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蕴含的农业观思想析论 重农以安国要要《淮南子》农业思想之政治意蕴 产生于秦汉政治社会转型之时的《淮南子》,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性有着极为深切的政治认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受战争与政治的消极影响,农业生产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建立曾长期处于十分萎靡、凋敝的现实状态,以致当时的民生也困窘不堪,"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兵略训》)直到西汉文、景时期,社会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逐渐地恢复和发展起来,民生也得到很大的改善所以,《淮南子》在思想上,对秦汉之际的农业发展进行深刻的历史反思,试图以秦王朝的历史教训为鉴,从战争、政治与民生等三个方面强调"重农"的特殊性、重要性,警醒西汉统治者能够始终重视农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其继续践行汉初以来黄老之"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基本国策,维护和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西汉政治发展的长治久安 批判与反思战争之于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凸显出战争的破坏性作用,以此强调"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一在《淮南子》看来,战争是造成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的重要原因"晚世之时,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纵横间之,举兵而相角,攻城滥杀",以致"质壮轻足者为甲卒,千里之外,家老羸弱,凄怆于内,厮徒马圉,拊车奉稶"(《览冥训》),在这种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对于广大的农业劳动者而言,不要说"农乐其业"的理想发展,就算是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万民愁苦,生业不修"(《主术训》)正是这种战争环境的现实写照。
《淮南子》认为,秦王朝在建立的历史过程中,更是将战争对农业的破坏性发展到极致,不论是对六国的兼并,抑或是对匈奴、百越的军事征服,都造成"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人间训》)的悲惨后果,给民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战争灾难,"伏尸流血数十万"成为这一时期时常可见的历史事实《淮南子》指出,正是由于秦王朝在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肆无忌惮地穷兵黩武,致使其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速亡,所谓"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人间训》)因此,《淮南子》认为战争所造成的"田"不修,民食不足"的消极结果,对于王朝政治的发展是致命的,反之,只有保障民众的基本生产条件,使其能够"辟地垦草,粪土种谷",实现"家给人足",这样统治者才能"求其报于百姓也",夯实王朝政治的社会基础,实现稳定发展 深刻反思统治者在政治发展中的现实影响,凸显出其消极性政治行为的破坏性作用,以此显示出"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二如果说战争是造成农业生产难以正常发展的外在原因,那么《淮南子》认为统治者的政治素养及政治行为是导致民众能否获得基本的社会生产条件的根本原因。
在《淮南子》看来,民众从事正常农业生产的条件之所以时常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就是因为有些昏君暴主"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好取而无量,下贪很而无让",使得"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以致于出现"盗贼滋彰,上下相怨"的动荡局面(《主术训》)这在秦王朝的末期就有着充分的现实反映,秦二世"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使得"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让民众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导致出现百姓"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稸稺,奋儋稾,以当修戟强弩"的情形,甚至将以往用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工具都当作武器来反抗秦王朝的暴政,如此"积怨在于民也"(《兵略训》)的政治发展,怎能不促使盛极一时的秦王朝迅速崩解呢钥因此,《淮南子》认为"政苛则民乱"(《主术训》),那些"驱人之牛马,傒人之子女"以"以澹贪主之欲"(《本经训》)的政治发展,最终只能是"为亡政者,虽大必亡"(《兵略训》) 基于对战争与统治者的消极作用的反思,《淮南子》强调农业生产在改善与解决"民生"问题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此凸显出"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重要性,这是《淮南子》对农业发展的历史反思之三。
《淮南子》认为之所以战争与统治者能够对农业生产造成显著的消极影响,这是由于农业生产对于广大民众而言,意味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因此只有在稳定而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民众才能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穀高下,各因其宜"(《主术训》),也才能由此解决基本的"衣食"之需,免于"冻饿饥寒死者,相枕席也"(《本经训》)的悲惨境遇《淮南子》认为,正是因为农业生产对"民生"之如此重要,所以"食者,民之本也"就自然成为"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的前提条件,如若统治者肆欲妄为,滥动兵戈,不能"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主术训》)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其结果必然是蹈秦王朝之历史教训,于民有害,于君无益,两者皆损,民困国亡 简言之,《淮南子》在思想上极为重视和强调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坚决反对不义之战争与君主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的消极影响,认为统治者只有在政治上坚持"农为邦本,食为民本"的基本政策,以黄老之无为思想为指导,与民休息,促农发展,才能根本上实现"重农以安国"的政治目的,真正维护与巩固王朝政治的社会基础,实现长治久安。
富农以利民要要《淮南子》农业思想之经济意蕴 《淮南子》认为,对于民众而言,农业发展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而且也应该能够发挥出农业生产自身应有的积极作用,实现对民众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满足,充分体现出"富农以利民"的经济作用对此,《淮南子》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与国家现实的经济需求等方面着眼,对农何以能富,民何以能利的现实课题进行思考和探讨,试图从根本上沟通民众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经济联系,通过政治的推动力,让民众能够从农业发展中获得实际的经济利益,能够成为王朝政治的稳定的物质资源基础,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为"国之本也"的政治作用p#分页标题#e# (一)从日常生活而言,《淮南子》认为民众只有积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以"耕织"为本,才能获得基本的社会生活所需,免于饥寒之患 《淮南子》认为"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只有所有的农户都实现"身自耕,妻亲织",社会与国家才能获得丰富的农业资源,进而达到"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的理想状态,反之,"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由此容易衍生出"不积于养生之具"的社会弊端,导致"万民滑乱","百姓糜沸豪乱,暮行逐利,烦浇浅,法与义相非,行与利相反"的消极局面,这在《淮南子》看来,是弃本逐末的错误行为,于民于国都甚为不利。
因此,《淮南子》强调"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物之若耕织者,始初甚劳,终必利也",只有民众始终能够实实在在地从事农业生产,不惧劳苦,才能最终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中获利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也明确反对一切不利于农业为"本"的逐"末"行为,"夫雕琢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废,女工伤,饥之本而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能不犯法干诛者,古今之未闻也"(《齐俗训》) (二)从社会发展而言,《淮南子》认为农业生产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现实发展,只有民众在"耕织"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劳动成果,才能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物质资源缺乏之难题,减少不必要的争斗与冲突,进而促进社会经济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淮南子》深刻地指出,"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弗能足也",这是引发人类社会内部绵延不断的冲突、争斗的物质经济根源,"故群居杂处,分不均,求不澹,则争;争,则强胁弱,而勇侵怯",所以,战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反之,如果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比较发达,能够实现"百姓家给人足",那么自然冲突、争斗就会减少由此,《淮南子》认为"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余也。
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从中可见,《淮南子》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农业自身,而是具有一定的全局意识,能够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深刻指出农业发展之于人类社会的特殊的重要性,就此而言,《淮南子》在思想上显示出些许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精神,堪为卓识基于这种认识,《淮南子》认为,只有农业生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人们生活上的物质需求能够获得基本的满足,"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的社会状态才能随之出现(《齐俗训》) (三)从国家现实的经济需求而言,《淮南子》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赋役的征收,对国家粮食储备的顺利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淮南子》看来,"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也就是说,统治者对民力的使用,必须基于现实的农业生产情况,能够"先计岁收,量民积聚",否则就会造成"赋敛无度"(《要略》),滥取于民而伤农的消极结果正因为如此,《淮南子》深有感触地指出,"夫民之为生也,一人穈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如果民众不能积极地从事农业劳动,那么统治者和国家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也就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这实际上对于广大的民众而言,不啻于沉重的政治负担,"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由此,《淮南子》进而指出统治者在现实的农业发展中进行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
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主术训》),只有基于现有的农业生产水平,在粮食储备上有所作为,统治者才能在出现灾荒之年时,对民众进行有力的赈济和帮助,让其尽可能地免于"饥寒之患",否则,民众就难免"耕也,馁在其中矣"(《论语窑卫灵公》)(孕猿源远)的悲惨命运应该说,《淮南子》的这种认识具有历史的积极性、进步性,反映出对民众的深切怜悯之情,试图从政治思想上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促其一方面能够"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备灾防荒,赈济百姓而有所合理蓄积 总之,《淮南子》对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看到人类社会不论是从日常生活、社会发展,还是国家赋役,都无法脱离现实的农业发展水平及状态,因此《淮南子》认为只有统治者能够始终坚持"食者,民之本也"(《主术训》),"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务在足用"(《泰族训》)的政治理念,做到"内无暴事以离怨于百姓",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百姓不怨,则民用可得"(《诠言训》) 自然以治农要要《淮南子》农业思想之生态意蕴 《淮南子》对农业生产的现实发展,不仅具有政治的、社会经济的认识,更有农业发展自身的认识,这是其农业思想的基本内涵所在。
既然农业生产对于民众生存与王朝发展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那么现实条件下,农业生产应该如何来发展,自然就成为《淮南子》着力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淮南子》对农业生产具有哲理性的认识,主张人们应该"体道"而"无为","因天地之自然"(《原道训》),而不是相反在《淮南子》看来,"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因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应该力求"执道要之柄",践行"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的道理,这对于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修务训》),这是《淮南子》眼中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