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生物与环境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1.18KB
约36页
文档ID:410189703
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生物与环境_第1页
1/36

2022届新高考生物精准冲刺复习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ー、种群与种群密度1 .种群的概念(1)定义: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就是种群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 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2 .种群密度的概念(1)含义: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个体数⑵表示方式:种群密度=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样方法(3)调查方法くル普『、コ苗田注估算法イ标记重捕法、 【黑光灯诱捕法3 .样方法(1)适用生物: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蛆虫、跳蛹等2)调査程序: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一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ー求所有 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4 .标记重捕法(1)适用生物: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个体,如鼠、鸟类等捕获ー做上标记后放一段时间后®:捕并计数据公式计 部分个一回原来的环境一(重捕到的个体总数"._数,估算(2)调查程序: 体 (记录个体数”)取捕到的标记个体数m)种群密度/ハ、丄皆ハ一 初捕标记个体数M 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 M-n(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一二重捕个体总数〃ー‘即N=す。

重点探究】在标记重捕法中,下列各情况带来的误差:①标记物易脱落;②被标记个体的被捕获机会降低;③标记 物导致被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④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 体稀少处被捕获;⑤被标记个体放回后还未充分融入该种群中就再次被捕获且在被标记个体密集处被捕 获;⑥标记物影响被标记个体的活动,使其被捕的机会增大以上①②③④估算值将偏大,⑤⑥估算值将偏小注意事项】(1)标记物必须在调查期间不会消失2)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3)调查期间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出生死亡个体数(2)计算公式:出生率(死亡率)二山种群个体总I袞姒xlOO%(3)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一Lメ种群密度]ニー死亡率(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5 .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迁入率一土メ种群密度]ーニー迁出率(3)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1年龄结构(1)概念:ー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图例日老年个体数 口成年个体数 凶幼年个体数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类型A幼年个体数大于成 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增长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 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稳定稳定型〇幼年个体数小于成 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く死亡率减小衰退型(3)意义: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6 .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3)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ー>破坏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一> 降低害虫种群密度重点探究】1 .下图为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图中A-F分别代表:A.迁入率,B.出生率,C.性别比例,D. 年龄结构,E.迁出率,F.死亡率 ー决定种群消长的速率D卜2 .我国放开二孩政策后,直接影响图中的出生率3 .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4 .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作出这ー判断的依据是年龄结构三、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1.调查对象——双子叶植物单子叶草本植物常是丛生或蔓生的,而双子叶草本植物易于辨别个体数目。

单子叶植物的叶片一般呈 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双子叶植物的叶脉一般是网状脉2.方法步骤准备 ] 确定调査对象I (数目的确定:根据调査地段的总体面积而定确定样方(I大小的确定:视被调査生物的种类而定.草本植物一般以1后的正方形;W:等距取样法口ロロロロロロロロ3.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1)随机取样2)样方大小随植物类型而定,如乔木一般为100 n?, 灌木一般为!6 m2,草本植物一般为1 m2o(3)样方数量不宜太少4)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对于压在边线 上的个体,则只计数样方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计敢:计数毎个样方内所调査植物数!*.并做好记录计时:种胖密度:计算各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 群密度的平均值作カ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〇【重点探究】某兴趣小组调查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结果:样方NiN2N3N4N5种群密度(株/n?)878X9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1)计数第四个样方的植株数量需要计数样方以内的个体数量,以及任意两个相邻边及其夹角上的 个体数量该样方的种群密度是(5+2+1) 7=8 (株/ri?)2)该植物种群密度是8株/n?。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ー、种群数量的增长、变化曲线及其应用1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ー提出合理的假设ー根据实验数据,用适 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建立数学模型一通过进ー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 或修正 tt /(3)根据教材中“细菌数量增长规律”分析:若N表示细菌数量,〃表示第〃代,| /则细菌增长的方程式模型为N“ = 2";曲线模型如右图 券/_丽.2 .种群的“J”形增长 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即理想条件)2)建立模型①参数的含义:M:,年后种群的数量;No:种群的起始数量;f:时间(年数); [种群数量2: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②数学方程式:N尸NM③曲线图(如右图)3 .种群的“S”形增长(1)模型假设: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2)对曲线的分析①a点以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期,种群数量增长较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因此增长速率很小②ab段是快速增长期,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当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此时食物、 空间相对充裕,天敌数量少。

③be段,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个体间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争夺 而导致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④达到K值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3) K值的含义:又称为环境容纳量,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应用①野生大熊猫数量锐减的原因: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K值变小②应对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4 .种群数量的波动(自然因素(1)影响因素イ .ム巾主,夹h メ可旦,依I人力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 现种群爆发长久处于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重点探究】1. “J”形曲线分析种群“J”形增长模型:N尸N才,ス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当ス>1、ス=1、〇つ<1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年龄结构的类型:项目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ス>1增长增长型え=1稳定稳定型O

2)图乙的h点相当于图甲的d点;gh段相当于图甲的cd段3. 下图体现了“J”形和“S”形曲线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カ.【归纳总结】增长率、增长速率、入值的辨析(1)在“J”形曲线中增长率不变;在“S”形曲线中增长率逐渐减小不能认为“S”形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形曲线¢2)在“J”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在“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在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减小3)ん值为某时段结束时种群数量为初始数量的倍数,而非增长率在“J”形曲线中增长率和入的关 系是:入=增长率+ 1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 .实验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2 .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液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形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 形曲线在恒定培养液中当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还会转而下降直至全部死亡(是营养物质 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及pH变化所致)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3 .实验步骤(1)将10 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

2)将酵母菌接种到试管中的培养液中,并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3)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取样并计数酵母菌种群数量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的初始数量No连续观察7天,记录数据4)分析数据,以时间为横坐标,以酵母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坐标曲线,分析曲线走向,揭示酵 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如图所示的增长曲线 [数量/二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加,营养消耗,pH变化,生存条件逐渐恶化,酵母菌死 ノ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0 〃天【注意事项】(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少误差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 布,减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 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5)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计 数。

6)如果ー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以每小方格内含有4〜5 个酵母细胞为宜稀释培养液时要进行定量稀释,便于计算重点探究】1 .若测得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偏高,原因是①取样时未振荡,取样于试管底部②计数的酵母菌中, 有已死亡的个体2 .用染色法区分计数的酵母菌是活的还是死亡个体活细胞的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所以不会被染 色,而死细胞可被染色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ー、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凡是影响种群重要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1 .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