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考纲知识点 2、 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6、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 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10、 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半坡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14、 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成为日后的华夏族 16、 原始社会时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历史上叫做“禅让” 17、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2、 公元771年,西周灭亡 23、 在原始社会未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到了夏朝,青铜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24、 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25、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6、 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牧业已相当发达,后代称为“五谷“(稻、黍、粟、麦、豆)的农作物,商周时已经齐备 27、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们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8、 春秋五霸的两种说法: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文公、楚庄王 29、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30、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因各诸侯国连年相互争战而得名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1、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32、 晋文公整顿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城濮大战中,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3、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公晋国,稍后齐国大夫四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并建立田氏齐国,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34、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35、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孔子说的,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十二、赤壁之战: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 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