2.螽斯,触角长过身体,产卵器发达,刀或剑状,跗节3-4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内侧。

螽斯跗节4节,产卵器为马刀形、剑形或镰刀形翅一般发达,但也有短翅型或无翅型螽斯的尾须一般短一般为植食性,少数为肉食性卵产在植物体内,3.蟋蟀,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油葫芦 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4.蝼蛄,前足开掘足,触角30节以上,但短于身体跗节2-3节听器位于前足胫节,无发音器,产卵器退化 蝼蛄为土栖昆虫,前足开掘足,胫节宽,具4齿,跗节基部2齿,构成开掘足后足腿节不发达,不适合跳跃产卵器不发达,但尾须很长1-3年发生一代,是重要的地下害虫,4科对比,蝗虫与蟋蟀:首先蝗虫和蟋蟀的跳跃足都发达,但蟋蟀的触角长于身体,而蝗虫的短于身体,蝗虫的产卵器为锥状,蟋蟀产卵器为矛型并且蟋蟀尾须长,蝗虫没有 蝗虫与蝼蛄:蝼蛄的产卵器退化,而蝗虫的产卵器为锥形,且蝗虫有翅,蝼蛄则无。

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蝗虫的后足为跳跃足 蝗虫与螽斯:蝗虫触角短于身体,螽斯触角长于身体,螽斯产短器为马刀型或剑型,将卵产于植物组织中,蝗虫的产卵器为锥形,将卵产于地下 蟋蟀与螽斯:蟋蟀的尾须长,产卵器为矛状,且跳跃足发达,而螽斯的后足不发达,且产卵器为马刀型,无尾须 蟋蟀与蝼蛄:蝼蛄的产卵器退化,而蟋蟀为矛型产卵器蝼蛄的前足特化为开掘足,蟋蟀的后足为跳跃足蟋蟀触角长于身体,蝼蛄短于身体 螽斯与蝼蛄:螽斯触角长于身体,产卵器为马刀型,将卵产于植物组织间,后足为跳跃足蝼蛄产卵器退化,将卵产于地下,前足为开掘足,触角短于身体蝗虫,蟋蟀,蝼蛄,,螽斯,2.半翅目,半翅目也叫异翅目此类昆虫俗称蝽或椿象,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虫、臭虫、臭板虫属昆虫纲、有翅亚纲、不完全变态世界性分布,少数为肉食性大多数为植食性,为害农作物、果树、林木或杂草,刺吸其茎叶或果实的汁液,对农业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它是昆虫纲的一个较大的目通称为“椿象”刺吸式口器,前翅前半多成骨化成半鞘翅的昆虫身体由小型至大型不等,体形,体色均多样身体含有臭腺(成虫的臭腺开口于后胸侧板内侧,若虫的臭腺开口于腹部背面)用。

卵产于物体表面 常见的大科有:蝽科、缘蝽科、长蝽科、网蝽科、猎蝽科、盲蝽科等两对翅,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头部多呈三角形或五角形,其前端中央称中片,其两侧部分称侧片后口式,口器刺吸式,喙管通常3—4节,但与同翅目所不同的是喙基部白头的前方伸出 触角为丝状复眼发达,突出于头部两侧;单眼2个,位于复眼稍后方少数种类无单眼前胸背板发达,通常呈六角形;有的呈长颈状,两侧突出成角状中胸小盾片发达,通常呈三角形,或有半圆形与舌形者,有的种类特别发达 蝽类多数为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多种植物幼枝、嫩茎、嫩叶及果实汁液,有些种类还可传播植物病害胸部具两对翅,后翅膜质,前翅基半部坚硬,端半部膜质,称半鞘质,这是本目的主要区别特征猎蝽、姬猎蝽、花蝽等科为肉食性,是重要的害虫天敌蝽科,小型至大型,多为椭圆形,背面一般较平,体色多样触角5节,极少数4节有单眼,前胸背板常为六角形小盾片发达,三角形或舌状后足胫节无强刺或有小刺臭腺发达蝽科是半翅目中最常见的大科之一,由于体现较大且多营暴露生活,因而为人所熟知生活在植物上,大多为植食性喜吸食果实或种子,也吸食植物汁液,许多种类是农林害虫常见的有谷蝽、稻绿蝽等2.网蝽科,小到中型。

体多扁平,有相对宽平的前翅,体色缺乏鲜艳的色彩前胸背板及前翅遍布网格状棱起所组成的花纹,极易识别 生活在植物上,多栖息于叶片反面,若虫尤其如此也有的种类生活在树皮缝隙、地被物间及苔藓层下全部植食性,少数能形成虫瘿 危害特征:在叶背生存,会留下铁锈色排泄物,和虫蜕叶变出现失绿色白斑3.缘蝽科,到大型体形多样,常为椭圆形体呈黄、褐、黑褐或鲜绿色,个别种类有鲜艳的花斑常分泌强烈的臭味触角4节,喙4节,有单眼,翅的膜片上有8-9条脉全部为植食性,吸食寄主的汁液,尤喜吸食花果许多种类对作为造成危害4.盲蝽科,小至中形,体形多样大多数无单眼,身体相对柔弱,足常易断落前翅常折叠,膜片上只有1大1小两个翅室,其余翅脉均消失本科为半翅目中最大的一个科,世界已知约10000种,广泛分布多生活在植物上,行动活泼,善飞翔,喜食植物的花果部分类群捕食蚜虫、螨类等小动物及虫卵5.猎蝽科,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小型至大型,体长最大可达40毫米体形极其多样多数种类体壁坚硬,黄、褐或黑色,不少种类有鲜红的色斑。

头部常在眼后变细伸长触角4节,喙3节,喙不伸达中足基部许多种类的前足特化为捕捉足6.花蝽科,小型,椭圆形,背面扁平触角4节喙4节,第2节极短小,喙伸达中足基部前翅膜片上无封闭的翅室,翅脉很少生活在植物上,多见于花朵、树皮、叶腋、球果的果鳞下等处部分种类在地被物和动物的巢穴内生活,主要为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蚧壳虫、蓟马、木虱等小动物常见的有小花蝽、原花蝽等蝽,网蝽,猎蝽,花蝽,盲蝽,缘蝽,等翅目,翅目中小型的社会性昆虫腹部柔软,触角念珠状,翅膜质狭长,两对翅相似,尾须一对通称白蚁或螱在昆虫中,它们属于比较原始的类型进化系统上与暃蠊近缘白蚁触角念珠状,腹基粗壮,前后翅等长; 分为生殖型和非生殖型 生殖型分为蚁后蚁王,生殖蚁 非生殖分为工蚁和兵役,缨翅目,缨翅目昆虫通称“蓟马”,体微小至小形,长0.5一14mm,一般为1—2mm口器锉吸式,左右不对称翅狭长,具少数翅脉或无翅脉,翅缘扁长,有或长或短有毛也有无翅及仅存遗迹的种类渐进变态一般吸取植物汁液,为害禾谷类、棉花和烟草等,有的能传播植物病毒,是大害虫;也有少数肉食性种类捕食蚜虫和粉虱,是益虫。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