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典故鞠躬尽瘁的典故1【成语】:鞠躬尽瘁【拼音】:• — — •、 、ju gong jin cui【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此后,诸葛亮全力辅助刘备建立蜀 汉政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不久,刘备病逝,儿子刘禅继位为了帮助刘禅统 一天下,他一面与东吴结盟;一面南征孟获,清除后患;还一面充实军队,准备伐 魏在出兵前,他写了《出师表》给刘禅,详细分析了攻打魏国的道理最后表 示,自己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这个成语比喻不辞劳 苦,奋斗终身,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造句】1、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 瘁2、她为推展学前教育,鞠躬尽瘁,贡献良多3、包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4、诸葛亮为了蜀国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5、只要事关国际民生,我必鞠躬尽瘁,全力以赴6、焦裕禄为了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许多的科学家为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而鞠躬尽瘁、无私奉献8、诸葛亮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蜀国作 出了很大的贡献9、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永远怀念他。
10、他们鞠躬尽瘁地为国家的交通建设奉献一生鞠躬尽瘁的典故2典源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后晋春秋》引《后出师表》:“凡事如 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 也鞠躬尽力”后来版本多作“鞠躬尽瘁”又引《晋阳秋》曰:“有星赤而 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释义用法三国时诸葛亮为复兴汉室,多次由蜀出兵,北伐中原,其中先后两次上疏,为 文慷慨激昂,忠烈之心,溢于言表,后人称为前后《出师表》后终因病逝于军 中后用此典称誉报国为民、死而后已的一片真心用典形式【大星落】明•杨慎:“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尽瘁心】清•陈作霖:“将星落后,留得大名垂宇宙老圃春深,传出英 雄尽瘁心诸葛表】宋•辛弃疾:“东北看誉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一表出师】宋•陆游:“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出师一表】 宋•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宋•陆 游:“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汪元量:“出师一表如皎日千 古万古鸿名垂诸葛大名】唐•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象肃清高鞠躬输诸葛】清•李载:“鞠躬讵肯输诸葛,断指终期报贺兰。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故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故释义】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 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典故】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 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47 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 而后己”的心迹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 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 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公元 234 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 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 10 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 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 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 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 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
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 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 吧,身体还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 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 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 故,年仅 54 岁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司马懿探得蜀军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军追赶刚过五丈原,忽 然蜀军旗帜转向,战鼓雷鸣,蜀军将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 转马头,下令撤退待魏军退远了,蜀军才缓缓撤出五丈原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 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成长心语】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诚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 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诸葛亮 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为后人做出了 最好的表率尽职尽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我 们成长和成功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