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年民俗文化-泉州九中

高****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59.29KB
约38页
文档ID:233442776
2022年民俗文化-泉州九中_第1页
1/38

第五章 民俗文化丰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如同一座璀烂的宝塔放射出闽南文明特有的光辉. 勤劳勇敢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 并代代相沿, 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在这里,不仅有兼容并蓄的多种宗教信仰文化,凸显民俗特 色的蟳埔风情, 仍有绚丽多姿的艺术珍宝⋯⋯在丰泽民俗文化中, 人们不仅可追溯历史长河中来自中原文化的积淀,仍可以从中感受到闽台渊源及中西文化沟通的韵味.第一节 海丝起点 多元文化宝库人们都赞誉泉州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 丰泽区东部后渚港是中国古代 “海上丝绸之路” 东端起点, 随着海上贸易的富强, 多元的宗教文化也在这里形成, 而位于丰泽区的清源山就是这个博物馆的主展厅.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在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 教的活动踪迹, 逐步进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在清源山, 随处可见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宗教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其中有道教,佛教,伊 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和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址,遗物.老君岩道教在泉州传播为时甚早,晋代泉州就有道观显现, 以后历代也有不少道教遗迹保留至今, 老君岩就是道教在泉州传播的重要史迹.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 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 老君造像雕于宋代,石像依岩雕刻,就势造型.据《泉州府志》记载: “石像天成, 好事者为略施雕刻.”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奇妙颜色.石像高 5.63 米,厚 6.85 米,宽 8.01 米,席地面积为 55 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气可 亲,炳焕生光,布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珍宝,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全 国重点文物爱惜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据史书记载, 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显现, 到北宋年间, 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以后随着岁月的推移, 寺观因年久失修而坍圮, 今已无存, 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 成为我国古代古雕艺术中的珍宝.南少林寺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少林寺位于清源山左侧凤山之麓. 据南宋开禧元年(公元 1205 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的《鲁东诗集》 云“少林寺宇筑清源, 十进山门万丈垣.百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 .清乾隆年闽蔡永蒹( 1776~1835 年,晋江东石人)所著的《西山杂记》载:“嵩山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 凡十三落, 闽僧武派之始焉.”又说:“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怖,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该书仍记述泉州少林寺三兴三废的经过.历史上规模恢宏的泉州少寺,至今遗址,遗物乃在.1992 年 10 月,国际南少林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与会学者,中外武术界人士应邀参加了泉州少林寺复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少林禅寺”题写寺匾. 1994 年 6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复建泉州少林寺,规划面积 400 亩,寺庙用地 200 庙.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达摩祖师堂,伽兰祠,西堂,玄女堂,罗汉堂,十三堂,禅堂,观音殿,地藏殿,演武厅和泉州历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设施.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及配套工程于 1994 年 12 月动工, 1997 年 9 月竣工.建成后的泉州少林寺, 重现了泉州典型的佛教文史迹, 又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增加了新的人文景观.“三世佛”石雕造像“三世佛” 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 佛堂中所供奉的主要佛像. 清源山左峰碧宵岩的“三世佛” 石雕造像是我国现存岁月最早, 储存最完整, 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 1985 年 10 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爱惜单位.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 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 3 米,宽 6.5 米.“三世佛” 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 中尊为现在佛, 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将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 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云: “透碧宵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 1292 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 十七月年(公元 1367 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如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 .至 20世纪 60 岁月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 1988 年 12 月, 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佛”石雕造像的爱惜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 1991 年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8 月竣工.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泉州. 据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 吗喊叭德(穆罕穆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 618 年- 626 年)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 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又,明崇祯二年(1629 年)刻本《闽书抄》载:“回回主教沙谒储 (三贤),我高仕(四贤)者.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人,其师曰吗喊叭德⋯⋯.唐武德中,遣徒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四撒霞叭(华语意大贤人)来朝京师.有旨留教中国,而沙谒储,我高仕两人教泉州.此两人往泉,自营兆郡东郊灵山(现今丰泽区境内灵山)⋯⋯”三贤和四贤在泉州传教,多有善行,受到人们普遍敬重.他们逝世后,灵柩也不运回去,而是掩埋于风光秀丽的古城东郊灵山.当地人民出于对三贤, 四贤的仰慕和敬重, 传奇这里从今有了灵气, 夜里发出灵异之光.明朝何乔远的《闽书》记述: “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于是,人们遂将其称之为“灵山圣墓” ,并赐予细心呵护.此墓坐北朝南,背靠一块巨大岩石,东,西,北三面依山叠成半圆形壁岸,沿壁岸筑成半月形迴廊,高约 3米,围绕墓室,寓意伊斯兰教如“初月”一样的教义,同时仍可起到抗击流沙的作用.迴廊 九间十柱,其中数柱造型特殊,上下两端偏细,颇似织布的梭子,据考证是我国南北朝至初 唐流行的一种“梭柱”建筑风格.虽其已有 1300 多年历史,但却储存得相当完好,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储存最好的圣墓之一, 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三批公布为国家重点爱惜单位.它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 兰教的第三圣墓”.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争论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 历年来,在泉州发觉伊斯兰教墓碑, 墓盖石等 200 多方,其中多数在丰泽区的津头埔, 法石,院前,云麓,东坑,后田,东辉,仁风,鹿园,后茂,东岳等地发觉,为争论泉州伊斯兰教历史供应争论资料.阅读摸索:1,为什么称清源山为世界宗教博物馆?2,分别列举出清源山上佛教和道教的宗教遗迹.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泉州的伊斯兰教圣墓在穆斯林心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节 蟳埔风情 凸显民俗特色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 它位于丰泽区东海镇的东边, 泉州湾晋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边, 面积约 3.8 平方公里. 在明清时属晋江县三十五, 三十六都及泉州府治城厢东隅驿路铺.民国时,蟳埔村属临海乡,法石乡所辖.蟳埔村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 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 无意地把“前埔” 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 名就始终沿用至今.蟳埔女泉州城里人称蟳埔女为“蟳埔阿 姨”或“鹧鸪姨”, 其缘由要追溯到明代.那时蟳埔不叫蟳埔村,而叫“前 埔”.村邻近有座鹧鸪山. 《闽书》称为:“圣姑”.据《晋江县志》载,鹧鸪铳台在三十七都临海乡, 明朝天启七年( 1627)知府王犹建,周二十四丈, 高一丈八尺.又据《泉州府志》载:明代曾在祥芝乡(现石狮市祥芝镇)设置一个巡检司, 负责海防及始终往船舶抽收税款.至清康熙年间,巡检司迁移至临海乡(今之蟳埔) ,改称为“鹧鸪巡检司”.巡检司遗址所在地的海口,至今仍叫鹧鸪口.因上述缘由,城里人把来自“鹧鸪口铳台”,“鹧 鸪巡检司”所在乡村的妇女就统称“鹧鸪姨”.蟳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 惠安女是“封建头, 民主肚,节约衣,铺张裤”.而“蟳埔阿姨”就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而“蟳埔阿姨”就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 宠爱花是“蟳埔阿姨”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宠爱把颜色艳丽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及笄(十五岁女孩叫及笄) ,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从今,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牙筷子.圆髻四周戴上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环, 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 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 有含苞欲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 有球状的白色, 红色的粗糠花⋯⋯逢年过节, 便是妇女们争芳斗艳的时刻, 你看那一个个的发髻, 活象姹紫嫣红的小花圃, 谁家有了喜事, 就要备上成千串一尺来长的花串,分赠给乡里的妇女.“蟳埔阿姨”梳的发式叫“粗脚头”, 称“蟳埔阿姨”叫“粗脚氏”, 这是相对于“缚脚氏”(缠脚:三寸金莲)而言的.由于即使在封建社会,蟳埔妇女也是从来不缠足的.该 村的男人大都出海捕鱼, 家务,农活,以及养殖海蛎,扛网挑鱼都由勤劳能干的“蟳埔阿姨” 承担,“三寸金莲”如何适应走烂泥海滩呢?现在“蟳埔阿姨”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去做生意,一队队“蟳埔阿姨”就踩上自行车(现在骑摩托车) ,载着满篓的鱼,虾,可编辑资料 -- -- -- 欢迎下载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形成了人们常见的“蟳埔阿姨鱼档”. (叫卖海鲜)(有 另一 种说 法:粗 脚头 并不 是 “蟳埔阿姨”梳的发式,而是泉州州城 郊妇 女的发式中的一 种. 粗脚头与 蟳埔头 的主要区分在: 粗 脚头以精致加 工的金, 银头 饰为主, 以簪 时花, 花围等 为辅, 是大家闺秀头饰的 一种平民化. 而蟳 埔头就以簪时花,花围 为主 ,金 属,骨 木质 头饰 为辅 ,是底 层妇 女美 化自 己的 一种 本土 艺术 .但现 在这 种传统的 头饰艺术, 已正 在消 失,必 须予 以传 承. )蚵壳厝:主要散落在蟳埔,金崎两村,尤以蟳埔为多. 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东海街道就有三十多处,而蟳 埔村就占有一半.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 成效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 有人说它墙体牢固,可以抗击炮的攻击.所以沿海 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蟳埔 蚵壳厝大的带有天井 (即二进),小的只有单独的一栋,但都建筑得错落有致.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特殊的古民居风景线.风味小吃“蚵仔煎”是闽南著名的风味小吃. 一提起“蟳埔阿姨”及“蟳埔蚵”, 人们便联想到种海蛎.蟳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