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中美间网络安全博弈分析心得 中美信息安全之争进入“凉战”时代 文/阳光网易科技专栏作家 日前,美国司法部以“网络窃密”罪名起诉中国五名军官,再次掀起中美之间就网络安全问题的激烈对抗先是中 国政府宣布暂停中美网络安全工作小组的所有活动,紧接着,国内官方文件要求各大政府机构“不得采购安装Windows8软件”用一位美国网络战研究专家约翰阿奎拉(JohnArquilla)的话来形容,早在3年前的XX年, 中美之间就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引发的冲突升级已经进入所谓的“凉战”(CoolWar)时期凉战”之顾名思义,既非热战,也不可能让中美这两个紧密相依的大国倒回到40年前的冷战状态凉战”的特点有三:一是间歇性 围绕中美关系发展的主线,就像此前的贸易逆差、人权争议一样,如今网络安全争战成为中美关系和冲突中的“主旋律”之一,它会伴随中美之间中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差异和冲突紧密纠缠在一起,时冷时热,阴晴难料;其次 是长期性从短时期来看,中美之间的网络安全冲突既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到中美之间命运相互依存、实力差异巨大的竞合关系,也不会一下子改变中美在信息技术上悬殊的实力对比,但从长期而言,两个大国之间在这一领域的博弈 中美网络安全角力,思科们会着急深陷斯诺登丑闻的美国,起诉中国军官窃取美国企业情报一事尚未见端倪,5月22日中午,国信办发布消息称,我国将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当亚洲24国正在上海探讨如何谋求彼此信任及地区安全之时,中美互信却遭遇了一场不小的挑战国信办的新举措,究竟有何深意?观察者网22日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专注研究信息技术与国际安全的专家沈逸 国信办的新举措是对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滥用自身权力的对 等反应 观察者网:在你看来,“关系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系统使用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是指什么?这些领域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有什么必要性? 沈逸: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内涵比较丰富,简单来说,涉及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的信息系统,包括那些存储、交换涉密信息的系统,包括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关键基础设施,比如像电力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城市地铁调控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基本特征,就是如果遭遇入侵或者攻击,导致信息泄露或者损毁,则会导致国家安全或者是公共利益遭遇重大的损害对这些领域的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进行网络安全审查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回到国家安全的操作性定义来看,一个国家或者社会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安全有不同的认识,通常会通过一系列博弈最终达成某种基于共识的均衡比如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轻易地将所有的政府信息都列为与国家安全相关的信息;但另一方面,大型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例如城市地铁的控制系统,交通运输控制系统,水电煤等服务设施系统,参考美国的做法来看,都被纳入到与国家安全事务相关的关键基础设施。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都必须本着对安全和公共利益负责的态度,展开慎密的相关审核 观察者网:出台这样的措施,大背景是什么?想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沈逸:这背后有两个大背景:第一,斯诺登事件证明,美国实际上是在利用别国基础设施的技术漏洞,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第二,攻击伊朗核设施的震网病毒和火焰病毒证明,网络空间的博弈已经不只是停留在情报搜集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某种网络战的阶段 上述病毒里面包含不止一个从来没有公布的系统漏洞,即所谓0day漏洞,而且还是针对西门子工业操控系统的漏洞这一事实意味着编制此类病毒的团队技术能力超过了单打独斗的黑客个人,以及普通民间黑客团队的技术能力,属于比较典型的国家队西方媒体的相关报道直接将美国和以色列看作实施攻击的一方更加直白地说,震网和火焰这类软件已经不能被看作传统意义上的病毒,他们更像一种武器,有相对独立的导引头、战斗部和控制系统,这可以看做是是网络战时代的新型军事武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国家如果不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领域采取相关措施,那么必然导致战略上陷入被动,让国家安全和社会利益暴露在巨大的风险面前第三:从具体操作的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国信办的新举措就是对美国在网络安全问题上滥用自身权力的对等反应,或者,更直白地说,“报复”。
中国可能更加偏好和谐友好的外交实践,但国人必须对此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挑衅做出自己的反应,这是大国外交中的常态当然对等反应不一定是“你问我答”那种反应,从战略层 面看,面对整体力量处于显著优势的一方,中国当然不可能进入对方的预设战场,并按照对方的节奏起舞,一旦进入就会陷入战略被动,我们必须开辟新的战场就此次美方起诉中国军官的案子来看,外在形式说明,这是一场披着司法外衣的政治秀,而其内在实质,是美国系统炫耀其在网络空间所具备的反情报能力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但有技术手段,而且还动用了大量的非情报手段,比如常规的间谍手段,提供的证据中不仅来自国家安全局在网络空间拦截的情报,还包括了美国中央情报局通过在华发展的特工,以及叛逃者那里获得的基于传统人力的情报 观察者网:根据你的预测,这一起诉案件最终会如何收场?沈逸:目前还不好说因为有后续信息显示,美国国内各机构、各种利益相关方对此问题的认识并不一致有报道显示司法部的做法更多地源自强大的利益集团游说,从新闻报道的力度来看,此次事件的力度与XX年美国炒作中国网络安全威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当然也与斯诺登披露棱镜门重创美国国家声望,使其无法继续占据道德制高点密切相关。
美国的国家安全行为曝光之后,也就是在此次美国起诉行动之前,思科公司的领导层已经给奥巴马总统发了公开信,认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行动将威胁到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海外业务就这个意义上来说,此次案件可能在舆论形态里会以一种中等力度进行下去当然,这是美国的愿望美国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将外交和安全事务的问题降解为美国国内的司法问题,当然,另一方面,美国也有不小的战略野心:这实际上意味着制造一个事实,如果中国 不小心中招的话,美国就将在实质上获得对全球网络空间的司法管辖权整体而言,从斯诺登披露棱镜门开始至今,中方的反应一直是高度克制的在斯诺登披露的材料中,涉及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特工拦截华为公司出口货物并在其中安装监听设备的行动,这显然是不可能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中国政府如果参照美国的做法,也可以提出一套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机构特工的名单,配上照片,向全球舆论曝光,但显然这种举动并不符合中国对负责任国家的心理认知和定义,比较通俗地说,大国之间的博弈对抗行为也应该注意点格调和层次 《纽约时报》也曾提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支援美国与日本展开的汽车贸易谈判,美国情报机构窃听了日本谈判代表乘坐的汽车;欧洲议会XX年组织的特别委员会也证明,美国情报机构会“出借”类似“梯队系统”这种国家情报机构给美国的大公司,如波音,帮助其赢得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竞争。
欧洲议会调查结果出来后,美国前中情局局长曾在《华尔街日报》写文章解释,“我们为什么监听我们的盟友”在美国的逻辑里,这是他们获得公平贸易机会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在这件事上,中国必须采取其他手段,用美国能够理解的方法,遵循美国国内政治的游戏规则,让美方主动感觉到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博弈分析 [提要]中美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两国关系,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政治关系的发展不平衡这一基本特征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在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理论、相对依赖理论的基础上,用博弈论的分析框架,考察了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因为美国在经济方面倾向绝对收益,所以中美经贸合作开始出现,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双边贸易额和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逐年攀升;相反,在政治领域美国侧重相对收益,所以合作难以达成,因而导致冲突不断;但是由于两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所以中美两国关系依然处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并逐渐加深在非传统领域的合作与对话 [关键词]中美关系;绝对获益;相对获益;相互依赖;经贸关系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35年来,中美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中美关系在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成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 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是中美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经济关系密切与政治关系的起落呈现出明显的矛盾现象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这种不平衡发展“展现了国际关系史上没有先例、难以解释的一个矛盾现象” 本文将在绝对与相对获益理论和相互依赖理论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于中美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给予解释以下部分主要包括:(1)有关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不平衡发展的文献综述;(2)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理论概述;(3)博弈理论模型与相对获益和绝对获益;(4)相互依赖加深对利益考量的影响;(5)对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解释;(6)结语 一、相关的文献综述 有关中美关系的研究可以说汗牛充栋,但专门论述中美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的文献却不太多现有对中美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产生原因的分析大都把政治和经济分开,或者单纯从经济层面出发,突出双边贸易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或者通过区分政治安全战略和经济战略的非同质性,强调经济利益的互补性 其中有学者从纯经济的角度出发,论证中美贸易在跌宕的政治环境下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是因为两国经济结构的极强互补性。
这种互补性不仅体现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比较优势即要素禀赋的差异上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中美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的依附性越来越弱,并最终脱离政治轨道,成为单独的领域而不受双边政治的影响这种解释有一定说服力,但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完全分离是不可取的虽然对外经济战略和政治战略的结合程度和相互关系随着国际环境以及美国的国际竞争优势的不同而不同,但在制定对外战略的过程中,美国从不会把经济和政治分开考虑,国家安全在外贸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有学者认为,共同战略利益和共同经济利益的性质的不同是中美政治和经济关系发展不同步,甚至逆向发展的主要原因国家间共同战略利益是共有性的,以共同需求为基础当共同威胁消失时,其政治关系就会恶化而国家间的共同经济利益则是互补性的,以相互需求为基础只要经济利益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双边经济合作关系就会向前发展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启示,但和纯粹经济角度一样,仍然人为地割裂了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并将两者视为不相交的政策集合,所以其局限也 是存在的:同样是面对苏联的共有性战略利益消失,为何它对中美关系和法美关系的影响并不一样?假设经济利益是互补性的,美国为何仍然禁止对华军售及转让技术而不顾日益扩大的美国对华贸易赤字? 另外,还有学者从绝对获益和相对获益的角度对中美政治经济关系不平衡发展进行分析,认为中美之间之所以政治关系跌宕起伏,经济来往日益密切,主要原因是美国在中美政治关系中注重相对获益,而在中美经济关系中更加注重绝对获益。
绝对获益和相对获益理论对中美政治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具有很好的解释力,但是不能忽视中美两国间日益增强的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对两国交往关系中的绝对和相对利益考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绝对与相对获益和相互依赖这两个理论为基础,并把这两大理论揉和在博弈理论模型的框架下,对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关系发展不平衡现象进行阐释 二、绝对获益与相对获益 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理性决策者首先关注的是国家的获益,他们总是希望一个政策能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最大的获益,或者说,追求获益最大化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应,形成互动,不仅获益结果会发生变化,国家决策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