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学生是人1. 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社会成员之一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像某种物质的原材料被加工、 被消极地被支配,他是有主体思想、有口身选择、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这是人类社会活动的 共同的基本特点,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因学生年龄小、经验少而忽视这一基本特点2 •具有思想感情学生带着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培养起來的情感來到学校,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学生进行 着情感交往尊重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3 •具有个性特征人的身心发展由各种条件决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的发展不可能是同样的,社会对人才 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教育应该从学牛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 教,因势利导,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青少年学生正在发展中,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品徳、观念、习惯都还处于易变的阶段, 在他们身上潜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他们的身心己经出现的某种发展的不足之处, 思想行为上的缺点和错误,较Z成年人来说,一般都有较大的矫正的可能性面对青少年, 任何教育上无能为力的消极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青少年有容易接受不良影响的一面,更有 容易接受正血教育积极上进的-血培养人才要打好基础,整个教育活动中应该特别重视对 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错过这一阶段,损失是难以弥补的2•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由于青少年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只 有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才能以一种成长的观点去对待学生,积极发挥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 无需成人的帮助教育,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家庭、学校、社会应该 共同承担起保护与教育青少年的责任,控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因素,为学生的成长创 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 •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学生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两者互为条件,互相制约,构成发展的整体学生身 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水平的提高又促进身体的发展在教 育过程中,青少年的发展必须是全面的,任何片而地、单纯地强调智力或体力的发展,都会 损害学生的整体发展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1.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生的主要职能是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参加社会 生活结构的方式具体说,也就是赋予他们认真接受教育的社会义务,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 展的意愿和责任感。
总之,期望于学生这一角色的行为程序都是由此而生的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 -O教师的指导不仅使学习更具成效,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学习活动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趋复杂化,离开教师的指导,有很多的学习几乎不能进行教师的指导 对学习的质和量都能发生作用3 •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 章制度所规定了的因此,作为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模式的规范不仅要受到社会传统观念、文 化习俗等影响,而且还要为确定的制度所规定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化的关系,各自都负有 制度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甚至负有法律上的责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进行的1 •学生是教育对象在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活动的承受者,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 长和发展,教育的结果就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这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整个教育活动的方向和质量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人们自发地认识世 界的学习从生到死一直都在进行,接受学校教育则是在特定阶段进行的事,在这个阶段里, 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受教育者。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为教育的对象并不排斥发 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个体的发展同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一样,其发展动力不在个体的 外部,而是在个体的内部,在于个体内部的矛盾斗争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外因,教师 只能指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能也无法替代学生的发展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 识和经验水平,通过自身积极的矛盾运动,去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体地位是任何人不能収代的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地位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从道义上讲,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从法制上讲,青少年是独立的社会个体, 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还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2 •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 生存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 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 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废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2) 受教育的权利中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方面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 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 受尊重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 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4) 安全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 的校舍或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11!售、出租或者以其 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 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1) 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概念: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 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 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 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 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 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 师徳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 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 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二、 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榜样作用,在道徳行为上,师徳比其他职业道徳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三、 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1、 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 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徳;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 发展2、 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师德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精神力量,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工具,而人是物质文 明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经过教育的劳动者是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样的 劳动者有助于扩大再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以教育活动为中介,以自己的崇高师徳为 重要教育手段,通过培养“四有”新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3、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教师道德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的,同时它对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基本内容: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几个方面(2)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当今的,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这一重大的社 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 徳血临许多新的问题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徳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徳素质,成为一项紧迫 而重要的任务一、 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师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现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 范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 师表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二、 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1, 明确使命,增强师德修养的自觉性2, 加强学习,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3, 投身实践,教学相长三、 加强师徳修养的基本方法(一) 、加强理论学习1、 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中华民族传 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用先进的 道徳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徳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徳理论和教师的 职业道徳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徳知识,为良好道徳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暈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 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 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 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3、 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 书育人的本领二) 、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 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 教师的职业道徳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徳认识才能口益明确和深刻,道徳信念和道徳意志才能日益坚 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 髙尚的人。
三) 、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徳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 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 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 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四) 、加强内省和慎独内省和慎独,是教师师徳修养的重要方法内省就是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吋吋检查 反省自己的言行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教师以 师德规范为准则,以品德高尚的人为榜样,时时反省自己,就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慎独 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 一词源于《礼记•中庸》,书中 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英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人尚知内省和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更应该努力加强口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口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 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