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日 制 普 通 高 中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 2003年2月 / 目 录 一、课程性质 ……………………………………………………………………… 3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 4三、课程设计思路 ………………………………………………………………… 5四、课程目标 ……………………………………………………………………… 8五、课程标准 ………………………………………………………………………9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9选修一 算法与程序设计 ………………………………………………………12选修二 多媒体技术应用 ………………………………………………………15选修三 网络技术应用 …………………………………………………………17选修四 数据管理技术 …………………………………………………………19选修五 人工智能初步 ………………………………………………………… 21六、实施建议 ………………………………………………………………………24教学建议 ……………………………………………………………………… 24评价建议 ……………………………………………………………………… 27教科书编写建议 …………………………………………………………………31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 33七、案例 ……………………………………………………………………………34一、课程性质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信息技术既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分支,又已经深化为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信息技术因信息交流需要而产生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本质要求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席卷全球的信息文化业已形成,并推动着全社会的“文化重塑”,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现实出发,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为培养适应信息社会未来公民奠定基础,是我国在全球性信息化建设竞争进程中,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抢占制高点的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表现如下一)基础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它是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中应用乃至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综合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等技能性知识,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对信息技术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的方法,信息技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三)人文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课程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即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 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二)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契机,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力量,整合教育资源,为高中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 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充分考虑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四) 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五) 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 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体现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第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第三,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必修部分只有 “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该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建议该模块在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开设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在选修部分的五个模块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的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一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五个选修模块并行设计,相对独立各选修模块的开设条件有所不同,各学校至少应开设“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中的两个,也要制定规划,逐步克服经费、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开出包括“人工智能初步”在内的所有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建议将选修模块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三、四学期或以后开设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与数学课程中的部分内容相衔接,应在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或以后开设信息技术的部分相关内容安排在“通用技术”科目中,如在其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II”中设置有“控制与设计”主题,在选修部分设置有“电子控制技术”和“简易机器人制作”两个模块针对确能代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但对条件要求较高,不宜在国家课程中硬性规定的内容,允许自行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或者校本课程学校还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应维持学生较长的信息技术学习历程,以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建议每周二学时延续两个短学期完成一个模块,同时建议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连堂上课如果学生仅修4个学分,建议分布在两个学年里完成例如,高中一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高中二年级第一、二学期完成一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之间的关系结构如下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学分选修 2+(x)学分xxxxxssXxxXχχχχχ (二)关于学业的认定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建议有兴趣或者理、工科取向的高中学生再加修若干个学分,可以作为就业或高校招生的参考三)标准体例说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撰写,采用“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相结合的形式其中内容标准是主体,例子是对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活动建议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建议和引导内容标准的撰写,首先坚持灵活性,既给出每一部分的基本要求,又给教材编写、教学活动和工具的选用等留有多样化的发挥空间;其次注重时效性,以保证在本标准实施期间对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例子是对内容标准的提示,是对内容标准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考虑到课程标准灵活性与时效性的要求,有些内容标准的描述比较概括,所以通过例子对其进行提示和解释但例子仅仅是提示,不是内容标准的具体规定另外,例子中内容的时效性往往较差,但例子中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举一反三,长期生效活动建议用于启发和引导教学活动的实施四)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 各水平的要求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知识性目标低¯高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技能性目标低¯高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情感性目标低¯高经历(感受)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关注、借鉴、欣赏领悟(内化)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四、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