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94.50KB
约49页
文档ID:5315573
高中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_第1页
1/49

高中新课程考试与评价改革,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评价部钱万军2007年11月,一、高中新课程考试评价改革框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标 构建体现普通高中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每个高中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核心理念: 促进每个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根本性变化: 学生自主选课,课程改革框架:,,考试评价改革框架:,,二、模块评价与学分认定,1、学分制与学分的含义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进程和完成状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与教学的管理制度 学生完成某门课程所需要的学习量,并得到合格的评价,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学分=学时+学业进程+完成状况,学分的量值,1卡耐基学分:一学年(36周)修读某一科目(每周上课5节,每节以40钟为原则)至少达120小时以上 美国俄克拉马州1学分:1课时或一节课为50分钟,接受35课时的教学。

日本文部省1学分:要修满110小时 加拿大安大略省1学分:一节课45分钟,18课时 中国,2、学年制与学分制的区别,学年制统一课程、固定班级,管理简便,便于开展班集体活动、学生管理学生没有自由选择余地,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学分制自由选择,以生为本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潜能 ,扩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均比学年制复杂和困难得多,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对学分的要求,①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 ②学分由学校认定 ③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 ④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 ,在选修II中知识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这样规定的优点,①有利于维持高中教育秩序,确保高中教育质量;②有利于确保学分认定的基本信度;③有利于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④确保高中教学的共同基础前提下,鼓励学生自主发展4、我省高中课改第一阶段学分要求,①遵照教育部有关学分的基本规定②进一步细化选修Ⅰ的学分要求③明确规定选修Ⅱ学分要求 选修Ⅱ6个学分中,地方课程通用部分2学分、专题部分1学分,校本课程至少3学分主要目的:推进高中选课制,策略:确保每个高中都能将选修课开起来,学生也能选起来1、分解选修Ⅰ,减轻负担,维护教学秩序,确保高中课改平稳实施2、以政策引导全省每所高中都把选修课开起来3、对不同选修Ⅰ提出不同学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个性地发展,培育学校课程特色 5、学分认定的基本条件与方法,学分=学习时间+过程表现+学习效果学习时间:不少于规定学时的2/3;过程表现:有良好的表现(依据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成果、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学习效果:考试(或考查)并成绩合格认定方法:,①加权形式(最普遍)②并重形式③弹性形式,6、学分认定程序,7、学分认定应注意的问题,①不能以模块考试成绩作为认定的唯一标准。

②必须按模块认定学分,不能按学科期末考试、多模块统一认定模块考试与期中/期末考试重叠时,建议合起来③模块考试应以校为单位命题,严格控制考试难度(略高于单元测验、低于期中、末考试)④学分认定标准必须符合学科特点,教学管理要求,⑤过程表现建议采用多元评价的形式,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综合评定⑥学分认定不能过于复杂,强调可操作性⑦根据职责与程序,分散工作量学时:课代表记录,学生录入过程表现:学习组、课代表记录、组织评定,任课教师监督模块考试:教研组命题,任课教师组织、阅卷、录入成绩⑧要诚信为先,严格把关,不能滥记学分⑨强化学分管理功能,为日常学科教学服务8、学分与毕业的关系,规定普通高中毕业生所达到的最低学分要求目的: 便于学校课程管理的操作 明确普通高中阶段的共同的教育质量 教育部: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我省:总学分:文160,理162,各国高中毕业要求的规定,(1)修得规定的学分数,就准许学生毕业 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2)规定学分+统一考试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高中学生毕业要求: ①在9到12年级修完至少24学分或国际文凭课程 ②中学能力测试(High School Competency Test,HSCT)。

3)按毕业生不同出路规定相应的要求,我省普通高中毕业要求,具有正规学籍 高中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 总学分在144以上(其中必修116、选修Ⅱ至少6) 通过省级会考 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学分管理是学生毕业的一个基础要求,学分修满只代表着该生具备了高中毕业的基础学分管理既记录了修学的路径,也记录了学习的量,是一个过程性的记录与描述会考制度是高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不同学校赋予学生学分的宏观调控 教育部基教司高中处处长 刘月霞,三、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1、开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突破口之一目的与意义: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引导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2、我省高中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思路,(1)调整综合素质评价维度,增强可行性教育部: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我省: 综合评语、课程修习与学业评价 、项目测评(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关注过程性评价。

按学年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课程修习、综合实践活和素质发展等方面的情况 学生成长记录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促进功能3)测评项目适度与部分课程修习、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挂钩,突出评价的导向作用适度与课程学习挂钩,使评价找到较为集中的载体,即有课程、有标准、有评价者,容易操作与学校经常性教育活动挂钩,如艺术节、运动会等,则能保证学校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评价信息4)适度应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减少功利性 学生高中毕业的依据之一,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3、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若干具体问题,(1)观念问题明确综合素质不同于专业素质打消等待观望念头反对走过场,搞形式从细节做起,分步到位2)工作量问题减轻工作量,重在平时,关键是做好学生成长记录 第一,利用“浙江省中小电子学籍管理系统” ,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第二,根据职责分工,利用软件分级授权功能,责任到人第三,根据工作进程随时记录学生成长记录内容:①课程修习记录表1)学期初,由任课教师记录学生修习课程和选修课程模块修习结束,学分认定后,分学科由任课教师记录②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表2) 研究性学习由指导教师记录,一学年写一个总体总评价。

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由班主任记录③素质发展记录记录个性化实证材料,如表彰、获奖、突出表现班主任、相关教师记录通过学籍管理系统,一年一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操作标准和方法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已作明确规定①综合评语=分层概述+突出表现+纪实性材料学生自我小结评语、同伴互评、教师评价,②项目测评:项目测评按指导意见、课程学习进程,随时测评,随时记录,高三:项目测评等第合成 如审美与艺术测评音乐:音乐鉴赏必测,加一个选测模块音乐测评合成:(如A:2A或1A1P)特长免测认定:获得学分基础上,艺术特长测试AB级、县以上音乐获奖、校级一二等奖可结合学分认定进行美术(略)测评结果合成(高三)A:2A或1A1PP:1A1P、2P、1P1EE:1P1E、2E比例控制:单科目A等控制在20%以内,合成后A等不超过25%工作由相关教师组织与记录,学校负责认定审核工作,(3)公平性问题如何看待学校之间评价等级比例平衡?如何确保评价信息采集可靠性?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综合素质等级?,(4)结果应用问题原则:减少功利性,增强实证性作为毕业要求,作为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重在行动,重在过程, 重在导向,重在发展。

补充:学生选课问题,高中课改,难在选课,突破亦在选课!学生选课是教育进步的标志, 学生选课是课改成败的关键!,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周课时安排,关于“选修ⅠB”的政策,选修ⅠB是全省学校统一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学生至少获得12个选修ⅠB学分;选修ⅠB包括七个学习领域,其中前四个领域的9门学科,每门2个模块(数学为4个专题)、共18个模块;高中会考的“自选综合”,在前四个领域的18个模块中选考3个模块;高考中的“选修模块”,在前四个领域的18个模块中选考6个模块实施学生选课应考虑的因素,课程政策与学分要求:最低学分,学分在每学年、每个学习领域的分布;并开课程与周课时:各学科课程的均衡,周课时数不超过34;学生意愿与课业负担:师资结构与设施设备:各学科教师的数量,机动教室、实验装备、场地…,高中会考与升学考试:设考时间,考试模块,教学要求教学秩序与学校管理:学生管理的落实,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的工作量与评价………,选修ⅠB的选课建议,文科:技术1、科学1、数1、语1、英1、人文1+2理科:技术1、人文1、数1、语1、英1、科学1+2艺或体:技术1、科学/人文1、数1、语或英1,其余的在艺术或体育中选2个模块,选修ⅠB的课时安排建议,高二下:1或2个模块,文在历史、地理/理在物理、化学安排;高三上:语、英、数、/生各3节,政、史、地/物、化各2节,共15/16节;选修ⅠB 5个模块,每个模块2节,共10节;其余为/生2、艺1、体2、研3、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 共7/9节。

每个模块2节课可以连排,减少走班次数学生选课程序,学校建立学生选课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落实相关工作;编制《选修课程说明》、《选课指导手册》;向学生及其家长宣传、动员,给予指导,提出要求;调查学生选课意向,确定指导教师 ;学校汇总学生意向,通盘考虑,形成开课的初步方案;,向学生反馈学校意见,必要时建议学生调整选课意向;学生正式填交选课方案,并由家长、指导教师签名;学校排定开课方案,征订教材,落实师资、场地,做好教学准备关于学生选课工作的基本要求,目的意义要明确,思想认识要提高;组织机构要健全,操作程序要到位;相关模块全提供,选课要求说清楚;选课权利归学生,家长意见要征求;行政班级要打破,学生管理要跟进;选课力度将加大,师资装备快建设相互学习共同研究谢 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