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 ”我在台湾大学教一门通识课程, 课名就是“哲学与人生” ,二十余年来,选课的学生超过万人,校园网站评价为最优我也 因此在台大三度获得教学优良奖,教育部颁给教学特优奖,以及民生报评选为校园热门教授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谁不希望亲近智慧?但是在作任何决定之前,首先要澄清概念, 不然难免混淆主观意愿与客观情势,或者自以为是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同 “智能”异于信息 与知识,它是对人生经验作全面的反省,以求得到完整而根本理解,进而建立一套价值观, 可以指引现实生活,评估文化生态 正是因为如此,哲学家的见解往往显示高度的统合性,常用“一言以蔽之”来说明人生的复 杂问题譬如,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 ”对于人 性与天道这么广泛的题材,哲学家却要言不烦,一语中的我们若要充分理解他们的意思, 恐怕要花上大半辈子的时间西方哲学家不也是类似吗?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 ”海德 格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有者 ”这一类的格言可谓层出不穷,常能发人深省 那么,像“哲学与人生”这样的一门课,应该如何规划内容呢?在大致介绍“哲学”的学科 特色之后,首先要谈“思想方法” 。
我选择四个重点:逻辑是研究运思的规则,语言分析是 强调表达的效应,现象学提供了分辨事物本质所需要的策略,诠释学则教我们阅读的具体方 法哲学“从经验出发,但不可止于经验” ,它还须深入到经验背后,找出“先验条件” ,亦 即先于经验并做为经验之基础者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什么条件或因素”使这 些事得以发生不去思索先验条件,则人生难免于原地打转或重蹈覆辙 接着,再由西方传统来说明此理,我选择的题材依序是“人性的真相” 、 “神话与悲剧” 、 “苏 格拉底” 、 “存在主义” 、 “荒谬之超越” 为何先谈西方?因为它有清晰的概念、明确的线索, 发展的规律,以及它对今日世界仍有主导的力量不先了解西方,又如何可能适切认识自己? 台湾的哲学界大都是“以西方为主,以中国为辅” ,并且中西双方的想法不太交往流通为 此,我的课程设计特别安排了三节,主题是:“中国哲学的特质” 、 “儒家的风格” 、 “道家的 智慧” 正是因为加了这一部份,许多学生可以在对照比较的观点下,知己知彼,建立不卑 不亢的心态 对中西两大传统都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我再集中焦点于四个问题:“艺术与审美” 、 “宗教与 永恒” 、 “教育与自我” ,以及“文化的视野” 。
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与我们的心灵生活息 息相关的题材,在深度、广度与高度上,自然有其特色哲学的角度不是别的,就是尽量留 意“整体而根本”的要求;而人生最大的忧虑,不正是困陷于此时此地的琐碎事物中,以致 疏忽或遗忘了整体而根本的生命蓝图吗?试问:谁不需要艺术?谁不向往宗教?谁不关心教 育?谁不希望文化的陶冶可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升生命的层次?方东美先生喜欢引述罗马 哲学家西塞罗的一句话,就是:“哲学!人生之导师,至善之良友,罪恶之劲敌,如果没有 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容我再说一次,哲学是爱好智慧,因此它要求开放心胸,接受一切经验,再作合理省思,总 要推敲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奥秘也许就在这样的求知态度与实践热忱中,不断呈现 出来当学生问我“人生有何意义”时,我的回答是:“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可以不断询问 ‘人生有何意义’!”我的回答不是取巧或回避,而是真诚与务实的 《哲学与人生》出版成书之后,在台湾与大陆都受到不少读者的欢迎,因为爱智是人的天性 在此推荐给爱智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