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的悲剧性分析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30KB
约13页
文档ID:476915428
张爱玲《倾城之恋》白流苏的悲剧性分析_第1页
1/13

摘要张爱玲小说中的女人们,她们并非真的没有钱,活不下去,而是没钱的结果造成的恐慌一直威胁她们,她们不得不让自己的黄金欲望处于主导地位她们的共同欲望:嫁个好男人,也有更高欲望:永葆青春但实现难度有如人类终极理想一样可望不可及,于是,退而求其次的她们纷纷寻找对自己来说最现实的欲望现实就是物质,物质决定精神,于是她们都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欲望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文学作品以细腻的文字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创造出一个个动人面深刻的故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我们刻画出别样的浪漫爱情故事本文从文字出发,研读人物内心,分析了白流苏情感经历的阶段性,探讨白流苏的悲剧人生和悲剧形象,并诠释白流苏悲剧产生的原因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悲剧女性(三)女性深陷“依附的怪圈”《倾城之恋》不仅揭示出女性深藏着的依附心理,更关注到女性看似摆脱依附的“出走"背后的“回来在“出走”与“回来"之问,依附的人生观使女性始终在无止境地绕圈流苏的一生故事总结起来就是:待在前夫家一待在娘家一待在范家一生奔波于“出走"与“回来"之问而四嫂也是同样,先前对流苏的鄙夷和苟安于白家和之后四嫂的决然离婚相对比,既是对四嫂的讽刺,更重要的是将四嫂由表面上的流苏的“光辉"而鼓舞起来的离婚行动同流苏实际境地作对照,揭示出女性“出走”背后的欺骗性。

流苏求安稳的出走和四嫂求名利的离婚,同子君似的为了个体解放的出走相对比,充满着嘲弄和讽刺而将流苏、四嫂、子君似的人出走后的命运作比较,则沉痛地揭示出依托于依附心理背后的“出走",其结果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这种“希望中的绝望''的描写,透出的不仅是四嫂、流苏的苍凉,更是女性人格附庸弱点下的整个女性命运的苍凉悲剧而造成女性始终在悲剧命运中挣扎的很大原因就是女性始终以依附心理作为女性立足的唯一条件,把依附男性才能支撑生活的观点作为女性的人生观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文中的这句话用上帝视角揭示出了女性的普遍人生观: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而获得地位和价值在这样的人生观指导下,历代女性进行着自身的行为选择但这种选择不但受到自身依附心理的影响,更受到他人依附心理的左右流苏面对兄嫂的抛弃,本想依附于母亲,而白老太太只是避重就轻地劝说流苏:“倒是回去是正经领个孩子过活,熬个十儿年,总有你出头之日白老太太的劝说虽然遭到了流苏的反对,但也使流苏看到了女性的弱小,看到了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和孩子的命运但这时的流苏还在挣扎着逃脱“依附的怪圈流苏曾对徐太太说:“有活路,我早走了!我又没念过两年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我能做什么事?’'在这里,流苏还存在着依靠自身能力生存的意识。

但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体现出在白老太太依附心理的影响下流苏已经对自身摆脱依附的意志产生了动摇而后来在徐太太“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的话语的影响下,流苏重新回到了“依附的轨道”之后,流苏开始和有五个孩子的男性相亲,开始争夺并依附浪荡的范柳原,重现着女性不变的悲剧命运在依附的人生观和女性群体依附心理的引导下,女性始终无法逃脱“依附的怪圈”,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重现悲剧的命运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依附心理下女性的命运,就是由两个主题构成:“想依附而不得的命运''和“暂时依附成功的命运”而这两种命运并无本质上的区别,最终的结果都是女性的悲剧人生结语综上所述,《倾城之恋》发表于1943年,当时正处于战乱时期作为《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由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可瞥见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爱情观、金钱观、家庭观,想逃出封建礼教,却仍被禁锢张爱玲表面上在写白流苏的悲剧,实际上是在写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以及由于女性本身的虚荣而产生的矛盾白流苏的悲剧亦是时代的悲剧白流苏不是接受新知识成长起来的女人,她只是生活在末世衰落旧家族里的女人,她虽没有母辈坦然的心理承受力,但是继承着母辈身上的血性,在时代的潮流面前,本着自己骨子里那无畏的勇气,干出了令母辈膛目结舌的举动。

然而这些举动的自为性就像一只被困在笼中的兽一样做着无谓的挣扎,追求可供生存的婚姻是她的绝处逢生之策,可是这种选择源自于她自己一无所长的生存尴尬参考文献[1] 周倩倩.论《倾城之恋》的凡俗人性观[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2 (03) : 61-64.[2] 杨曙.苍凉意识的削弱——《倾城之恋》电影改编中的人物形象误读[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30 (04) : 86-88.[3] 柳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3 (11) : 23-24+30.[4] 黄竞谊.《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人物形象分析[J].汉字文化,2018(01):60-61.[5] 孟令怡.论《倾城之恋》中的悲与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9(03):18-20.[6] 李玲.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主题再释[J].职大学报,2018 (02) : 13-16+8.[7] 刘成宝.论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8 (05) : 32-33.[8] 刘人锋.重读《倾城之恋》——论张爱玲对白流苏、范柳原爱情的建构与解构[J].名作欣赏,2019 (23) : 14-19.[9] 李志富.张爱玲小说人物心理刻画与解读——以《倾城之恋》为例[J].语文建设,2019 (09) : 34-35.[10] 吴玉苗.从小说和电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的爱情观[J].新余学院学报,2018, 18 (04) : 54-56.摘要 前言 :一、 白流苏的悲剧人生 1(-)悲凉的身世 1(-)悲凉的爱情 2二、 白流苏的悲剧形象 2(-)为生活和命运的抗争 2(二) 重回娘家的屈辱 3(三) 借倾城沦陷面屈服 3(四) 呈现传统与现代思想 4(五) 保守与自由 5三、 白流苏的悲剧原因分析 6(-)女性对占有金钱的无意识状态 6(-)女性主动对女性人格尊严的践踏 7(三)女性深陷“依附的怪圈" 8结语 10参考文献 11前言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看似描绘出了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流苏成功地成了范柳原的妻子,四奶奶满意地与无用的四爷离了婚。

这在张爱玲一贯的悲剧写作下,显得格外传奇然而,从文章结尾对柳原又开始拈花惹草的描写和对“倾国倾城''的“因果"关系的议论中,可以透出这些女性的命运仍然会是苍凉的悲剧结局在“圆满”的背后,《倾城之恋》暗含着的是对女性悲剧命运背后隐藏着的女性群体问题——依附心理的揭露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出现了众多女性,白流苏、四奶奶、白老太太......相较于金锁、长安等明显以悲剧结尾的女性,这些女性的命运似乎是被张爱玲眷顾的然而,在看似圆满的结局下,仍可以发现这些女性还是没有逃开悲剧的命运,而且是更为苍凉的悲剧——于希望处的绝望而在这悲剧的背后,更透出张爱玲对女性的洞察,揭示出女性悲剧命运背后隐藏着的女性群体的问题一依附心理一、白流苏的悲剧人生(-)悲凉的身世首先小说里的女主角白流苏是白家的大小姐,她的第一次婚姻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可那时的白家却是个落魄的旧式大家庭,她的前夫又是个花花公子,在经受了一连串婚姻生活的不幸之后,流苏选择离婚流苏的前夫死了,兄嫂便捧掇着流苏去奔丧,用白三爷的话说是“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而四奶奶却是直接骂流苏“天生的扫帚星”一家人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想把这个价值已经利用完了的妹妹打发出门。

白老太太也只图过几年安稳日子,坚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传统思想白公馆里已毫无亲情可言,在这里,“夫妻貌合神离,所谓母女之情,手足情谊根本不存在,这是一个无爱、无温暖的家,有的只是一副副为了各自利益苦于心计的丑恶嘴脸流苏离婚时从前夫家带来的钱财在兄嫂的搜刮下让流苏过的并不幸福面对兄嫂的冷嘲热讽、母亲的冷漠,“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可见流苏十分的伤心七八年一霎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流苏在这离婚的七八年里,每天的生活单调无聊,一直对这个封建腐朽的家庭抱有希望,却是徒徒地耗着自己那宝贵的青春)悲凉的爱情白流苏一共经历了两次婚姻,但是这两次婚姻都是不幸福的,都是充满了挑战的白流苏无论是无法忍受精神的寂寞还是肉体的折磨,总之她是走出了婚姻,而且还获得一笔数目不小的抚慰白流苏终于不再抱有还能在这里继续生活的幻想了,她开始寻求自己的归宿可是在这个乱世中,哪里才是她的归宿呢?她重新开始寻求婚姻,目的是脱离这个家,找一口饭吃但是这口饭一也不是能轻易找到的徐太太给她介绍了一位姜先生,这是一个有五个孩子的男人,即使流苏愿意做这五个孩子的妈,却发现连这样的机会也微乎其微。

幸好范柳原对她还有几分意思,可是范柳原又是一个"嫖赌吃着,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的男人,对这样的男人,她是不敢相信的,'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一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一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这是赴宴回来后流苏的一段心里独白,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花花公子不是她要寻求的目标,因为她还是一个淑女,还没有想堕落成为他的情妇,可是经过这一次她也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有一些优势的,至少让家里的女人不敢小觑她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因此,可以说白流苏结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找一口安稳的饭了,有更高层次的需求,那就是寻找失落的尊严二、白流苏的悲剧形象(―)为生活和命运的抗争白流苏是个物质至上的人,她始至终都只是在寻求着经济上的保障,这导致了她与范柳原精神沟通的错位和话语缺失当柳原跟流苏谈论浅水湾的墙,流苏并未听出柳原的话外音,她根本不能理解柳原是在感叹人的不能作主,以及在物质文明充斥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不可信赖柳原想要流苏懂得他,流苏愿意试试看,究其根本,流苏只是想在某种范围内,为白己的生存之路做一个铺垫,因为精神恋爱的最终结果都是结婚,听不听的懂男人的话又有什么关系呢?柳原在浅水湾的月夜打给流苏和她说诗经上的诗,本来是很浪漫的事情,流苏却只是恼怒柳原不愿结婚,两人的话语缺失已不仅仅是东西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由于流苏眼里只有婚姻这唯一的事业,她只想得到经济上的安全。

白流苏''或者干脆不谈爱情或者姑妄谈之,而那,谈'的里面也藏着很现实很具体的谋生目的、打算,把爱情同谋生紧紧的联系起来,让爱情在物质(具体来就是金钱)的算盘珠子上拨过来拨过去,成为女人谋生的一种方式,直白的说,就是女人通过谋爱来谋生白流苏获得了想要的物质生活,但最终失去了白我,失去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气这样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二) 重回娘家的屈辱在白府这样一个守旧的地方如何能容纳一个离婚的女人呢?可是白流苏确是在这里平安地生活了七八个年头,这不得不让人惊奇你把我的钱用光了,你不怕我多心了? ”从白流苏回她三哥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她能平安在娘家待七八个年头,完全与她那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